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眼中的中国教育之变

2019-01-04

教育家 2018年47期
关键词:活动课程学校

1976年我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通辽市工作,2014年退休。改革开放四十年,我是亲身经历者、见证者、受益者。我对改革开放意义的理解是:人的思想解放和价值的实现。

三个故事看“思想解放”

改革开放之初,“文革”时代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不可能不对教育工作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领域的改革开放,清理了旧的思想观念,使我们的思想得到解放。下面是我参加工作之初和退休前有关学生教育的三个故事。

学生“批判会”——1976年刚参加工作,学校安排我做三年级的一个班主任,带着一帮孩子去校田劳动一个学期。学校有230多亩地,距离学校15公里。这帮孩子们要在校田吃住,连续待半年。我之所以没把孩子们称作学生,是因为在校田没有给孩子们安排任何文化课学习,上午劳动,下午搞“大批判”。半年的时间学生可以不上课,今天看来十分荒谬、不可思议,但在当时,这是十分时髦的“教育革命”。

这期间,一个女生向我反映了班级团支部书记的问题。团支部书记看上了这个女生,他向女生承诺,如果答应跟他好,他会帮助她入团。我认为这不是简单的早恋问题。小小年纪就学会了 “以权谋私”,我们的大批判正好可以联系实际。于是我在班级召开了一次“批判会”,把他的这些隐私公之于众。那个批判会开得十分热烈,一直开到了晚饭前。吃饭时一个学生找我,说团支部书记不见了。那天还飘着小雪花,我和两个男生立刻骑车赶往市里。今天想起来值得庆幸的是团支书回到了家里。我在他家里与家长和他促膝谈心,指出其问题的“严重性”。

现在想起来,仍然对当时的处理方式心有余悸。对学生的错误思想,采用那个时代特有的“上纲上线”分析,采用批判斗争的方式,给学生的心灵和尊严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如果是今天的学生,很可能会酿成悲剧。

分班的标准——1978年,我当班主任。恢复高考后,教育步入正轨,学校开始抓教育质量。学校准备通过考试分快、中、慢班。我班上一个女生长得漂亮,好打扮,但劳动不积极。这个女生学习成绩不错,应该进快班,但寒假学校布置每个学生交一筐粪,全班只有她没交。“知青”出身的我,对劳动的表现是十分重视的,这让我认为她是典型的“资产阶级娇小姐”。我不能让只重学习不爱劳动的学生进快班,就把她分在了中班。

若干年后,我去饭店吃早点。售货员竟然是那个女生,当年没进快班,她失去了上学的机会,现在是一名饭店服务员。她出众的外表似乎与售货员的衣着很不协调,她不卑不亢地问:“国老师,那年分班,我的成绩不错,为什么分在了中班?”

现在回想起来,是我的偏见改变了她的人生。诚然,当时上了快班也有不少没考上学的,但我剥夺了她的机会。此事引起我深刻的反思,作为教育者,应该对学生宽容,不能总是用“好学生”的标准处处苛求学生,不能因学生的缺点形成偏见,更不能滥用教师的权利。偏见和滥用权利有违教师的职业道德。

对学生的心理疏导——退休前的一个晚上,我遇到一件棘手的事情。有个学生脚有残疾,课间操跑操时,被体育老师当着全校学生的面严厉批评。学生十分委屈,下午课也上不下去,饭也吃不下,在我办公室,他一味地发狠说,“我非杀了他不可。”

我想应该让他先平静下来。我说:“对身体有残疾的学生,我们应该予以同情和帮助,怎么能够当着全校同学的面批评呢?有违师德,非得好好教育教育他。”听了我的话,他的情绪稍显平静。然后我说:“你帮我想想该如何处理老师。首先假定受害者是别人,这样处理问题可以不带个人情绪。通过研究如何处理老师这件事,能使你提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让坏事变成好事。”他微微点了点头。

我说:“我们先考虑问题的性质以及处理的依据,就像法官要依法定罪一样。”他又点了点头。然后,我请他对问题的性质发表意见。他嗫嚅了一会,并未说出明确的意见。接着我问:“他的问题够得上死刑吗?”待了一会,他摇了摇头。我说:“刚才你说,我非杀死他不可。作为一个心理受到严重伤害的人,说出这样的话可以理解,但这并不是理智的语言。将来我们走向社会,在任何情况下理智应付一切突发事件,这样的品质对人十分重要。”然后我分析了问题的性质以及处理的意见,得到他的同意。我告诉他,身体的残疾不能成为自己的心理负担,要有自尊、自信,用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人生。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1976年,第二个故事发生在1978年,今天反思我当时秉持的思维方式,其实还是“阶级斗争为纲”。第三个故事发生在2013年,在学生的教育中,我已经能够运用一些简单的心理疏导的方法,与三十五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样的变化不是简单的技术变化,而是深刻的思想变化;这样的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体现了四十年来教育思想发展进步的春风化雨、滴水穿石;这样的变化不是偶然的,打上了“由阶级斗争为纲向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移”时代变革的烙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看“价值实现”

改革开放四十年,教育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圈可点的事件很多。如果就其影响之大,意义之深远排序,我一定要把世纪之交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排在首位。

2001年天津市教委准备成立一所新学校天津中学,派我去当校长。为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抱负,我毅然来到了生源比较差、办学条件非常困难的天津中学,开始思考新学校的办学思路,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草案中,我找到了答案,感到豁然开朗、如获至宝。

结合新学校的实际,我把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我们这一代人,大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校教育。但和现在的学生相比,我们这些知青也有优势,那就是丰富的人生阅历。“文革”后我当过教师、校长、教育局局长,接触了千姿百态的社会。丰富的阅历使我对综合实践活动情有独钟,实施这样的课程,我的经历和阅历都会成为教育的资本。

2006年,国家教委朱慕菊副司长来天津调研新课改,我汇报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朱司长给予充分的肯定,并为我提供了很多机会:为新进入课改的省市介绍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经验,国家教委在华东师大办全国课改试点校校长培训班,让我讲“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化实施”。教育做什么?教育怎样做?朱司长给我提供了在全国交流的平台,也为我开辟了职业生涯的一片新天地。

首先是学习理论更加自觉,我把当时国内能够找到的有关活动课程的书籍都读了,田慧生的《活动课程引论》、康健的《主题实践活动》等。这些理论让我的视野开阔,思想变得深刻。

其次是创造,每年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都力求在课程化方面创造出新的经验。比如,开始我们只是做社会调查,后来完善了课程实施的五条途径,不仅解决了课程实施的时间和空间的问题,而且使得课程资源、活动的内容与方式得到了丰富。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也充满了教育创造的契机。有一年组织学生到八仙山生态考察,进山前突降大雨,山路泥泞,不能乘车前往。有的专家断言说:“这样的山路,老百姓走着都费劲,学生上不来。”于是我们临时设计了以调查小组为单位的登山比赛,制订出详细的比赛规则,结果30分钟学生就上了山。不仅保证了时间,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培养了团队精神。看到学生们排着整齐的队伍精神抖擞地出现在山门时,那个专家激动地说:“天津中学的学生,都是英雄!”

再次是实践。作为校长,我不仅要为课程实施规划蓝图,同时也参与了施工。我与学生一起走进农户调查,一起登山进行生态考察,一起吃,一起住,还参与了一些课题的指导。一次在八仙山考察,大雨把全身都浇透了。我背着相机,为了捕捉学生一个取水样的镜头,只能站在水中拍摄。后来一个学生写道:“校长站在水中为我们照相的画面将永远留在我的脑海中。”

其实,对我一个有着五年下乡经历的人来说,这点苦根本不值一提。我已年近七旬,但从未有过老人的感觉,因为与学生、与年轻人朝夕相处,他们的热情与活力深深感染着我。

课改引领学生成人成长

对于学生而言,综合实践活动让他们懂得学习和创造,同时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有道德的人。

汶川地震后,天津中学接受了202位灾区学生来校就读,暑期组织他们与我校学生一同赴蓟县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灾区的学生刚刚抹去地震带来的心理阴影,“重建家园”成为他们坚定的信念和难舍的情结。

陈莉等七位学生确定了《传统农业与设施农业比较及对家乡建设的建议》课题的研究,由我作指导教师。出发去蓟县调查的头一天晚上,我从九点到十二点与她们讨论了课题并确定了需要搜集的资料。第二天早上九点到校,学生们把十几万字的资料交到我的手中。从十二点到凌晨四点,她们一直守在计算机旁。她们通过对蓟县洇溜镇温室大棚的调查研究,发现发展温室大棚等设施农业将成为绵竹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有力措施。

地震震垮了过时的陈旧的思想观念以及生产模式,重建起来的应该是先进的有美好前景的新农业。课题研究报告完成后,她们给时任天津市委书记的张高丽写信,希望高丽书记能够支持并向四川省委转达她们的建议。正是重建家乡的责任感,让她们完成了课题。

应试教育强调竞争、淘汰,隐含着“学习是为了个人前途”的利己主义思想,而综合实践活动把学生引向社会,让学生把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自然地联系了起来。当了校长,我立志要办一所好学校,为国家培养有用的人才,看到自己的理想正在一步步地实现,心中感到无比欣慰。当校长,工作必然很累,但累未必一定有价值。感谢课程改革,给我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创造的平台,提供了价值保障。感谢改革开放,让课程改革的宏伟工程能够实现。

猜你喜欢

活动课程学校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校推介
该活动活动筋骨了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