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程为载体促思政教育落地
2019-01-03孙颖
孙颖
摘要:对于思想意识处在萌芽和不断发展时期的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做好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通过学校课程改革,采用“学科融合”“主题实践”“校外拓展”等策略,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渗透到学校教育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视角;学科融合;主题实践;校外拓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思想意识正处在不断发展成熟的青少年来讲意义重大,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建立爱国主义思想意识有极大促进作用。
当下,社会环境变了,孩子现状变了,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学校教育却显单调,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不得当。教师往往是不顾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接受能力,只是照搬课本知识对学生进行强硬的灌输。单调的说教,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是思想道德教育形式单一。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中忽视了将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贯彻到学校全部课程的教学和各项工作中去,仅仅凭借几节德育课或简单的主题活动是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的。
课程乃教育魂灵,学校之本,教学之托,是实现育人的载体,从课程视角整体规划思想道德教育,为课程植入思想道德“基因”,学校将思想道德课程贯穿于所有课程之中,让思想道德课程更加切合学生可持续发展需要,引领学生自信、自主、自觉健康成长。通过主题活动设计、师生共同参与、家校社区互动等方式,整合学科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学生的思政教育办得深人人心、触动心灵。
一、润物无声——在“学科课程融合”中渗透思政教育必要性
思想道德教育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机融合,具有十分紧迫的必要性,它是学生成长的必然要求,时代发展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思想道德教育植根教学,把教育的重心放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上,唤醒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内生动力。
(一)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启动责任课堂,形成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学生成长大环境
各学科教师要真正树立思想道德教育意识,承担思想道德教育责任。学科课程是以隐性课程的形式自发地对学生的道德产生影响,这种融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学科课程为学生的德育发展提供理性基础和文化底蕴;二是通过教师在学科课程中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制订和落实,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二)将心理教育与思想道德课程相融合
心理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德育的重要方法。心理健康教育重在育心,提高人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思想觉悟得以形成的沃土。上好心理健康常规课,开展基于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心理健康辅导,让健康的心理品质引领学生走向成功。
(三)社團课程对学生的德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每学期我校开展20多门社团课程,社团课程比学科课程的内容更丰富、形式更生动、更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社团课程进行学习,在活动中受到德育的熏陶,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达到社团课程的思想导向、素质拓展和凝聚激励的作用,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
二、躬身体验一在“主题实践课程”中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
青少年思政教育的方法创新不应是随意的、盲目的,而是要春风化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要变“说教”为“引导”,要结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点,积极创新德育活动,强化活动实践性,将抽象的思政内容还原为学生生活体验,通过启发学生积极的内心情感来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中队、大队、团队,组织建设活动
优秀人才梯队、学生会、大队部,学生公益组织志愿服务队、学生共同体互助队等学生组织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午间小舞台、广播站、小剧场、电视台、自主板墙主题宣传等学生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首先,学校从少先队活动礼仪规范抓起,开设少先队礼仪学堂,内容包括“队员为什么要维护少先队的荣誉”等,让学生在一系列“低、小、细、实”的实际问题和实际操作中不仅逐步养成个人服从组织的意识和行为习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悟到其中的思想内涵,体悟到崇高的理想信念对个人成长、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从而帮助学生从小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认真落实在“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具体行动中。
在学校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队建设中,普及党团队的知识建构,结合党的十九大,学校构建了以“我参与、我谏言”为主题的活动课程体系,从“如何选代表”“代表如何履职”,到通过各种方式广泛征求团员的意见、要求和建议,用书面形式提交大会讨论等整个过程,唤醒每名团员的主人翁意识:不仅要成为自身成长的主人,成为学校发展的主人,更要成为时代发展的主人,祖国未来发展的主人。
其次,学校深度挖掘团队发展史中蕴含的红色基因,开展“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新时代好少年”主题系列活动,通过演讲、红歌赛、传颂英模事迹、祭扫烈士陵园等内容鲜活、形式新颖的活动,启蒙养正,培养学生对党的朴素情感,并把伟大的民族精神和革命传统、坚定的政治态度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努力成长为具有伟大志向、中国精神、民族气节的新一代。
在这样一种集民主化、具体化、生活化及丰富性、整合性、生成性为一体的具体实践中,彰显出团员、队员们的家国情怀、使命担当与社会责任感。正是这样强化活动实践性的思政课教学方式,才具有灵性、动感和吸引力。
(二)主题课程基于需要,直面问题,周主题课程、月主题课程主题鲜明,特色凸显,每周主题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等常规活动,做到周舟有计划,月月有主题,端午节、清明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课程内容丰富多彩,六、九年级毕业典礼、教师节“放飞校园”小信使,“勿忘国耻,纪念九一八”等课程形式灵活,教育有痕。尤其是结合红色纪念日,传承红色经典,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熏染,润物于无声。
(三)班级小基地建设成果显著
优美的班级环境,特色的班级理念,细微的班级管理,科学的班级评价,让每一个小集体强壮起来,让每一个班级温暖起来,班主任队伍的敬业、奉献、责任、担当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文明有礼的规范教育成果显著,“每周一课”班级文化建设、共同体团队捆绑式成长、个体的争先创优和特长专项评价,让学生的规范成长有目标、无缝隙,在点点滴滴细节管理、课程学习中,懂规则,明事理,养习惯。形成规范文明有礼的学生群体文化。通过“规则一规范一道德—价值观”的培养思路,以参与体验,合作互助等多元评价的育人目标。启动班级文化建设,筑牢学生成长小基地。以“班委会轮换制”、班会课程、共同体管理模式为切入点,关注差异,给每个孩子搭建成长的平台。完善多元评价模式,采取班级管理积分存储评价方式,强化共同体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活动育人,实践育人,是德育课程最为鲜明的特性。充分发挥每一名学生在团队组织中实践参与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及团队活动的丰富性、实践性、生活化,这是当前加强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式最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途径。
三、三位一体——在“校外拓展课程”中发挥思政教育社会性
拓展校外德育,用好社区资源,发挥地域优势,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环境。建立完善“家庭+学校”“学校+社区”“社区+社工”的学校、家庭、社会多元化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机制,通过家长学校和青少年社会组织等载体,以小手拉大手,大手牵小手等形式,从小引导学生的善心、善言、善行,扎好德行的根基,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家校共育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起点和基础,更是学校教育的助手和补充。因此,学校在德育课程建设中,加强三者教育的联系和沟通,让学校的优质德育课程引领家长,进一步加强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庭之间的密切联系,开展的家校联动课程,形成教育合力,共促学生德育发展。
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举行家长论坛、开办家长学校、创建学习型家庭等方式,帮助家长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素质。学校还根据家庭教育类型召开不同的专项家长会,针对重智轻德、教育力量缺失家庭、隔代教育家庭等,分類组织召开家长会,还尝试从心理辅导的角度,采取专家引领、平等交流、学生说心里话等方式,探索问题家庭教育方式的成因和转化策略。
在此基础上,学校定期举办优秀家庭教育经验讲座,邀请家长作为“家庭教育导师”有针对性地做主题讲座,让他们以既是家长又是导师的双重身份现身说法,以此构建学习型家庭和教育创新型家庭。特别是,学校通过校人人通发布教育信息,让家长了解学校和孩子在校的情况建立家长QQ群班级博客和学校网站,为家长提供交流平台,实现了校家信息的全覆盖。让家长懂得了家校共育对孩子成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家长掌握了一些较科学的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双方齐心协力,齐抓共管,以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社区志愿
搭建志愿服务平台,立足校园,走进社区,放眼社会,真诚奉献。在志愿服务走向阵地化的同时,使得学校的志愿服务更为长效化和制度化。社区蕴藏着熏陶学生品德的无限资源,这种资源具有价值性、开放性、以利用性,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潜能。社区德育课程较之学校内课程更能为学生提供生存智慧和发展,对学生走向社会、学会生存具有重要作用。学校开展了小小交通指挥官、我是小雷锋等社区课程。
(三)研学拓展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学校结合新时代对教育的新要求,积极探索“行走的课堂”研学课程,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亲近大自然。
学校将研学课程纳入学校德育课程之中,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成长需要,回归生活世界、注重综合学习、关注知行合一,重点设计了围绕探究、体验、服务三个方面的研学课程,有计划、分阶段、设主题、分模块地整体推进。考察探究型研学课程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走进科技馆、博物馆及大自然去观察、去发现、去研究;社会服务型研学课程是让学生走进养老院、福利院、幼儿园去实际奉献自己的爱心;而参观体验型研学课程则是让学生走进工厂、军营等感受祖国的发展、家乡的变化。学校充分让学生在行走中,在亲身经历与现场体验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校以课程为载体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不仅实现了教师、课程、活动等德育资源的大整合,也很好地实现了国家、社会、家庭和学校资源的融合贯通,逐步建立起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德育体系,撬起了育人新天地,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