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小学班级自主管理模式实践探索

2019-01-03易敏华

新课程·小学 2019年10期

易敏华

摘要: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对班级的管理工作是教师的重要工作内容。高效的班级管理,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及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形成规则意识,在成长中逐步学会管理自我。学生的健康成长,从本质上而言是学会自我管理的过程,而小学班级自主管理模式的构建,有利于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助力学生未来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班级管理;自主管理

客观来说,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差,依赖心理较强,学生之间出现了矛盾,在学习和生活中遭遇了困难,第一反应都是寻求班主任教师的帮助和指示。我们有的班主任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中,也形成了事事包办、事事过问、事事处理的管理思想及习惯。长此以往,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始终不能学会如何有效地管理自我,始终处于被动学习和被动管理的状态中,这明显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利。

一、小学班级自主管理的意义

小学班级自主管理具有哪些积极的意义呢?首先,增强学生的自控能力。人类具有社会属性,而作为一个完整个体的“人”,需要遵守社会既定的法则。学生没有自控能力,容易伤害到别人,触犯别人利益,更容易养成不守规则、不守规矩的坏习惯,而这显然与学生的长远发展背道而驰。其次,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会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过渡到管理班级、管理他人的领域。学生自主管理班级,在管理工作中难免会遭遇意外的问题和困惑,而要打破僵局,学生就需要开动脑筋,在班级管理中学会探究,进而发散思维,提高创造力。然后,强化学生的社交能力。自主模式下的班级管理中,学生更多地要依赖自己,更多地要学会换位思考。作为一名管理者,并不是滥用“权力”,而是要在困难和问题面前,通过良好的社交能力,更多、更全地搜集和整合信息,进而更好地帮助其他学生。最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小学班级自主管理,学生要成为“小老师”,要独立面对更多的事务。班级管理内容十分复杂,且往往处于变化之中。为此,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学生要从实际出发,要学会实事求是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尝试、试验、协作的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

二、小学班级自主管理模式实践探索

在当前的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我们应当采取哪些积极的措施,构建、优化及完善班级自主管理模式,实现小学班级的高效自主管理呢?

(一)以学生为主体

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构建学生自主管理的班级管理模式,其前提首先是教师凸显学生群体的主体地位,并在任何班级管理工作、活动中,均要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所谓以学生为主体,即教师不再对班级的管理事项全部包办,具体的管理工作由相关的学生作为负责人和組织者。学生有问题,有疑惑,应直接找对应的同学处理,而不是任何一项事情都非教师亲力亲为不可。作为教学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教师,要有意识地“回避”学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按章办事。具体的教学及班级管理工作中,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养成独立管理自我的习惯及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应做好以下两点:

首先,班干部的选举和组建。班干部的组建非常重要,直接关乎班级管理工作的成效,也直接决定了小学班级自主管理模式是否能得以正常运行。班干部是班主任教师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好帮手,是学生的好伙伴。在班主任教师和广大学生群体之间,班干部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沟通班主任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桥梁通道,也是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的处理者、执行者。长期以来,在我们的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班干部的组建似乎以学生的成绩、分数为依据。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更容易受到教师的青睐,自然而然地成为班干部。反之,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很难成为班干部,不能为班级的管理工作做出贡献。然而,学生对班级的管理能力、管理水平和管理期望,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不存在客观上的直接关系。有的学生虽然成绩一般,但热心助人,处事公道,对事负责;有的小学生虽然成绩突出,但缺乏良好的管理能力,甚至于连基本的自我管控能力也不具备。为此,在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管理原则下,我们的班干部成员选择,应重新制订科学、合理的标准,摒弃以往“唯分数是举”的做法。在选择班干部成员时,教师应立足民主的角度,组织学生一起投票选举,选出班长、副班长、劳动委员等班干部。此外,班干部组建要践行公平的原则。一个学期为一个阶段,在一个学期结束后,应重新选举班干部成员。每一位学生,只要能够赢得学生的信任,都有机会成为班干部一员。

其次,班规的完善和实施。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班级规章制度无疑至关重要。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规是标尺、依据和准绳,它涵盖了班级管理的方方面面,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起到规范和约束的作用。完善的规章制度,是班级中的另一位“班主任”。这位“班主任”无处不在,无时无刻不在学生身边,时时刻刻陪伴、提醒、观察及监督着学生。一旦学生出现错误,或者是言行不当,这位“班主任”就会准确而高效地发挥干预和引导的职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在改正过程中学会克己自律,严格要求自我。毋庸置疑,在我们的班级管理工作中,很多时候都是以“人治”为主,而“法治”所占据的比重微乎其微。学生在看见班主任教师到来后,正襟危坐,认真学习,而一旦教师离去,学生一下子失去了外界约束力,肆意违反课堂纪律,在影响自己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他人。小学班级自主管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需要学生能够自我管理,而完善的制度是学生开展自我管理的重要法宝。在班会课上,班主任教师应和学生一起,共同就班级管理的内容、事项具体化、细致化,在班级原有的规章制度上,进一步深入、拓展、完善班级管理的规章制度。对于每一项制度内容,要做到言简意赅,便于学生理解。制度要搭配对应的奖惩措施,并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的完善和实施,如果不能有效执行、落实,则制度建设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为此,班主任教师应和学生一起,共同遵守班级规章制度,一视同仁,每个人在触犯班级制度后,都需要受到相应的处罚。

(二)以教师为纽带

构建小学班级自主管理模式,教师在其中依旧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不是代表教师对班级管理工作不闻不问、不管不顾。班级管理是系统性、复杂性的工作,班主任和各个科任教师要面对人数众多且个性迥异的学生群体。每个小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行为习惯不同、兴趣爱好也不同。总体来说,学生的“不同”形成了充满活力的班集体,同时也使得小学班级管理工作呈现出多、杂、乱的特性。自主管理模式下的小学班级,教师应成为学生之间交流的纽带,发挥促进、调节及优化的作用,强化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让整个班级成为团结互助、和衷共济及朝气蓬勃的团体。作为班主任教师和科任教师,应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化身为学生之间的纽带呢?

首先,从协作的角度参与班级管理工作。教师应更新班级管理工作理念,主动放弃“师道庄严”的思想,对学生不使用命令的口吻,而是以协作者的身份,参与整个班级的管理工作。换言之,教师在班级管理中不再是权威,不再是唯一,而是和学生一样,只是班级管理的其中一名成员。要在具体工作中把握好协作的身份,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定位:其一,尊重学生。在班级管理中,对于班干部作出的决定,班主任应给予充分的尊重和支持。需要明白,虽然班主任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但在很多学生的内心深处,并不懂得自我管理及管理他人为何物。学生依旧对班主任教师存有较大的畏惧和依赖心理,一旦出现问题后,学生头脑中的第一反应是急切希望班主任教师作出“仲裁”。事件的是非曲直、对错与否,往往由班主任教师一言决定。在班级自主管理模式下,班干部代替班主任教师成为学生的“裁判”,但学生对班干部并不完全信任。此时,班主任教师对班干部的尊重和大力支持,才能有力保障班干部的“权威”,使其真正发挥出班级管理的效能。其二,“权利”转移。将班级管理的权利转移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思考和决定一些简单的、基本的班级事情。班主任应成为学生和班干部的“顾问”,以协商的口吻和学生交流,并巧妙地给予学生引导。

其次,从活動的角度参与班级管理工作。班级是一个团队、一个团体,而班级活动和集体活动最能有效、全面地映射出一个班级的管理水平。为此,在班级活动中,班主任教师和科任教师需要重视班级活动的开展,并在活动中选择合适的角度参与,在和学生打成一片的同时,潜移默化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在当前的小学教学工作中,班级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日常活动,主要包括晨读、打扫卫生、课间操、午休等等。日常活动是学生每天都要开展的必备项目,而在日常活动中,教师要逐渐“离开”学生,确保班干部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管理。此外,为了进一步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还应在日常活动中增设“今日小结”的活动。班干部组织学生进行小结,反思自己一天的学习和生活中收获了哪些内容,取得了哪些进步,以及犯了哪些错误,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二是主题活动,主要是学校组织的各类文体活动,如长跑比赛、拔河比赛、作文比赛等。在这类活动中,班主任教师也需要有意识地后退,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现自我风采,并学会学习他人的优点长处。三是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外出参观、走访等。小学生活泼好动,看到新鲜事物,来到陌生地方,大多变得异常活泼。或左顾右盼,或东张西望,学生的反应十分正常,但在以集体为单位出行的情况下,学生的“自由主义”无疑会增大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基于此,在每次的外出实践活动中,教师除了做好安全工作外,还需要有意识地观察学生的行为特点,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提高管理能力。

三、结语

小学班级自主管理模式的构建,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纽带的基础上,还可以以学生家庭为背景进行延伸。不言而喻,学生家庭生活中,不少学生父母的教育理念十分科学,而对学生的教育也表现出重视引导、重视身教、重视熏陶的良好状态。有的学生父母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正反两面的对比教育,通过比较而引导学生作出选择,诱发学生思考,而不是强制命令和要求。有的学生父母懂得身教大于言传的道理,在家庭生活中以身作则,为学生作出示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我。还有的学生父母侧重于家庭环境的建设,以优良的家风,培养学生善良、诚实、勤奋、独立、自强等良好品质。基于此,我们在教育工作中,可通过加强与学生父母的交流,创建家园合作机制,将杰出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模式引入班级管理中,这样一方面保障了家庭、班级教育信息的一致性,另一方面为班级管理带来了更多的积极因素,从而有利于优秀班级文化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