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杆菌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特征
2019-01-04郭宇飞
郭宇飞
(临汾市人民医院 山西 临汾 041000)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发现,布鲁杆菌病开始对神经系统产生损害,并因此出现了布鲁杆菌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布鲁杆菌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虽然有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和症状,但其临床症状和体征不典型,没有特异性,这给布鲁杆菌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的临床诊断增加了不少难度,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误诊或者漏诊的情况,最终延误患者的最佳救治时间[1]。为了提高布鲁杆菌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诊断效果,本文对本院于2016年2月—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其中20例布鲁杆菌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从而总结布鲁杆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特征,为其临床初步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本院于2016年2月—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其中20例布鲁杆菌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原学、脑脊液检查结果等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本次所选的20例布鲁杆菌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均符合《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269-2007)》中关于布鲁杆菌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相关临床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经过病原学检查、脑脊液检查等确诊;本次所选患者均对本次临床实验研究知情同意;排除合并结缔组织疾病患者,排除血液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疾病患者;排除其他感染性疾病患者。在本次所选的20例患者中,男16例,女4例,患者的年龄在18~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53±4.62)岁。本次临床实验研究获得医院医学研究伦理学会的支持。
布鲁杆菌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诊断依据:患者有明确的流行病学接触史;存在不同程度的发热、乏力、多汗、关节疼痛等症状;患者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癫痫、意识障碍、颈项强直、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等中枢神经损害表现;患者的布鲁杆菌病“莱特”血清实验中的SAT比为1:100以上,患者的脑脊液检查出现异常改变[2]。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方法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患者的牛、养等流行病学接触史、患者的日常临床表现、神经系统表现,对患者进行脑脊液、颅脑CT、和常规查体等进行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
2.结果
在本次选取的20例患者当中,从临床体征来看,出现头痛的有16例,占80.00%;发热的有20例,占100%;恶心的有12例,占60%;颅内压增高的有12例,占60%;意识障碍的有1例,占5%;有16例脑膜刺激征,占80%;有2例出现癫痫,占10%;有3例存在四肢感觉异常,占15%;有12例存在白细胞计数增多,占60%。经分析发现,在本次20例患者的临床特征中,发生率最高的是发热、其次是头痛和脑膜刺激征、再然后是恶心、颅内压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多。
3.结论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布鲁杆菌病的流行与50和60年代相比,疫区从牧区向半农半牧区、农区及城市蔓延。流行的形式以多发的、分散的点状流行代替了大规模的暴发流行形式。受侵的人群,除职业人群外,老年、青少年乃至儿童的发病有增高的趋向。
在已经报道的布鲁杆菌病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包括了脑膜脑炎、脊髓炎、脑膜炎、脑脓肿、脑脊髓膜炎,周围神经系统感染包括了多发性神经根炎、颅神经炎和马尾综合症等;截止到目前为止,临床上对于布鲁杆菌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发病机制并没有完全明确,但有相关临床实验研究结果和文献资料表明,布鲁杆菌会降低人体抗原提呈细胞的吞噬能力和抗原提呈能力,延缓细胞的成熟,对细胞凋亡进行抑制,减少抗原提呈细胞因子的释放,并因此延长受感染细胞的生存时间,从而增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发生几率[3]。
从上述结果中可以明显的看出,布鲁杆菌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中出现头痛、发热、恶心、颅内压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多等概率偏高,基本上的患者都存在发热、头痛、恶心、脑膜刺激征、颅内压增高和白细胞计数增多等临床特征,其中还有少数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癫痫、四肢感觉异常和意识障碍等情况,与同类研究中关于布鲁杆菌病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临床特点的分析总结结果基本一致,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目前治疗合并脑膜炎或心内膜炎布鲁菌病多应用多西环素联合链霉素、SMZ/TMP及利福平中任2种药物,疗程8周以上。多数应结合手术治疗,尤其在人工瓣膜感染或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瓣膜损坏、脓肿形成等并发症时,需及时进行瓣膜置换等手术治疗。
综上,布鲁杆菌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存在发热、头痛、恶心、脑膜刺激征、颅内压增高和白细胞计数增多等临床特征,且大部分布鲁杆菌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均存在上述临床体征,因此,可以通过上述相关临床体征对布鲁杆菌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进行初步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