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市秸秆综合利用情况调查与研究
2019-01-04匡长林
匡 艺,匡长林
(1.四川省内江市土壤肥料站,四川内江 641000;2.四川省资中县苏家湾镇农业服务中心,四川资中 641200)
近年来随着农村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和农村清洁能源的广泛推广与使用,秸秆随意丢弃和露天焚烧现象还是时有发生。秸秆焚烧对0~5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含水量、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影响显著,秸秆焚烧量与有机质含量、含水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1]。秸秆焚烧污染物排放导致大气中PM10、CO浓度升高30%以上,是导致城市雾霾污染事件的直接因素之一[2]。本文在2017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或以2017年调查研究的资料为基础,对内江市秸秆综合利用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提高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的思路与建议,以期为全市开展蓝天保卫行动,从源头上解决秸秆焚烧对大气环境造成的影响,从而改善全市人居环境,推动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加快当地环境保护建设。
1 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现状
1.1 全市秸秆理论产生情况
2017年全市秸秆理论产生量177.51万吨,其中水稻秸秆66.46万吨,玉米秸秆55.01万吨,油菜秸秆18.46万吨;薯类秸秆16.62万吨,豆类秸秆15.65万吨;花生秸秆4.63万吨,其他谷物秸秆0.53万吨;小麦秸秆0.14万吨。
1.2 全市秸秆可收集基本情况
2017年全市秸秆可收集产生量138.65万吨,其中水稻秸秆53.82万吨,玉米秸秆47.71万吨,油菜秸秆11.81万吨;薯类秸秆12.14万吨,豆类秸秆8.76万吨;花生秸秆3.84万吨,其他谷物秸秆0.45万吨;小麦秸秆0.12万吨。
1.3 全市秸秆综合利用情况
2017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量117.75万吨,对可收集的秸秆量而言利用率为84.93%,其中:肥料化利用69.37万吨,占利用量的59.2%;饲料化利用19.85万吨,占利用量的16.9%;能源化利用22.96万吨,占利用量的19.5%;基料化利用2.99万吨,占利用量的2.5%;原料化利用2.57万吨,占利用量的1.9%。
2 全市秸秆综合利用形势分析
2.1 秸秆综合利用取得的成效
通过近十年试验示范、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秸秆的综合利用率大大提升,从2008年的低于40%,提高到84.93%。秸秆的用途也不断增加,除了用作养殖户的饲料外,还可以用作肥料、食用菌基料、工业原料和能源等领域[3]。
2.2 秸秆综合利用面临形势与问题
2.2.1 区域发展不平衡
在秸秆加工技术的推广中,由于受到地域、观念认知以及文化的影响,目前内江市秸秆综合利用相对偏低,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再加上设备配套以及技术手段的落后,导致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无法顺利实施。
2.2.2 关键技术突破不够
目前,由于秸秆腐熟技术的落后,粉碎秸秆的农业机械、快速腐熟剂的缺乏等,一些其他相关配套设备与技术的不完善,都将导致当地秸秆还田工作无法进一步推广;在秸秆的饲料转化过程中,没有引进更加先进高效的加工技术,导致整体饲料转化率偏低,影响农民参与的积极性,阻碍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2.3 高效利用率低
据统计,目前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为84.93%,但是这主要是依靠秸秆还田,作为燃料与饲料加大了总的利用比率,而将秸秆制成有机肥料、成型固体燃料以及用于发电等附加值高产品,由于缺乏必要的设备与技术,致使其所占比率很小,因此,总体来说我市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水平低,秸秆综合利用率也相对偏低。
2.2.4 收储运体系不完善
内江市秸秆产生时间集中在5~7月和9~11月,收集时间短;秸秆体积大,收集半径大,给运输带来困难,增加了收集成本;未形成区域性收储点网络,企业或专合经济组织在建设收储点时,土地租金高或土地指标缺等因素造成收储点建设难。由于储存困难、秸秆体积大、易燃、易湿、易腐,造成储存成本高,难以长久储存。
3 全市秸秆综合利用思路
3.1 全市秸秆综合利用思路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突出重点与多元利用,疏堵结合、以疏为主,深化科技创新和机制体制创新,以秸秆资源多元化利用为根本目标,拓宽秸秆利用渠道;以秸秆资源高效转化为基本途径,提高秸秆转化经济社会效益。完善秸秆收储运体系,进一步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进一步落实责任,加强监管,建立长效机制,有效促进农民增收、环境改善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促进全市秸秆综合利用实现“三个转变”,即政府主导向市场化转变、低效利用向高效利用转变、小规模向集中大规模的商品化转变,使全市秸秆综合利用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3.2 全市秸秆综合利用布局
内江市是农业大市,是四川省粮食生产的主产区,秸秆以水稻、玉米、油菜、薯类、豆类为主。综合考虑各地秸秆综合利用实际和经济发展水平,该区域以秸秆—农业基地、秸秆—沼气—农业基地以及秸秆—饲料—养殖—农业基地等循环农业模式为依托,重点发展秸秆覆盖、腐熟及堆沤还田,秸秆沼气、秸秆青贮(氨化)饲料、秸秆商品有机肥等秸秆综合利用方式。
4 全市秸秆综合利用建议
4.1 县(市、区)党委政府要更进一步重视秸秆综合利用工作
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要加强对秸秆综合利用的领导,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级有关部门和各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领导小组,以县(市、区)为单位统一对秸秆综合利用进行全面安排、部署。
4.2 进一步增大政府财政扶持力度
各级党委政府要将秸秆综合利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各县(市、区)要加大投入专项经费用于秸秆综合利用。市级设立秸秆综合利用专项补助资金,对县(市、区)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给予资金配套补贴。
4.3 探索建立秸秆综合利用模式
模式一:探索引进秸秆利用新技术,建立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区。此新技术将农业废弃物经过1~3小时高温快速腐熟转化为有机肥。该新技术具有以下几个方面优势:1)高温加速秸秆快速转化成有机肥;2)通过高温杀灭病虫害,减少疾病发生率,减少农药施用量;3)该新技术占地面积是传统的十分之一,不需要另外设置发酵场地;4)快速腐熟过程中没有任何废水,不产生第二次污染。此模式可由提供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的企业提供腐熟设备,与发展产业的专业合作社合作,由专业合作社负责收集秸秆,运至指定地方进行腐熟,腐熟产生的有机肥提供给专业合作社使用,共同打造内江秸秆综合利用绿色示范区。
模式二:探索建设秸秆能源化利用模式。由乡镇成立专业合作社或统一组织作业公司,对农民地里的秸秆进行打包出地,由政府和生物质燃料公司对作业公司分别进行一定补助,生物质燃料公司将打包后的秸秆挤压成压块燃料,燃料公司再将压块燃料部分以成本价销售给作业公司所在村,其余面向市场销售。
模式三:探索建立政企合作构建秸秆收储运综合利用体系模式。采取政府与企业合作,全面推行社收集、村转运、镇集中、县督导和企业付费、粉碎收储的“四级联动、企业推动”秸秆综合利用模式。如:资中县畅达牧业有限责任公司与政府合作,企业建立的有机肥厂与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合作,通过发酵等工艺将收购的秸秆、畜禽粪便等原料制造成有机肥,可综合利用全县相当大部分农户的农作物秸秆。县级财政投入专项资金,对县级收储中心粉碎、运输、打捆的机械和镇、村级的收集点进行补贴。
模式四:探索建立秸秆林下覆盖技术模式,此模式适合于果树主产区。农作物收获后,可将300~500公斤秸秆经处理后平铺于果树行间,待其腐熟后,直接作为有机肥料还田,既改良土壤、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又保水保肥、减少杂草、操作简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