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9-01-04张丹
张 丹
(郑州市农产品质量检测流通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7)
近年来,公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期待不断刷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批示:“能不能在食品安全问题上给人民群众一个满意的交待,是对我党执政能力的最大考验”,“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必须正本清源,把农产品质量抓好抓实抓稳。这就要求在讲政治、护大局的高度,加快研究、理清并解决好存在的难点、重点问题,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民群众吃得安全、放心、健康、舒心。
1 郑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现状
郑州市历来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一直将其作为“民心工程”“德政之举”来抓,不断健全监管体系,创新监管模式,强化监测手段,坚持“产、管”并举,农产品质量安全成效显著,全市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持续保持在99%以上。
1.1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
从农业部每年、每季度对全国37个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的例行监测结果来看,郑州市蔬菜、水果、食用菌、畜产品和水产品检测合格率从2003年的不足80%上升到2018年的97%以上,自2007年以来抽样检测合格率连续位居全国前列;从郑州市对蔬菜、水果、食用菌生产基地的例行监测和规模化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大型超市的快检结果看,合格率持续保持在99.5%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向好。
1.2 农产品市场准入基本全覆盖
按照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原则,郑州市建成区先后对蔬菜、猪肉、水产品、水果、原(杂)粮、干菜(果)、茶叶进行市场准入检测监管,实行准入的农产品经检测合格后方可进入市场销售,基本实现了农产品市场准入工作的全覆盖,保障了广大市民的“菜篮子”安全。
1.3 全市监测体系框架已经形成
全市先后投入近亿元建设了1个市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12个县级中心、134个乡镇监测站,在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大型超市建设了203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在农产品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生产基地建设了382个监测点,形成了以市级检测中心为龙头,以县级检测中心、乡镇监测站和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大型超市、配送中心农产品质量检测室为基础的“三级四层”检测监管体系,构建了一套“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检测监管体系,被农业部誉为“郑州模式”在全国推广。
1.4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网络布局完成
郑州市从2014年开始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运用农业物联网、互联网等科技信息化技术手段,融合政府监管、主体生产、消费服务等功能,建立数据处理信息中心、追溯监控指挥中心和11 个县级分中心,在全市颇具规模的农业生产企业、种养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生产园区等生产基地遴选建设了382 个质量追溯网点,可实现实时视频监控、远程督导、即时上传结果、统计分析、市场预警、质量追溯、应急反应等功能,有效提升了追溯监管能力。
1.5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建设相对完善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内容笼统不祥实、实践性不强、法律责任制度不合理的情况下,郑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立法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郑州市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是国内第1部农产品质量安全地方规章,《郑州市农产品市场准入工作实施方案》是国内第1部农产品市场准入规则,《郑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是国内第1部地方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
1.6 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稳步推进
一是标准技术制定步伐加快。以都市生态农业发展为目标,结合郑州市气候、土壤等情况,先后编制修订了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和地方标准233项,为农业标准化、产业化、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二是标准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提速。仅2018年郑州市就创建河南省“三品一标”生产示范基地4个,创建国家水产健康养殖场7个,全市建成可追溯标准化“菜篮子”生产基地63个。三是加快“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打造优质农业品牌。全市有效期内的“三品一标”达到488个,面积15.3万hm2。其中,无公害农产品326个,绿色食品135个,有机农产品18个,农产品地理标志9个,产品认证登记总量位居全省第一。
2 郑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监管能力建设不到位
一是检测监管能力薄弱。4个开发区一直没有建立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监管有盲区;全市11个监测分中心,只有3 家通过质量、计量双认证,只有荥阳、中牟能做定量检测。二是监管职责不到位。全市134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有编制的75人,实际工作人员270人,但能正常开展工作的寥寥无几,监管职责和任务难以落实。三是县、镇级检测中心严重缺乏专业的检测化验人员,技术手段差,检不出、检不准,高精度检测仪器闲置。
2.2 农业投入品的监管需要加强
一是投入品追溯体系建设滞后。农业投入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是农产品实行从田间到餐桌全程管理的第一关,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需要进行全程监控管理,就要在全市构建农业投入品追溯体系,早日实现投入品顺向可追踪、逆向可溯源、风险可管控、产品可召回、责任可追究,使农残超标问题从源头上得到有效解决。二是投入品使用、指导、监管不到位。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是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家明令禁止的违禁农药在少数地方仍有销售和使用,一些农户缺少科学指导,存在滥用农药和化肥的现象。
2.3 “三品一标”扶持环节薄弱,农产品品牌意识差
“三品一标”引领品牌化发展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政府的政策引导在“三品一标”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郑州市对“三品一标”的扶持力度还不大,奖励补贴、项目配套、绩效管理等扶持政策还不完善,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需要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很多农业生产经营企业品牌意识不强,很多人只追求农产品的“色”、“香”、“味”,而不注重农产品品牌和营养。长此以往,在市场上很难见到具有号召力的农产品品牌,会导致产品的竞争力不足,也会给质量安全工作带来较大困扰。
2.4 标准化制定实施和推广不到位
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等,由多部门分别制定,既有交叉重复,又有标准缺失;既有标准之间衔接协调不好的问题,又有标准推广执行不力的问题。现在,农产品多为分散性生产经营,一些生产者受经济效益影响,标准化生产意识不强,标准化生产实施难度大、推广力度小、实施面较窄。同时,一些生产企业存在重拿证、轻使用,重培育、轻监管以及以假乱真、随意不按规定使用“三品一标”标志现象,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整体提高。
2.5 产地环境治理不到位
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一些地方土壤、空气、水等受到污染,农业生产环境受到破坏,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受到严峻威胁。工业“三废”及汽车尾气的排放,雾霾天气、污水灌溉、化肥和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过量使用,给农产品产地环境带来了有机污染、无机污染和生物污染,造成农产品有毒有害物质超标。一些地方对产地环境和生产过程管理不到位,化肥、农药、畜禽粪便等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比较突出,乱用滥用农业投入品,造成生产环境不断恶化,同时又缺乏完善的治理手段和强有力的修复措施。
3 加强郑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既是一个复杂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问题的成因环节多,涉及的主体多,深层次的矛盾突出,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解决,需要科学规划,稳步推进。
3.1 实行资源整合,强化综合检测与执法能力
一是实行大检测。借鉴其他国家中心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整合农产品质量、种子、农药、土壤肥料等检测资源,成立农业综合检测机构,解决专业技术岗位人员匮乏、人员配备结构层次不合理、人员流动性过快的问题,全面提高工作效率,增强综合检测能力。二是实行大执法。整合农业执法力量,将更多涉农执法职能纳入综合执法范围,强化属地管理原则,推动执法重心下沉;市级着重于机制建立、监督指导、大案查处和跨区协调等工作,县级承担具体执法活动,建立信息共享、重大案情通报、联动执法等长效机制。三是实行专项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使用禁用高毒农药及有毒有害物质的行为,严格控制禁用药物和有毒有害物质流入生产领域;加大对假劣种子种苗、农药兽药、化肥生物肥、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的清查治理,把专项整治和日常执法监管结合起来。
3.2 加快标准修订,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
一是加快标准修订和完善工作。紧紧围绕农产品安全和产业发展需要,制定符合各地生产实际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突出实用性,将标准集成转化为简明操作手册、生产日历、挂图和明白纸,让农民看得懂、学得会、真好用和真管用。二是在标准实施上,坚持以点带面、示范推广。面上抓标准宣传、培训和技术指导,重心在督促生产经营主体落实生产记录、休药间隔期。三是开展标准化园区建设,由点及面,不断扩大生产面积和总量规模。四是规范企业生产行为,提高组织化程度,加快标准化推广应用,逐步缩小传统的一家一户经营比重,从根本上解决分散经营的弊端。五是提高技术服务效能。整合植保、土肥、种子、农机、园艺等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部门资源,实行农业综合技术推广服务,引导、帮助、规范农民生产优质安全的农产品。
3.3 培育名优品牌,助推农业提质增效
加强郑州市农产品品牌的培育和管理,提升品牌的影响力与带动力,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一是加大“三品一标”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把“三品一标”作为申报农业项目的前置条件,增强企业认证主动性,提高企业认证积极性。二是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管理,强化名特优新农产品品牌培育,形成一批安全优质的、有特点的农产品地域品牌。三是加大“三品一标”品牌宣传力度,让产品走向高端市场和百姓餐桌,提高品牌效应,助推农业提质增效。四是按照“市场引导、品牌影响、龙头带动、农民参与、政策扶持、政府服务”的思路,积极扶持培育品牌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以品牌化带动标准化、推进产业化。
3.4 狠抓源头治理,提升产地环境质量
一是加强农产品产地安全环境监测,加大对农产品主产区、城市郊区、工矿企业周边等重点地区环境监测的力度,全面掌握水、土、气等产地环境变化,查清产地污染状况,开展产地环境质量分级和功能区划,科学确定和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和区域布局。二是加强产地污染治理。制定产地污染防治与保护计划,加强产地污染防控和污染区修复,加强农业生产用水和土壤环境治理,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限期治理修复到位。加大农业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利用的力度,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三是对农业投入品实行最严格的监管追溯制度,规范农药、兽药、肥料、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登记注册和审批管理,提高优质放心农业投入品的覆盖面。
3.5 增强预警追溯能力,筑牢全域安全基石
明确制定风险评估规划,把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结合起来,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监测和研判力度,对突发问题、负面舆情信息及时做出反应,及时采取措施。对于发现的质量问题,要第一时间启动溯源系统,分清责任,界定责任主体。建立健全化肥、种子、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企业台账,规范农业投入品管理,建立《经营主体诚信档案》。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强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以点带面推动建立责任明晰、监管有力、执法严格、运转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