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扶贫视阈下普安县茶产业发展探析

2019-01-04詹绍文段太阳王敏

中国茶叶 2019年6期
关键词:普安茶叶文化

詹绍文,段太阳,王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710055

文化扶贫是贫困地区缩小贫富差距、促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措施,是扶贫工作从治标向治本的转变,是稳步实现2020年全面脱贫目标的重要途径。茶产业作为普安县开发潜力巨大的扶贫主导产业,在文化扶贫视阈下加快普安县茶产业开发,对于促进普安县经济发展、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贫困一直是世界各国所关注的焦点,表面上看属于经济问题,实质上却有着极深的文化根源,在“贫困”定义上大多考虑了最低生活水准、家庭收入、人均支出、医疗卫生、预期寿命等经济因素指标。但除了经济因素上的贫困之外,也绝对不能忽视文化上的的贫困,即思想观念落后、价值观念保守、目光短浅,视野狭窄,有强烈的宿命感、无助感和自卑感,是一股巨大的维持贫困生活方式的力量,文化贫困一直以来都是阻碍人民群众真正脱贫的根源。目前扶贫目标已经升级,强调经济扶贫的同时,还要重视文化扶贫,这是目前政府多维度减贫思想的体现[1]。“文化扶贫”就是参与扶贫的主体整合内外影响因素,深度挖掘利用贫困地区文化资源,改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提升民众知识技能和文化素质,打破贫困恶性循环,改造贫困文化,改变民众的思想观念,使形成的文化力量反作用于当地经济发展,实现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的自主脱贫[2]。通过文化扶贫不仅能够提高茶农的文化知识水平,使其掌握更为先进科学的生产技能和科学技术,达到“扶智”的作用;还能让从事茶产业的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改变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主动参与茶产业的生产制造,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达到“扶志”的作用。此外,文化扶贫的对象不仅是贫困群众本身,更是针对当地实际情况,用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体制、市场思维去发展普安县的茶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延长产业链,让其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普安县茶产业发展现状

普安县属于中国14 个连片特困地区中的滇桂黔石漠化区,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位于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部,地貌呈南北走向长条形,南北长96.6 km,东西宽33 km,国土总面积1 429 km2。普安县平均海拔1 400 m,平均气温14℃左右,年均日照时间1 563 h,年均降水量1 438.9 mm,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拥有种植茶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普安县是实至名归的中国古茶树之乡,在其境内发现距今已有200 万年的唯一的四球古茶籽化石,普安县是世界茶树原产地,拥有超过2 万株世界上最古老的四球古茶树,普安县植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1.普安县茶产业政策

为把茶产业打造成“一县一业”的扶贫支柱型产业,2010年,普安县政府出台了《普安县2011—2020茶产业发展规划》,强调科学布局茶产业基地,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2016年7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普安红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7年,普安县颁布的《茶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发展茶产业的系列优惠政策,包括种植茶叶补助2.7万元/hm2;采用土地流转的方式,相对集中连片种植茶叶133.3 hm2以上的企业或合作社,奖励1 万元。县内新开设“普安红”专卖店的,经验收合格补助5万元;在黔西南州内其他县市开设“普安红”专卖店补助8万元;在其他地区开设“普安红”专卖店补助10万元,补助的经费主要用于店面装修和产品推广[3-4]。普安县坚持自产自用、就近供应、就地取材的原则,目前在高棉乡、青山镇、江西坡镇、新店镇等14 个育苗单位,新增了3 333.3 hm2育苗基地,育有茶苗1亿多株。

2.普安县茶产业扶贫状况

产业扶贫的本质是一种内生发展机制,可以促进贫困个体与贫困区域的协调发展,带动就业,促进内生性自主脱贫。普安县茶产业发展历史悠久,分布区域广,种类繁多,以茶产业进行扶贫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普安县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方式,实现了茶产业与扶贫的有机融合,文化扶贫一方面补足了农民技术和管理的短板,增加了农户的资产性收益;另一方面,对贫困户进行培训后到企业务工的模式,可实现贫困户脱贫、企业增收,实现互利共赢。在当地政府大力动员下,2018年有超过900 名农民工回乡创业,1 085名群众从事茶产业工作,在地瓜、高棉、罗汉等地均有茶叶加工企业入驻,普安茶产业正迸发出生机和活力。截至2018年8月普安县茶园总面积达9 533.3 hm2,投产茶园面积达6 066.7 hm2,涉茶群众人数为7 022 户26 954人,其中惠及9 766名贫困人口,扶贫效果明显。

二、普安县茶产业发展困境

1.基础设施、硬件设施不完善

普安县多为山地,茶园分散,茶产业面临基础设施不足的困境,普安县茶业产区在交通、通信、运输等方面均较为落后,与发达地区存在很大差距。即便其茶叶质量高,比同类茶产品的竞争力强,但是受制于交通的制约,无法打破空间的限制,受众人群和销售市场也只能辐射到周边区域,无法销往对茶需求旺盛的发达城市,很难获取到更多的利润。此外,缺乏龙头企业带动,茶叶在运营中抗风险力不足,市场竞争力有限。

2.科技投入不足,创新能力匮乏

普安县茶产业目前主要以农民合作社、小茶厂和小公司居多,茶产业的研发及技术改造能力弱,炒制技术落后,茶叶加工仅停留在初制阶段,精加工水平不足,茶产业链短,茶文化开发力度弱,茶饮料、茶保健品、茶旅游等深加工及衍生产品数量较少;茶叶加工所追求的规模化、标准化、自动化、精准化无法实现,茶叶的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尚未形成。

3.茶产品附加值不高,销售渠道单一

普安县茶叶的附加值相对较低,经济效益不理想。茶叶销售渠道单一,主要依靠农户零售或本地茶叶合作社和茶企收购。国内茶叶网络销售平台较少,影响力弱,茶产品的线上销售主要依附于淘宝、京东等大型电商平台,贫困地区人民受限于自身知识水平和知识技能,无法有效利用网售平台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茶产品销售量受到影响。缺乏一个高效、专业、便民的茶叶信息交流平台,无法实时更新茶产业信息。

4.市场缺乏监管,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截至2017年,普安县大小茶叶企业17家,专业合作社8 个,茶叶加工企业“多而杂、小而乱”。一方面企业间恶性竞争,无法形成科学的协同机制,因制茶标准不同,茶叶质量差异明显;另一方面行业内缺乏专业的标准指引,造成加工企业内部资源浪费。市场上的茶叶质量良莠不齐,很多茶叶加工企业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模仿优质产业品牌,侵犯拥有优质茶品牌企业的合法权益。普安县作为“中国古茶树之乡”,声名远播,2015年时任省委书记赵克志和省长陈敏尔对普安的“福娘红茶”大加赞赏,赵克志亲自为其更名为“普安红”,但“普安红”的经济收益并未达到预期水平。

5.人才匮乏,茶园管理水平低下

普安县茶叶技术人员匮乏,一方面大部分从事茶叶生产和加工的人员文化程度偏低,对他们的培训周期短、无针对性,培训效果不佳;另一方面,真正培训茶产业相关人员的科研机构或者进修院校很少。由于茶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较低,大部分青壮年已外出务工,从事茶叶生产的多为中老年人或者文化程度较低的青壮年,新技术普及推广难。茶园管理水平低下,土壤退化、肥力下降,茶叶质量受到严重影响。目前茶园在管理上不施肥或单施化肥的情况十分普遍,此外存在茶农对茶叶的管护缺乏科学依据、安全隐患意识不强、农药使用不科学等问题[5]。

三、文化扶贫视阈下茶产业发展对策

1.借力茶产业扶贫,健全文化扶贫机制

茶产业作为普安的主导产业,在提供就业岗位,促进从业人员经济增收方面做出重大贡献。但目前“脱贫群众再返贫”现象严重,而且“返贫易脱贫难”,单靠国家物质上的扶贫不是长久之计,普安县要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文化扶贫,提升民众素质,打破贫困的恶性循环,改变民众的思想观念,使形成的文化扶贫力反作用于普安当地的经济发展,实现贫困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的自主脱贫。致贫原因复杂多元,要想杜绝数字脱贫、表象脱贫,要对普安茶区和贫困个体进行全面评估,通过实地调研、访谈等手段分析该地区的致贫原因、经济状况、群众的文化程度等,找准贫困的问题和症结,然后按政策宣传到村、责任包保到户、技术指导到户、利益联接到户的原则,做到对症下药、因户制策、精准施策,为贫困群众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落实具体负责帮扶的人员或机构,建立精准的量化指标体系,科学验收茶产业扶贫工作人员扶贫工作成效,把茶产业文化扶贫工作列入有关部门和干部考核的范畴,将茶产业扶贫成效与负责扶贫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与职位升迁有机结合,建立健全茶产业与文化扶贫的融合发展机制,为后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研投入力度

茶产业发展的前提是完善基础设施,加强普安县茶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构建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渠道,按照公益性、便民性的要求和精准性的原则完善基础设施;普安县茶产业要想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需要走规模化、标准化、自动化、精准化的道路,需要加大科技研发的投入及技术改造的升级。如升级制茶设备、提升精加工水平,延长茶产业链、开发衍生产品,打造具有普安名片的茶饮料、茶保健品,提升茶产品在运营中的抗风险力和市场竞争力。依托“千企改造”工程以机械化、现代化采摘及生产模式代替传统人工采摘模式,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产量。进一步加强对茶树新品种的选育工作,选育适合当地种植的特色品种。

3.提高茶产品附加值,拓展销售渠道

提高产品附加值,开发出更多的茶产品,将茶产业与文化、旅游进行融合。根据市场的需求,大力发展集茶会交流、民族风情、体育健身、山地旅游于一体的茶文化旅游休闲产业,让普安茶产业的发展更加多样化。普安县生态资源和民族资源非常突出,可以打“生态牌”“绿色牌”和“民族牌”。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让“普安红”成为贵州的一张名片,通过各种线上线下活动拓展销售渠道,不断提高普安茶叶的市场份额。市场瞬息万变,茶农、茶合作社和企业很难对市场进行准确预测,政府可以鼓励和帮助建立专业的茶产业信息平台,收录最新的茶叶生产、加工、市场、价格等信息,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意见,政府需要对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及时性、准确性进行监督,切实保障各方合法利益。

4.加强市场监督,制定茶叶产品质量标准

加强对茶叶市场的监督,防止企业间的恶性竞争,注重对普安县龙头企业的培育,发挥宏鑫茶业开发有限公司作为龙头企业的协同带动作用,利用其技术优势和雄厚的资金,联合众多合作社和小型加工企业,形成协同力量和良性竞争,加强企业与企业间加工技术水平的交流,以强带弱,强强联合等方式,整合行业资源,提高行业整体的加工水平[6]。创新是产业链的首要环节,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7]。 积极利用大数据,对茶叶生长全程动态监管,依靠标准化的生产、精心的护理、精准的数据分析,保证产品质量。制订普安茶叶产品质量标准,从茶叶选材出发,改进产品包装,严格控制整个产茶制茶环节,展开定期、随机的产品质量抽查,健全产品安全监测机制。

5.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茶园管理水平

加强茶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注重群众人文素质教育,为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提供有力的保障。通过定期的“茶文化、茶产业”宣传、展览、演讲、讲座等活动向茶农传播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处理好“送文化”与“种文化”的关系,既要向茶叶种植者、茶产业从业者进行文化输血,又要注重群众自身的文化造血,让广大群众成为茶产业的主力军。有效利用已建成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普及茶叶知识,积极参加各种茶文艺演出和茶文化活动,感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对茶产业有更深刻的理解;引导企业投资、签订长期合同等方式,建立“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真正发挥茶产业的扶贫作用。提高茶园管理水平,采用“两减一增”的方式管理茶园,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增施有机肥。

猜你喜欢

普安茶叶文化
《茶叶通讯》简介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谁远谁近?
香喷喷的茶叶
普安县委离退局参加“乡约三月三 唱响大扶贫”活动
兴山县普安教育发展促进会召开二届三次常务理事会议
普安县委离退局走访慰问特困老干部及老干部遗孀
便携式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