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省棉花区域试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9-01-04张运校刘彦军曹云刚杨六六吴翠翠

中国棉花 2019年9期
关键词:区域试验新品种棉花

张运校,刘彦军,曹云刚,杨六六,吴翠翠*

(1.运城市种子管理站,山西运城044000;2.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山西运城044000)

棉花区域试验是根据统一的规范与要求,通过不同生态环境的多年多点试验,鉴定棉花新品种的丰产性、纤维品质、抗病性、抗虫性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并根据新品种在区域试验中的具体表现,对其进行综合评价,明确新品种的适应范围,为新品种的审定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山西省中熟棉花区域试验为我省棉花新品种的审定与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 为棉花生产推荐了一批优良的新品种,促进了全省的棉花生产发展。 然而,近年来随着植棉效益的持续走低,原来的优质棉种植区逐渐向黄河滩涂地和盐碱地转移,原来的区试点与实际植棉区在土壤肥力、 气候条件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差异,审定的新品种对生产实际缺乏针对性。 因此,为适应现阶段的棉花生产,现有的棉花区试工作有必要进行适当改进和调整,以适应当前棉花生产形势。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试验点数量少、布局不合理

当前, 山西省棉花区域试验设区试点有5 个,分别是: 夏县牛家凹村 (山西省农科院棉花所承担)、运城市盐湖区南化村(运城市盐湖区原种场承担)、新绛县王金村(新绛原种场承担)、永济市栲栳村(永济原种场承担)和临猗县小杨村(临猗县原种场承担)。试点数量偏少,不能科学评价新品种的适应性和稳产性能。同时由于近年来棉花生产人工成本的增加,原来的主要植棉区逐渐向黄河滩涂地和盐碱地等次要植棉区转移,区试点周围棉花面积已经严重萎缩,仅有小面积零星种植,区试点与实际的棉花种植区发生错位,区试点鉴定的棉花优良新品种不足以指导棉花生产。审定的棉花新品种已不能完全满足实际的生产需求,应根据当地目前棉花生产的面积和布局适当给予调整,使区域试验更好地服务当地的棉花生产。

1.2 肥力水平差异过大

试验田高水高肥, 品种间的差异表现不明显,降低了鉴定强度, 不利于鉴别新品种之间的差异,甚至造成选择方向的偏差,鉴定出品种对水肥要求较高、不适宜大面积推广,不能发挥指导当地棉花生产的作用。 我省现有的5 个区试点中,盐湖区原种场和永济市原种场肥力水平偏高, 每667 m2籽棉产量350~400 kg,而我省每667 m2棉花籽棉产量约250 kg,差异较大。 鉴定的新品种不具有代表性,甚至出现某一试点的增产或减产严重影响了整个试验的结果,无形中增加了该试验点产量数据在综合评价中的权重,不利于客观科学地评价品种。

1.3 杂交种和常规种同组比较

不论是区域试验还是生产试验,不同参试品种均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采用统一种植方案,不利于不同类型新品种发挥各自遗传特性。山西省棉花区域试验将常规棉和杂交棉品种设置为一组试验,给新品种的评价造成困难, 杂交棉和常规棉的生育期、肥水、种植密度均存在较大差异,两者同组试验、统一管理,忽略了其差异,不利于对新品种的科学评价。

2 改进的建议

2.1 增加试验点,调整试验点的布局

近年来,我省棉花面积逐渐减少,但种植区域相对集中, 棉花种植区域和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区试工作应根据我省当前棉花生产的实际布局,适当增加黄河滩涂地及盐碱地植棉区的试验点,如万荣县、永济市、芮城县等,使试验点布局更为科学合理,充分利用基因型和环境效应[1],更加科学准确地鉴定新品种,建议区试点增加到9 个或以上,试验的精确度提高到85%以上。 同时根据试验的GGE 双标图分析结果调减部分鉴别力差的试验点[2],加强新增试验点的人员培训和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和完善棉花区域试验体系。

2.2 水肥管理适当,提高对新品种的鉴别能力

品种区域试验不同于高产试验,主要目的是科学准确地鉴定出适宜大面积推广种植的新品种,不宜于高水高肥。因此,在区域试验中,应适当控制肥水投入,使参试各品种表现出本身的特点,明显区别各品种的差异,准确鉴定出优良的品种,评价新品种适应肥水较差的逆境能力,有利于新品种审定后的大面积推广与应用。 在实际田间管理中,若试验点的平均产量超过当地平均产量水平的1 倍,该试点结果应不予统计,后续管理须改进。 根据试验产量的实际情况,应适当减少试验田灌溉次数或施肥量, 以试验点的平均产量超过当地平均产量的30%为宜。

2.3 根据参试品种类型,合理设计分组试验

根据参试的品种类型, 合理进行试验设计,为新品种审定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近年来,由于参试品种数量较少, 种子管理部门为减少工作量,将杂交种和常规种设置为一组试验,统一进行区域试验,忽略了两种类型的品种之间的真实差异,影响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建议设置常规棉区试组和杂交棉区试组,制定不同的试验方案进行区试。

2.4 加强培训,提高区试人员的综合素质

区试人员的综合素质关系到区域试验的质量。区域试验主持单位应主动组织对区试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工作,尤其是新增设的区试点。 通过技术培训,提高区试人员的试验设计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栽培管理水平和田间鉴别能力[3-4],使区试结果更加科学和客观, 真正做到为当地棉花生产服务,让每个区试人员充分意识到区试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工作责任心和责任感,同时加强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培养,切实保证实验结果的真实性、严谨性和科学性, 避免因人为因素而造成生产上的重大损失。

猜你喜欢

区域试验新品种棉花
云南省稻品种审定标准(2022年修订)*
棉花是花吗?
青菜新品种介绍
抗BmNPV家蚕新品种“川抗1号”的育成
棉花
青菜新品种介绍
鹰嘴豆新品种区域适应性试验评价
不可思议的棉花糖小村(上)
心中的“棉花糖”
新品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