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眩晕发病原因及临床表现分析
2019-01-04王涛宋昌军
王涛 宋昌军
(陕西省森工医院神经内科 陕西 西安 710300)
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后,老年患者数量的增多使神经内科患者人数持续增加,眩晕作为神经内科患者的常见症状,对患者的工作与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老年患者是该疾病的主要发病群体,治疗该疾病是临床关注的问题。眩晕在医学视角看,属于人产生错觉的反应,患者发生眩晕,对周围事物产生迷离感,且出现站立不稳等相关表现,部分患者发生呕吐及恶心等症状,情节严重患者神经系统定位体征遭到破坏,患者无法正常展开工作及学习,生活质量严重受到影响。为对神经内科眩晕患者症状及眩晕发生原因展开探究。将我院纳入的神经内科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以下为详细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8年1月—10月于我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眩晕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男性患者65例、女性患者35例,人数总计100例,患者年龄在40~78岁,患者中位年龄为(60±5.21)岁,患者发病时间为1~10d,平均发病时间为5.25d,所纳入的患者均同意参加本次实践。所纳入的患者均满足眩晕症标准,存在恶心及呕吐等临床表现,将存在意识障碍及一过性视物黑朦、感觉障碍、临床资料不全患者排除。
1.2 疾病表现
本次所纳入的患者均表现为眩晕症状,患者病情反复发作,且持续较长时间,部分患者症状持续时间为5~10min,严重患者持续2~4h,严重患者病情连续1~5d,患者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虚汗等,部分患者发生一过性听力丧失及头疼、肢体麻木、眼球震颤、肢体障碍等。
1.3 查体
100 例患者均施以头部CT检查方法,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并未出现异常反应的为60例。18例患者出现腔隙性梗死,8例患者出现脑出血,7例患者出现小脑梗死,7例患者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80例患者接受静动脉彩超检查,患者并未发生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及显著异常反应患者人数分别为88例、70例。对20例患者展开心电图检查,患者发生心率失常2人,部分患者发生ST段压低及早搏等问题。
在临床诊断中,根据《神经病学》内容诊断,综合分析患者详细资料基础上为患者实行全面检查,并确诊。
2.结果
100 例神经内科眩晕患者中,51例为良性阵发性眩晕;患者发生后循环缺血症状15例,小脑梗死5例,腔隙性脑梗死13例,颈动脉畸形2例,其他疾病类型15例,包括神经症及心率失常、梅尼埃病、高血压等。
3.讨论
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后,老年患者数量的增多使神经内科患者人数持续增加,老年患者是神经内科疾病的主要发病群体,治疗神经内科疾病是临床关注的问题。神经系统疾病中,眩晕作为普遍症状,疾病发生原因相对复杂,患者涉及神经内科及耳鼻喉科等多种领域,眩晕也是目前临床医学关注的问题。眩晕患者主要发生群体为老年群体,患者自身免疫功能较弱,眩晕对老年人生活产生严重影响,发生恶心及呕吐等疾病状况。眩晕是指机体对空间及重力的障碍性体现,患者发生位置性及运动性幻象,是神经内科患者常见的疾病类型。
根据患者发病位置可将眩晕分为两种类型,即系统性眩晕和非系统性眩晕。系统性眩晕与前庭系统病变存在联系,比如梅尼埃病、急性迷路炎及内耳损伤等,此类处于内耳疾病。药物中毒及小脑脑桥角肿瘤及蛛网膜炎、前庭神经外伤,此类属于前庭神经病变。中枢性眩晕发生在患者脑干及小脑等,比如占位性病变及变性、脱髓鞘疾病等。非系统性眩晕是全身系统诱发的疾病,比如患者发生高血压及贫血、心功能不全等。对患者发病原因展开分析,发生疾病的主要原因即是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及后循环缺血。自此角度展开分析,医师需要对患者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及后循环缺血情况展开分析,对患者展开颅脑CT检查及眼震电图、心电图检查,从而不断将治疗效果调整,使患者解决眩晕症状。医师在对患者进行诊断过程中需展开全面的分析,患者可做DixHallpike实验,在此方法下找到患者致病原因。观察患者眩晕发生症状及持续时间,从而明确患者真实的发病原因及症状,确诊疾病后展开持续治疗。针对本次纳入的100例神经内科眩晕患者,患者在疾病治疗中,51例为良性阵发性眩晕;患者发生后循环缺血症状人数为15例,小脑梗死患者5例,腔隙性脑梗死13例,颈动脉畸形2例,其他疾病类型15例,包括神经症及心率失常、梅尼埃病、高血压等。临床在诊断该疾病过程中,还需要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及后循环缺血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从而为患者展开多种检查,有效确诊患者病情,为患者提供针对性治疗,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