大豆生产管理技术
2019-01-04王传军
王传军
(睢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河南 睢县 476900)
1 种植技术
大豆原产中国,并广泛栽植于世界各地。大豆是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已有5 000 a的栽培历史,古称菽,中国东北为主产区,是一种种子含有丰富植物蛋白质的作物。大豆常被用来做各种豆制品、榨取豆油、酿造酱油和提取蛋白质。豆渣或磨成粗粉的大豆也常用于禽畜饲料。
大豆一般生长可分为5个周期:种植期(播种期),发芽期、出枝期、开花期、结荚期,各个时期特点如下。
种植期:种植期一般为6个月,在冬小麦收割之后。如果天气变化使玉米种植受阻,种植户就会选择转种大豆。这会导致市场价格出现波动。由于大豆生产周期较短,其种植期可持续到6月中旬,而且如果此后的天气情况良好,大豆产量不会降低。
发芽期:这一过程一般从大豆种子吸收水分达到自身质量的50%后开始,通常在种植后一至两周开始发芽。发芽情况取决于土壤湿度、温度及种植深度。如果土壤湿度较差,就会严重影响种子发芽,种植户应等到有足够多的水分或降雨时再种植。
在大豆发芽后25 d左右,作物高度能达到15.24~20.32 cm。如果土壤湿度较低就会使大豆生长减缓,并可能由于根系较浅而影响作物吸收养分。大豆发芽后,其秧苗比玉米秧苗的生长力强,高温天气通常影响上半部分生长。此阶段大豆根系生长较快。
出枝期:出枝期一般在发芽后40 d左右,大豆长出0~6枝。顶部的芽体较为密集并开始形成花朵。这一阶段能够补偿早期发芽或受到不良天气状况的影响而延误的生长。在发芽期(6月中旬至下旬)至开花期(7月中旬至下旬)大豆生长情况将决定开花的数量,并最终决定大豆产量。
开花期:开花期在大豆发芽后45~50 d,一般持续30 d。大豆开花期对天气变化的敏感度要低于授粉时期。开花期大豆高度能达到43.18~55.88 cm,达到成熟期高度的50%左右。
结荚期:结荚期在大豆发芽后55~60 d,一般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如果天气温度过高,或在开花及结荚期出现旱情,可能会使结荚数量减少,大豆数量较小或质量减轻,从而使大豆减产。通常情况下,此阶段天气对大豆最终产量影响较小,但在开花期及结荚早期如果出现异常高温天气,也会较大影响大豆产量。
2 施肥管理
在作物生长过程中,会把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和有益物质吸收转化为果实,然后被收获利用,这就是土壤的肥料返还定律。这一部分微量元素和有益物质并不是用之不尽的,如果没有良好的管理措施,会出现土壤贫瘠,产量低下等状况。想获得作物的高产就需要合理的土壤营养方案,形成良性循环。
大豆在种植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肥土作用,而大豆产量一直不高,忽视肥料的施用是一个主要原因。大豆的肥土作用主要源于大豆根瘤菌的固氮作用。这一作用既能补充大豆本身的氮素营养,还可以提高土壤中的氮素含量。但除了大豆根瘤菌固氮作用补充的氮素以外,大豆在生长过程中,还需要其他的氮素以及微量元素。具体要做好以下施肥管理措施。
2.1 施好种肥
大豆肥料要分层施。生产中施有机肥1 500~3 000 kg/hm2,配合过磷酸钙150~225 kg/hm2做种肥。瘠薄土地还应施入少量的氮肥和钾肥,但要注意的是,肥料要与种子分开,以免烧伤种子和幼苗,将种肥施入种子下3~4 cm处。
2.2 巧施追肥
所谓巧施,就是将肥料施用在作物生长发育最需要养分的时期。在大豆生产中,需要进行2次根部追肥。第1次追肥在苗期,此时根瘤菌尚未固氮,正是“氮肥饥饿期”,所以要早施肥料,可结合第1次中耕施肥,以减少尿素的挥发和淋湿,提高氮肥利用率。对于肥力高、幼苗期生长健壮的田块可以不施或少施。
第2次追肥在开花结荚期,适时追肥对提高开花率和结荚率,减少落花、落荚,提高大豆产量有积极的作用。追施尿素37.5~75.0 kg/hm2,可以添加微生物菌剂、微量元素肥料,用以补充大豆在开花结荚期所需的营养,促进结荚后籽粒饱满,并提高大豆抗逆性。
2.3 根处追肥
根处追肥也是提高大豆产量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在开花期、结荚期。因大豆的根瘤菌的作用过程需要钼元素的参与,所以一般大豆的根外追肥可追施钼酸钠、硫酸钾、磷酸二氢钾等,可以结合喷施叶面肥(大中微量元素为主)同时进行。
3 生长管理
3.1 水分管理
沤根豆荚喜湿,耐旱不耐涝,因此应在平垄栽培的基础上浇小水,避免田间积水,导致根系无法呼吸而引起植株死亡。
防治措施:应避免大水漫灌,如有大雨时应及时排涝,晴天后有条件的可以适当划锄,以增加土壤通透性,提高根系活力。
3.2 疫病防治
疫病主要危害茎蔓,有时也危害叶片和豆荚,在茎基部产生缢缩,导致植株上部萎蔫、枯死,湿度大时病菌产生白色菌丝体,通常通风不良和土壤湿度大时容易发病。
防治措施:可同72%的杜邦克露500倍液或72.2%的谱力克800倍液进行喷施,也可以用69%的安克锰锌1 000倍液进行喷施。7~10 d 喷1次,连喷2 ~ 3 次。
3.3 枯萎病防治
枯萎病病菌多由毛细根入侵,病株叶片由下至上变黄,易脱落。根茎部有时产生裂根,最后植株萎蔫枯死。剖开病部,可见维管束变褐色,严重的部位外部也会变褐色。湿度大时病变部位会产生粉红色霉层。
防治措施:在发病以前或发病初期用50% DT 5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1 000倍液灌根,7~10 d 喷1次,连喷2~3 次。一定要早防早治。
3.4 根腐病防治
根腐病病株叶片由上而下变黄、枯萎。叶片从叶缘开始黄枯,不易脱落,病株易拔出,茎基部及根部黑褐色,侧根脱落,主根腐烂,最后病株枯死。
防治措施:在发部初期浇灌恶霉灵1 500倍液或根腐灵3 000倍液,另外混用丰收一号800~1 000倍液灌根,7~10 d喷1次,连喷2~3 次。
3.5 灰斑病
大豆灰斑病是常发性病害,由大豆尾孢菌真菌侵染而发病。该病害对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均有影响,一般地块减产10%~15%,害严重的地块减产可达30%以上。灰斑病主要害大豆叶片,病斑开始成小褐点,之后逐渐扩散为圆形,有时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边缘褐色,中部灰色或灰褐色,直径1~5 mm。气候潮湿时,病斑表面密生灰色霉层。发病严重时叶片上布满斑点,相互合并使叶片干枯。
防治措施:50%多菌灵用1 500 g/hm2或70%甲基托布津1 200~1 500 g/hm2,喷药时间要选在晴天6:00-10:00,15:00-19:00,喷后遇雨要重喷。
3.6 细菌性斑点病
细菌性斑点病是由丁香假单胞菌大豆病变种侵染而致,属病原细胞。主要危害幼苗、叶片、叶柄以及茎和豆荚。幼苗染病,子叶呈半圆形或近圆形褐色斑。叶片染病,初生褪绿呈不规则形小斑点、水渍状,扩大后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中间呈深褐色至黑褐色,外围一圈有褪绿环,病斑融合后呈枯死状。茎部染病,初呈暗褐色水渍状长条形,扩展后为不规则状,稍凹陷。荚和豆粒染病,生暗褐色条斑。病菌借风雨传播蔓延,多雨及暴风雨后,叶片伤口多,利于该病发生。连作地发病重。
防治措施:发病初期喷洒200倍波尔多液与30%绿得保悬浮液400倍液,视病情防治1~2次。
3.7 霜霉病
霜霉病由霜霉菌真菌侵染而发病。大豆霜霉病危害幼苗、叶片和籽粒。当第1片真叶展开后,沿叶脉两侧出现褪绿斑块。成株叶片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有不清晰的黄绿色星点,后变褐色,叶背生灰白色霉层。病粒表面黏附灰白色的菌丝层,内含大量的病菌卵孢子。病菌以卵孢子在种子和病叶上越冬,成为来年初侵染的菌源。每年6月中下旬开始发病,7—8月是发病旺期,多雨年份发病严重。
防治措施:在发病初期及时喷药防治,可选用70%代森锰锌,或代森锌7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600倍液,或80%大生-M45 8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倍液进行喷雾。
3.8 综合防治
大豆进入开花期后,是病虫害集中发生危害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病虫害有蚜虫、造桥虫、豆天娥、霜霉病、灰斑、紫斑、炭疽病等。
防治措施:1.5%啶虫脒240 g/hm2或3%啶虫脒300 g/hm2+4.5%高效氯氰菊酯450~750 mL/hm2,对水450 kg/hm2,防治蚜虫兼治造桥虫、豆天娥。
喷施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 g/hm2,对水450 kg/hm2防治大豆蚜虫。
喷施2.5%辉丰菊酯750 mL/hm2+85%乙霜灵1 500 g/hm2对水(450~600) kg/hm2,防治蚜虫、造桥虫、豆天娥,兼治霜霉病等病害。
大豆如有旺长趋势,可在以上药剂中加入15%多效唑750 g/hm2,控制旺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