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杯状耳畸形的分型与治疗” 点评
2019-01-04张天宇
张天宇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耳鼻整形外科 上海 200031)
杯状耳是一种介于招风耳和小耳畸形之间的先天性耳郭畸形,主要特征是耳郭卷曲、变小,前倾,整体位置偏低,约占各种先天性耳畸形的10%,单侧、双侧均可发病。大部分杯状耳是由先天性原因形成,比如遗传、孕期病毒感染或者药物、射线所致。有明确家族史病例多是显性遗传,但是大多数仍为散发病例,可能和基因突变或者父母双方携带相同隐性基因致病相关。
杯状耳不但对容貌有所影响,还会造成无法配戴眼镜,以及患者或者家属的心理压力。杯状耳的诊疗是耳整形医师必须熟悉和掌握的临床技能。
作者就杯状耳的分型和治疗做了比较详尽的回顾。
1 杯状耳的分型
杯状耳这一常见耳郭先天畸形1975年由Tanzer提出,文献中详细描述了杯状耳的3度4型的分类(Ⅰ、ⅡA、ⅡB和 Ⅲ型)。根据不同分型分别给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案。此后Cosman、Nagata、Park以及宋春琼等[1]也提出了不同意见,分型的目的不但是为了细化诊断,更是为了给出合理的手术建议,以便选择具体的手术方案。特别是严重的杯状耳畸形和耳甲腔型畸形难以区分,在是否需要切取肋软骨和分期手术方面有较多争议。除了文中作者提出的分类和分度方法外,Park等[2]在2015年的一篇文献中总结其22年关于杯状耳的经验分析,提出了简便易行的分型方法,通过简单的捏、推2个动作可以细化杯状耳的分型,进而为每种类型制订了相对固定的手术方案;同时明确了即使是严重的杯状耳也有别于小耳畸形,必要时可以进行肋软骨的移植,但是所有的手术都应该在一期同时完成。
2 杯状耳的手术治疗
杯状耳的矫正方法很多,但各有利弊。如何利用耳郭自身和周围局部组织,尽量减少对正常组织的不必要的切取和破坏是手术首要的原则,矫正杯状耳耳轮脚位置低下、扩大紧缩的耳轮,复位下垂的耳郭上极是手术的主要内容。虽然国内外文献中所报道的有关杯状耳的术式繁多,但并无任何一种方法类型适用于所有的杯状耳,甚至同一类型的杯状耳也有着诸多的选择。作者罗列了多种手术方案,这些手术方法无外乎都是应用了整形外科的基本原则和常用皮瓣转移、组织移植等技术。作为一名合格的耳整形医师,只有了解并掌握多种手术技巧才能游刃有余地矫正杯状耳的小、招、低、倾4大主要畸形表现。
2.1 “小”——耳郭大小的修复
1)耳郭软骨舒展技术。几乎所有的杯状耳矫形手术都需要首先处理畸形的软骨,将卷曲的部分复位;切除、削薄已经融合的部分;甚至放射状切开软骨,形成栅栏样外观,都是为了视觉上扩大耳郭支架。
2)局部皮瓣改形。通过整形外科的“Z”改形、多Z成形、五瓣法等技术处理耳郭局部皮肤和软骨,恰到好处的设计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健侧复合组织移植。虽然这种手术方法有可能造成健侧耳郭的瘢痕,但是简单易学。特别是对软骨和皮肤同时严重缺少的病例,效果显著。对于双侧耳郭大小差别明显的患者不失为一种两全其美的方法。
2.2 “招“——对耳轮重建修复 由于多数杯状耳都有对耳轮形成不足的表现,对耳轮及对耳轮上脚的形成对于耳郭上部的支撑非常有效。特别是对于轻度的杯状耳畸形,仅仅应用治疗招风耳的方法就可以明显改善外观。模拟软骨管形成被Park用来当做杯状耳分型的必要手段。
软骨管成形有传统的Mustarde、Convers法,于晓波等[3]报道的翻转软骨瓣法可以有效地减少术后复发。
2.3 “低”——耳轮脚的上移复位 通过耳轮脚V-Y成形、耳甲腔软骨皮瓣转移术等方法对耳轮脚处软骨及皮肤的局部改形,可以简单有效提升耳郭起始部位,改善下垂外观。
2.4 “倾”——耳郭卷曲、位置前倾的修复 杯状耳的病理解剖显示,耳郭上部的下垂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不但有耳郭上极软骨的自身折叠、融合,还有耳后肌的发育异常,耳甲和颅骨骨膜的连接位置异常造成耳郭整体下垂。只有充分松解、重建耳郭支架形态和加强耳甲和颅骨骨膜的紧密连接才能根本、有效地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作者从病因、分型特点、治疗方法等方面做了详尽的阐述,并且提出先天性杯状耳不同于小耳畸形,即使缺损组织比较多,也不应该轻易进行全耳郭再造,应该因人制宜地尽量利用残耳自身条件结合整形外科技术精心设计,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程度的改观。
作者文中尚未对各种类型杯状耳手术的并发症和术后长期随访效果进行详细的描述,期待下一次的总结和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