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质、早熟棉花品种苏早211的选育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2019-01-04肖松华刘剑光赵君徐剑文吴巧娟

中国棉花 2019年10期
关键词:黄萎病区域试验行距

肖松华,刘剑光,赵君,徐剑文,吴巧娟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南京210014)

苏早211(原名苏机棉211)为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的早熟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在江苏省适于麦(油)后直播种植。 2016—2017年参加江苏省早熟棉花新品种区域试验,2018年参加江苏省早熟棉花新品种生产试验,2015年12月获得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农基安证字(2015)第164 号],允许在长江流域进行生产应用。2019年6 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定名,编号为苏审棉20190004。

1 选育过程

2005年以自育的优质、抗黄萎病品系苏远045为母本,与早熟、高产转基因抗虫棉品种中棉所50配组获得杂种F1,当年冬季在海南三亚南繁加代得到F2,2006年在棉花枯、黄萎病混生病圃种植F2分离群体,选择兼抗枯、黄萎病的单株自交,随后通过株行比较、南繁加代、株系鉴定、自交纯合与选择,于2011年得到6 个优质早熟棉花新品系。 2012—2013年江苏省范围内多点鉴定结果表明,与对照品种中棉所50 相比,苏早211 产量、纤维品质、熟性和抗病虫性等显著提高,于2013年育成优质、高产、早熟、抗病虫棉花新品种苏早211。

2 特征特性

2.1 农艺性状

苏早211 夏播生育期106 d,属早熟陆地棉类型。出苗好,长势强,整齐度好。株高89 cm,株型紧凑,茎秆粗壮、茸毛较少,叶片较小、叶色较深。在种植密度为7.5 万株·hm-2的条件下,第一果枝始节位6.0 节,第一果枝高度18.4 cm,单株结铃13.5个,铃卵圆形,铃重5.5 g。 吐絮畅、絮色洁白、有丝光。 衣分较高,大样衣分40.1%。 霜前花率80.1%。棉籽灰白色、梨形、中等偏大,籽指11.6 g。

2.2 产量表现

2016—2017年江苏省早熟棉新品种区域试验结果平均,苏早 211 籽棉产量 2 998.5 kg·hm-2,比对照品种中棉所50 增产4.30%; 皮棉产量1 203.0 kg·hm-2,比对照增产 7.10%,增产达极显著水平,皮棉产量水平居参试组常规棉第1 位。 2018年江苏省早熟棉新品种生产试验中,苏早211 籽棉产量3 310.5 kg·hm-2,比对照中棉所 50 增产 7.40%;皮棉产量 1 303.5 kg·hm-2,比对照增产 10.10%,皮棉产量水平居参试组第2 位。 2017—2018年江苏省大面积试验示范结果,苏早211 具有广泛的生态适应性,结铃性强,纤维品质优,稳产性好。

2.3 纤维品质

2016—2017年经原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HVICC 校准)对江苏省早熟棉新品种区域试验各试点提供的苏早211 棉样进行纤维品质检测,结果平均: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4 mm,断裂比强度 31.4 cN·tex-1,马克隆值 4.5,断裂伸长率6.8%,反射率78.5%,黄色深度7.9,长度整齐度指数86.2%,纺纱均匀性指数157。

2018年江苏省早熟棉新品种生产试验棉样检测结果,苏早211 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5 mm,断裂比强度 32.7 cN·tex-1,马克隆值 5.0,断裂伸长率6.0%,反射率79.6%,黄色深度7.3,长度整齐度指数86.3%,纺纱均匀性指数159。

苏早211 纤维品质优良,纤维长度、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等主要品质指标均优于对照品种中棉所50,超过国家普通优质棉Ⅱ型标准。

2.4 抗病虫性

2016—2017年江苏省早熟棉新品种区域试验在人工病圃鉴定结果,苏早211 枯萎病病指3.5、黄萎病病指24.2,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2016—2017年抗棉铃虫鉴定和转Bt基因抗虫棉抗虫株率检测结果,苏早211 棉铃虫综合抗性值38.0,平均抗级3.2,综合抗级为抗病,抗棉铃虫,抗虫株率98%。

3 适宜种植区域

适于江苏省棉花黄萎病轻病田种植。

4 高产栽培技术

4.1 适期播种

麦(油)后播种,一般在5 月下旬,不迟于6 月10 日。 可以人工穴播、播种机机械条播或半人工机械穴播,每666.7 m2用脱绒包衣棉种2 kg 左右。

4.2 合理密植

一般种植密度为每666.7 m24 000~6 000 株。可采用等行距或大小行种植,等行距种植的行距90 cm 左右; 大小行种植方式的大行行距100~110 cm,小行行距60~70 cm;机械采收的行距在75 cm 左右。

4.3 科学施肥

全生育期每666.7 m2用纯氮22~25 kg,五氧化二磷7~8 kg,氧化钾15~18 kg,适量补充喷施多元微肥。氮肥使用比例:基肥占25%~30%,中后期追肥占70%~75%,前轻后重;磷肥以基肥施用为主;钾肥以基肥和中期追肥为主。 结合施肥及时中耕。 8 月10 日左右打顶。

4.4 科学化控

全生育期化调2~3 次,每666.7 m2缩节胺纯品用量:初花期1.0 g 左右,盛花结铃期2.0 g 左右,打顶后5~7 d 3.0 g 左右; 或者结合防病治虫采取少量多次的化控方式。

4.5 病虫草害防治

中耕除草,苗期特别注意蜗牛为害,及时扑灭;注意防治盲蝽、棉蚜、红蜘蛛、烟粉虱和斜纹夜蛾等害虫,生育后期关注棉铃虫的防治。

4.6 适时催熟

在10 月下旬选择晴好天气中午,采用乙烯利催熟,每 666.7 m2使用 40%(质量分数) 乙烯利150~200 g 兑水喷雾,促进上部棉铃成熟开裂。

猜你喜欢

黄萎病区域试验行距
云南省稻品种审定标准(2022年修订)*
棉花GhIQM1基因克隆及抗黄萎病功能分析
全球首个作物黄萎病菌资源和基因组数据库正式上线
科学家发现防治棉花黄萎病的新型抗菌蛋白
2020年度夏玉米行距密度试验研究报告
辽宁不同生态区行距配置对玉米形态、光合指标及产量的影响
“缩行扩株”对重庆丘陵山区玉米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温室条件下中棉所96B 对新疆棉花黄萎病菌的抗性评价
种植密度和行距对荞麦田杂草及荞麦产量的影响
鹰嘴豆新品种区域适应性试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