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尖瓣脱垂患者心脏性猝死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2019-01-04毛雨陈良余
毛雨,陈良余
心脏性猝死(SCD)是指在急性症状如胸痛、心悸、呼吸困难等发作后1 h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多由器质性心脏病并发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所致。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1700万人群中,25%表现为SCD[1]。常见致SCD的器质性心脏病包括缺血性心脏病、结构性心脏病、心肌病及离子通道病[1]。二尖瓣脱垂(MVP)是指二尖瓣叶(单叶或前后两叶)在心室收缩期异常低于二尖瓣环水平并脱入左心房,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瓣膜畸形,部分存在遗传倾向,主要病理改变为瓣叶粘液样变性,世界范围内人群发病率约2%~3%[2]。除少数患者可并发严重二尖瓣反流(MR)、充血性心力衰竭、感染性心内膜炎和(或)脑卒中等,大多数MVP被认为预后良好,无需药物或手术干预[2]。然而,MVP患者出现MVA及SCD病例在国内外常有报道,有研究报道即便不合并心功能不全及明显MR,MVP发生室性心律失常(VA)风险增加50%~60%,MVP猝死率高达0.4%~2%[3]。近年来,MVP患者发生MVA及SCD的危险因素已成为MVP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文献,就MVP发生MVA及SCD危险因素的最新进展做如下综述。
1 性别与年龄
Narayanan等[4]研究纳入具有心脏超声资料的院外SCD患者729例,MVP占SCD患者的2.3%,与非MVP猝死患者相比,MVP猝死患者年龄偏小,鲜有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等常见心血管危险因素。Basso等[5]包含650例年轻(<40岁)群体SCD原因的回顾性研究中,MVP为43例,占总体猝死人群的6.6%,提示青壮年可能是SCD的独立危险因素,在43例因MVP猝死病例中,女性达26例(60%)。Sriram等[6]回顾性研究中包含1200例MVP患者,24例发生了特发性院外心脏骤停(排除缺血、心肌病及离子通道病),其中女性患者16例(67%,平均年龄33.5岁)。年轻女性MVP患者易猝死的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MVP不完全外显遗传方式有关[7]。
2 遗传及基因型改变
MVP常为散发,但对部分家族性MVP的基因遗传学研究结果表明,MVP存在不同外显率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基因型包括定位于16号染色体的黏液样变MVP1型、定位于11号染色体的黏液样变MVP2型和定位于13号黏液样变MVP3型突变,已证实与二尖瓣黏液样变性及MVP有关[7]。其中MMVP2位点的Dachsous人类同系物蛋白11(DCHS1)基因突变介导的细胞迁移和模式缺陷在散发MVP中较多见(24%),二尖瓣瓣叶病变严重,易发猝死[8]。Missov等[9]报道了1例伴有二尖瓣后叶连枷样运动及严重MR的MVP患者,发生SCD后经抢救成功后心电图提示QT间期明显延长(641 ms),基因检测结果发现心肌钠离子通道5A基因突变(SCN5A c.3404 G>T)。Towbin等[10]则报道了由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基因4(HCN4)突变导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二尖瓣脱垂、左心室致密化不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VA和SCD,HCN4突变的6个家族均出现MVA、晕厥和(或)SCD。
3 受累瓣叶数目及病变程度
Sriram等[6]研究纳入24例特发性院外心脏骤停MVP并行植入性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患者,10例患者存在双瓣叶受累。相比其他患者,此类患者多为女性,心电图存在双向或倒置T波,动态心电图中起源于乳头肌室早、室性二连律及室性心动过速比例高,经过平均1.8年的随访,上述双叶受累MVP患者室颤复发比例高,研究者认为双叶瓣膜受累是适合植入ICD的独立预测因素。Nordhues等[11]回顾性研究纳入了14年间18 786例就诊于梅奥医院并行超声心电图检查患者,将其分为双瓣叶受累MVP组、单瓣叶受累MVP组及无MVP对照组,统计分析发现双瓣叶受累组VA发生率高,但各组间总体死亡率、ICD植入率无明显差异。MVP主要病理改变为二尖瓣瓣叶粘液样变性,Osovska等[12]研究显示存在粘液样变性及瓣叶厚度增加组室性早搏Lown分级I-Ⅳ级室性早搏次数、室性心动过速阵数、平均心率均明显增加,而最短室速间发作间期明显缩短;伴瓣叶重度增厚(7~8 mm)及粘液样变较无粘液样变的MVP患者VA发生率增加高达20倍。
4 乳头肌及心室病变程度
Basso等[5]研究,将可疑因MVP发生SCD患者的心脏进行尸体解剖,发现在瓣膜附近结构包括乳头肌、左室下壁基底段及游离壁均可见明显纤维化。相对应这些患者生前心电图上,大都有前壁导联的T波倒置/双向和右束支阻滞样的VA。研究者进一步纳入单纯MVP患者44例,其中合并复杂VA即持续/非持续性室速、室颤者30例,均行心脏核磁增强扫描(ECMR)。结果显示,合并复杂VA患者中,70%的室速图形为右束支阻滞样,提示心律失常左室来源;而93%的患者存在乳头肌、下壁基底段游离壁延迟钆显像,提示该区域存在纤维瘢痕,与上述猝死患者病理组织学特点相符。Fulton等[13]试验中,经电生理检查诱发室速试验阳性的MVP患者行ECMR可见乳头肌部位明显延迟强化,提示MVP患者VA可能起源于受累的乳头肌部位。Bui等[14]回顾研究了41例行ECMR的MVP患者,所有患者在钆喷酸葡胺推注后通过Look-Locker法计算左侧室间隔部位T1值,结果显示:合并复杂VA较未合并复杂VA的MVP患者T1值明显降低,而仅有36%的患者出现乳头肌部位延迟强化,提示MVP患者存在的弥漫性心肌间质紊乱(T1值降低),可能与复杂性VA有关,这比乳头肌部位局部延迟增强有更早的预警作用。
5 二尖瓣环功能
1986年,Hutchins等[15]首次在MVP患者中提出二尖瓣环位移(MAD)概念。二尖瓣环位移指二尖瓣连接水平左房壁与左室游离壁分离,按照假设,这种特殊的二尖瓣环解剖改变导致机械牵拉、瓣叶压力增高,最终二尖瓣瓣叶粘液样变,产生MVA发生的解剖基质。Perazzolo等[16]研究回顾分析了50例存在MVP的SCD患者MAD值,与不伴有MVP的SCD患者相比,MAD值明显增高(3 mmvs. 1.5 mm,P<0.05)。研究者进一步纳入复杂性VA的MVP患者行ECMR,将52例MVP患者分为左室延迟增强组(36例)和左室非延迟增强组(16例),结果发现LV延迟增强组MAD、心室收缩末期二尖瓣环直径较高,基地段/室壁最短厚度>1.5及体格检查听诊到收缩中期杂音者比例高。提示MAD增加在MVP患者左室纤维化及心律失常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一项患有MVP运动员长期预后的临床研究中,出现VA的患者MAD增加比例较无VA患者组明显增高(16%vs.3%,P<0.001)[17]。
6 MR
MR是MVP最为常见并发症,其是否为MVP患者预后不良或猝死的危险因素主要取决于MR的严重程度及MR发生是否为急性[18]。轻度二尖瓣反流预后良好,与无二尖瓣反流者相比,猝死率无明显升高,且与心律失常是否发生无关;而急性乳头肌断裂导致急性反流易致急性肺水肿,猝死率高[18]。Narayanan等[4]纳入17例因MVP发生SCD者,有14例(82.3%)合并MR;中重度MR者10例,占71.4%,提示MR尤其是严重MR是MVP患者SCD的独立危险因素。据统计,MVP中诊断为严重MR患者10年内死亡率超过90%,幸存患者多为行外科手术处理者,提示MR合并慢性重度MR患者不良预后[19,20]。Vaidya等[21]研究纳入8例重度MR患者并行外科修复手术的MVP患者,其中5例在术前因发生MVA而植入ICD,术后随访示ICD放电明显减少即MVA事件明显减少,提示早期手术或植入ICD可使此类病人获益。
7 心电基质改变
多数SCD与心脏基质病变、心电基质改变及不稳定内环境构成的SCD黑三角有关[22]。心电基质的改变包括心肌除极和复极异常,在体表心电图上均有相应表现。其中,心肌除极异常表现为心电图QRS波增宽、QRS碎裂波形成、平均信号心电图心室晚电位阳性等,而复极异常表现为QT间期延长、QT间期离散度增加、T波峰末间期延长、T波电交替及病理性T波[22]。Sriram[6]、Basso等[5]提出的恶性MVP的心电图特征均包括前壁导联T波双向或倒置。Narayanan等[4]发现MVP患者心室晚点位阳性率较健康人明显升高,但对MVA及SCD预测价值尚不肯定。Imamoglu等[23]发现在儿童群体中,MVP患者较健康患者QT间期延长及QT间期离散度增加、VA发生率高,而合并VA较无VA的MVP患者QT间期延长、QT间期离散度显著增加。
8 结语
MVP预后大多良好,但仍有部分患者易合并MVA及SCD。目前相关研究支持的MVP发生SCD的危险因素包括年轻女性、部分基因突变(DCHS1、SCN5A、HCN4)、双瓣叶受累、严重瓣叶增厚及粘液样变、乳头肌及心室肌广泛纤维化、MAD、重度MR和电基质异常。具有以上多种危险因素可能为MVP猝死高危者,需密切观察及随访,必要时早期药物、手术干预或植入ICD行SCD一级预防。未来需要更多研究来证实上述MVP猝死相关危险因素,并对MVP患者行SCD精确危险分层以指导临床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