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拨审美
2019-01-03陈晓晓
陈晓晓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美术教学在小学阶段的地位不断提升。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小,情感认知能力不足,很难认识到美术作品中的美。因此,小学美术教师要加强对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帮助小学生获取美术作品所带来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主要对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意义,以及有效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展开探究,以期能够促进小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审美能力
审美教育不仅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作为一门艺术类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能够与时代发展保持一致,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转变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将相对枯燥乏味的美术理论知识融入具体的美术欣赏和美术活动中,敢于创新,从而加强对学生的艺术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小学生审美能力的获得,需要建立在学生对事物仔细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之上,并依据一定的标准去判断什么是美,什么是不美。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细心、耐心和判断力都会得到有效提升,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这些能力的提升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美术课程的学习,也会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积极作用。
2.陶冶学生道德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的审美意识一旦出现,将会伴随其一生的发展,从学生的日常穿着到学生的心态与容貌,都是他们自身审美思维的体现。所以,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有效增进小学生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程度,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
二、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策略
1.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
美术是一种视觉的艺术,刚好符合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所以教师在进行美术作品的欣赏教学时要从视觉形象的原理人手,并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审美的兴趣。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在日常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将美术作品置于一定的生活情境、文化情境中,为学生进一步观察美、感知美创造良好的条件,激发学生对审美的兴趣。比如在教学《色彩大家庭》一课时,我们便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一幅雨后彩虹的图片,使学生置身于彩虹之下,从而更好地认识赤、橙、黄、绿、青、蓝、紫这几种基础的颜色,增强小学生的审美兴趣。
2.丰富审美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习惯
教材中绚丽多彩的图案,可以给学生带来一定的视觉冲击和美的感受,激发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兴趣,并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社会与自然则是人生更加广阔和美好的舞台,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主战场。首先,教师应当带領学生积极走进大自然之中,引导他们去发现和领略大自然中蓝天碧水、花鸟鱼虫等事物的美妙,使他们善于感受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并通过自己的画笔将它们表现出来,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加细心地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还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其次,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对那些能够真实反映小学生内心世界的美术作品保持一种客观、公正的心态,使他们具备接受不同类型和不同风格绘画作品的能力。比如城市的学生大部分都生活在柏油马路和高楼林立之中,认为一座座杰出的建筑便是美的艺术,可能无法理解农村孩子绘画中所表现出的矮墙篱笆、泥泞道路的美妙。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教学的艺术,对学生加以启发和引导,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作品进行感知与领悟。
3.鉴赏名著,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
所谓实践出真知,要想学生真正获得审美能力的提升,就应当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到审美实践活动中,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名作欣赏便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对于美的感知存在一定差异,对于不同的作品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感受。这时教师不要急于否定学生的想法,而应当适当地加以引导,在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比如在对《西湖十景》的鉴赏教学中,有的学生仅凭视觉的直观感受便去贸然判断作品的好坏,而忽略了西湖十景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这时我们便要向学生介绍每个景色背后所包含的人文故事,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画作中是如何通过墨色的浓淡、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现出西湖山水近景、中景、远景的关系,领略西湖十景画作所展现的意境之美,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
综上,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中,小学生的审美艺术虽然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在这个阶段他们所萌发的审美意识以及不断形成的审美能力,对其今后的生活与发展都会产生重要作用。作为小学美术教师,要不断创新美术教学策略,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增强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小学生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