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免疫组化技术结合特殊染色对肿瘤病理诊断的临床价值探讨

2019-01-04周文泉

医药前沿 2019年13期
关键词:切片免疫组化染色

周文泉

(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广东 惠州 516003)

目前针对肿瘤疾病的诊断以活检穿刺等病理检查为金标准,但是该种检测方式具有较大的创伤性,患者缺乏检查依从性。而CT、MRI等影像学检查方法虽然无创伤,但是其误诊或漏诊风险较高,可能耽误患者的治疗[1-2]。近年来很多研究证实,免疫组化和特殊染色技术在肿瘤疾病的诊断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为探究其临床应用效果,本次择取62例患者开展相应检测,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16年10月—2018年12月期间惠州第一人民医院期间我院收治的62例肿瘤患者为对象,其中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22例,最小年龄37岁,最大年龄70岁,平均年龄(53.1±3.3)岁,影像学检查结果及术后检查结果显示:20例转移性肿瘤,17例原发性肝癌,12例血管瘤,13例内胆管瘤。本次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对研究知情且自愿参与。

1.2 方法

患者分别行免疫组化技术检查、PAS染色、网状纤维染色以及联合检查。首先患者行活检穿刺,取出病灶处组织进行培养,然后对组织进行免疫组化和染色检查,将组织修建为长宽高分别为1、2及0.2cm的形状,在甲醛溶液内进行充分浸泡,通过透明液和脱水液分别进行60min透明处理和脱水处理,在将组织置于浸蜡液中进行60min浸泡,常规做组织切片处理,厚度约2um即可,然后组织保存备用。免疫组化染色对组织切面进行处理,常规切面并行脱蜡后,将柠檬酸抗原修复液置入压力锅内并放于电磁炉上加热直至液体沸腾,将切片置于备好的耐高温支架后放进沸腾的修复液内进行继续加热约2min,撤出电磁炉使压力锅内的物体在室温下冷却。PBS冲洗6min后加入抗体,孵育1h后行PBS冲洗12min,将PBS除去后加入测试剂,孵育15min行PBS冲洗9min,将PBS液去除后加DAB显色液,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冲洗后返蓝,加酒精和树胶封固。行二甲苯脱蜡处理,进行PAS及网状纤维染色。

1.3 观察指标

对不同检查方式的诊断效果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通过(%)表示,在统计学软件(SPSS17.0)中进行组间χ2检验,若P>0.05组间无统计学意义,若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免疫组化技术对肿瘤患者诊断准确率91.94%(57/62),PAS染色技术对肿瘤患者诊断准确率93.55%(58/62),网状纤维染色技术对肿瘤患者诊断准确率90.32%(56/62),联合检测技术对肿瘤患者诊断准确率100.00%(62/62),免疫组化技术和染色技术检测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准确率显著高于免疫组化和特殊染色技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肿瘤是临床常见疾病类型之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使得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其生活习惯和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饮食结构也有了明显的调整,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不良生活习惯逐渐暴露出来,导致肿瘤患者数量不断增加,这对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3-4]。免疫组化技术在临床疾病的诊断中具有广泛应用,其需要在电镜和特殊染色技术下进行观察和完成全套检查。该种检查方式是在HE切片检查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通过HE切片进行组织观察并对抗体进行筛查,进而保证检查结果的准确性[5]。在电镜下对HE切片进行观察能够对切片组织进行全方位分析,但是该种检查技术的误诊率相对较高,因此在进行免疫组化检查后,还需要借助临床工作经验以及肿瘤组织形态学相关知识进行辅助诊断以做出检查结果和数据。特殊染色法也是恶性肿瘤组织诊断的常用辅助方法之一,但是其使用的重点在于辅助,单纯使用该种方式进行肿瘤诊断效果较差。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联合应用免疫组化和特殊染色能够进一步提升肿瘤诊断效果,通过免疫组化对组织切片进行观察,明确抗原成分及数量,确定病理类型,在染色技术的帮助下对肿瘤病灶进行具体了解,二者联合应用能够有效观察和确定肿瘤组织的相关信息,保证检查准确率。

4.结语

综上,肿瘤性免疫组化与特殊染色联合诊断的效果确切,对患者疾病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可用于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切片免疫组化染色
夏枯草水提液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婴幼儿原始黏液样间叶性肿瘤一例及文献复习
结直肠癌组织中SOX9与RUNX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平面图的3-hued 染色
基于SDN与NFV的网络切片架构
简单图mC4的点可区别V-全染色
油红O染色在斑马鱼体内脂质染色中的应用
肾穿刺组织冷冻切片技术的改进方法
子宫瘢痕妊娠的病理免疫组化特点分析
冰冻切片、快速石蜡切片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