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农业产业功能区视野下的成都农业发展活力对策研究

2019-01-04聂有亮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2019年5期
关键词:功能区农业产业生态圈

杨 坤,聂有亮,罗 永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四川成都 611130)

1 问题提出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1]。目前有学者从历史角度分析了我国农村发展活力问题[2],提出通过深化农村改革[3-5],创新经营体制[6]等路径来激活农村发展活力,采取SWOT分析法研究增强发展活力战略选择[7]。笔者认为农村发展活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发展活力。成都市为有效提升农业发展活力,从制度层面推动成都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成都市创新提出打造66个产业功能区的重大部署,提出构建“16+1(军民融合)”产业生态圈战略布局,助推产业与城市功能协调发展,共同构筑城市生态圈。农业产业功能区作为城市产业生态圈的重要组成,是助推全市精准扶贫及定点帮扶的重要载体,是支撑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载体,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为此,在调研全市6个农业产业功能区的基础上,尝试提出高效推动农业产业功能区建设的对策与建议,以期助推农业产业功能区高质量发展,从而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夯实产业基础。

从实地调查情况来看,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建设,全市农业产业功能区建设稳步推进,成效明显。但对照“人城产”融合发展要求,依然存在要素保障不强、产业体系不优、发展质量不高、发展活力不足等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发展活力不足。具体表现在内、外两个方面:

从内部来看,主要表现为人才保障能力不强和体制机制不健全。一是人才支撑不足。一方面,当前农业产业功能区人才总体供给不足,特别是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缺乏。另一方面,对现有人才的激励机制还不健全,人才引进渠道和手段还比较单一,人才“就业、兴业、创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人才“追梦、筑梦、圆梦”的舞台还未完全形成。二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机制还有待完善。一方面,产业融合发展的推动机制还有待完善。另一方面,功能区规范化管理运行机制还有待创新,全市农业产业功能区协同发展的促进机制还未建立,功能区辐射能力偏弱。

从外部来看,主要体现在与二、三产业门类产业功能区协同融合发展不足。当前产业功能区建设和发展相对封闭,产业功能区联动机制缺乏,融合发展的推动机制尚未建立。

2 对策建议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激活农业产业功能区发展活力需要内外结合,因此,要聚焦制约发展活力的内外两方面的主要因素,重点围绕人才保障能力提升、体制机制创新和协同融合发展几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发展建议。

2.1 强化人才保障能力

产业是产业功能区发展的基础,而科技、品牌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两翼,人才又是推动科技和品牌发展最活跃的因素。为此,从“需要什么人才、人才从哪来、如何留住人才”出发,建议实施人才“三步走”计划。第一步,开展人才资源“两图一表”研制工作。一是分产业环节梳理人才需求清单,形成产业链人才需求全景图。二是坚持培育和引进相结合,以国际视野,全面梳理国际国内人才资源,编制人才资源需求名录表。三是以引才聚才、培养使用、人才管理、评价激励、人才服务为目标,绘制形成人才引育路径图。第二步,发挥现有人才资源的引导作用。用好现有涉农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人才资源,重点激发川农大、市农林科学院、市农职学院等本地人才资源活力,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尽快提升农业产业功能区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增强农业产业功能区吸引力。第三步,大力构建人才生态圈。在引进和培育人才的基础上,集聚研发、生产、配送、品牌营销、管理等产业各环节所需人才。同步健全人才落户、子女入学、医疗保健、住房保障等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解决人才后顾之忧。此外,广泛搭建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实现人尽其才,努力构建形成产业功能区人才生态圈。

2.2 健全高质量发展机制

按照“人促产、产聚人、人兴城”建设理念,以建设成为“人城产”融合发展的产业新城为发展目标,围绕破除农业产业功能区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从内外两个方面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功能区高质量发展机制。即在内部,重点构建产业融合发展机制、优化管理运行机制;在外部,重点探索建立全市农业功能区错位、协同发展的机制。一是构建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坚持将“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理念贯穿到每个项目的全周期,从源头上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坚持全产业链招商,围绕主导产业,重点引进一批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项目。支持有条件的功能区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建立功能区主导产业与配套设施同步推进建设机制,在加速重大产业项目投产运营的同时,大力推动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农业产业功能区配套短板。二是完善功能区管理运行机制。成立农业产业功能区专家委员会,构建科学全面的农业产业功能区评定、考核标准体系。优化功能区管理机制,明确功能区管委会职能职责。继续推广“员额制”改革试点,推动功能区由人员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优化人员配置。三是构建功能区协同发展机制。搭建农业产业功能区联盟,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功能区协调会商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加大融合互通、资源共享推进力度。如蒲江特色水果现代农业产业功能区与龙泉山“梦里桃乡”水蜜桃产业园,可协同开展信息共享、品牌推广、市场开发等,实现产业协同发展。另外,围绕“七大共享平台”提升建设,支持功能区在川内其他市州建设生产基地或协同产业园区,抱团引入国内外资本、技术等资源,共同开拓国际国内市场,从而推动资源共用、成果共享,辐射带动全川乡村振兴。

2.3 推动全市产业功能区协同融合发展

都市现代农业作为城市生态圈的最重要一环,不仅提供农产品以满足居民消费需求,还承担环境保护、提供旅游观光场所、人居环境等功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生态宜居公园城市、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载体,是二、三产业功能区发展的基础,而二、三产业又是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的重要环节。为此,要大力推动不同产业门类产业功能区协同、融合发展。首先,市发改委会同农业、经信、商务等全市产业功能区建设主管业务部门,重点考量不同产业门类之间的产业链条融合发展,强化各类产业功能区功能定位互补、错位协同,基于产业“三图一表”编制思路,探索开展全市产业功能区融合发展“三图一表”工作。其次,在同一行政区域内的不同产业门类产业功能区间开展融合发展试点,统筹推动不同产业门类产业功能区协同发展。比如,温江内有温江成都医学城、成都健康服务业集聚区、成都都市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三个不同产业门类产业功能区,作为城市生态圈建设的重要抓手,重新梳理三个产业功能区的功能定位、主导产业,绘制三个产业功能区融合发展路径图。最后,在县域产业功能区融合发展的同时,推动全市产业功能区融合发展。

3 结论

农业产业功能区作为“人城产”融合发展的载体,不只是简单的资源整合和聚集,就目前而言,增强产业功能区发展活力是关键,激活农业产业功能区发展活力需要内外结合,而人才和机制是内部因素最具活力的要素,融合、协同是最有影响力的外部因素,为此,建议通过聚集人才、创新机制、协同融合来带动产业发展、要素集聚、配套齐全、场景多样,把农业产业功能区建成“人城境业”相统一的城市社区、产业新城,最终构建更加完善的城市生态圈。

猜你喜欢

功能区农业产业生态圈
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露地蔬菜创新团队启动会成功召开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刘伟参加5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座谈会
2019年:产业功能区建设聚焦六大工作
以“党建”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陕西省未来五年将建粮食生产功能区2700万亩
陕西省未来五年将建粮食生产功能区2700万亩
新区制造生态圈
跑步生态圈
“中国创造”首开裸眼3D 超多维SuperD携梦工厂建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