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课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初探
2019-01-03黄韬
黄韬
摘要:当前中小学已陆续将微课教学模式引入课堂,这一举措响应了教育部门关于加强学生主体性地位、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号召。分析小学数学运用微课教学的意义,围绕精细设计教学视频、引入翻转课堂模式、完善课后习题布置三个层面,探讨基于微课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具体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数学微课;教学设计;翻转课堂
传统数学课堂以教师作为教学组织者与安排者,弱化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微课作为“互联网+教育”时代下的新生产物,着重围绕课前、课后两个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通过观看由教师制作的视频完成自学、预习与复习,有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一、小学数学运用微课教学的意义分析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接受过一段时间的系统性学习,在此阶段需在接受新知的同时进行旧有知识的巩固复习,逐步建立起数学知识结构,养成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通过将微课教学模式引入小学数学教学中,借助5-8分钟的视频实现某一数学概念、知识点或习题的讲解,可以为学生课前预习提供重要的辅导材料,供学生在接受、了解新知的过程中发现自身存在的认知困难问题。在课上围绕问题与教师、同学开展探讨交流,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并在课后针对其薄弱环节进行巩固温习,借助习题演练实现知识的透彻理解与记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实现对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动态培养。
二、基于微课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具体策略探讨
(一)精细设计教学视频,细化学习任务分配
在进行微课教学设计时,教师应侧重选取考查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具有较强抽象性的知识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抽象概念的形象化演绎,借助直观图像、影像资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自主学习与探索的兴趣,更好地发挥微课教学的优势。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为例,教师可以在教学课件中展示出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实物,提出“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共包含几个面”的问题,使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的目标与任务;接下来利用Flash软件制作长方体、正方体展开的动图,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观察图形展开的过程,并标注出展开图上各图形的边长,引导学生回顾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的知识点,将各个面图形的面积进行相加,完成物体表面积的计算;在此基础上,重新借助动画演示由展开图折叠成立体图形的过程,使其展开前后的边长相重合并予以突出标记,引导学生观察、探究表面积计算方法;最后完成预习习题的设计,例如创设“小明想制作一个长0.7 m、宽0.5 m、高0.4 m的礼品包装盒,共需要使用多少平米的硬纸板”“要想制作一个棱长为65cm的正方体纸盒,需要使用多少硬纸板”等生活化问题,考查学生能否实现微课知识的深入理解,检验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效。
(二)引入翻转课堂模式,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在课上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选取课上不易演示的教学重难点内容、不易观察的现象,利用微课视频进行适时插播讲解,在此过程中注重检验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倾听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与问题,并围绕共性问题配合微课视频进行重新演绎,在学生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明确重点内容,更好地推动分层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以“分数乘法与除法”为例,教师可以引入小组学习模式,创设水果店核算水果销售量的场景,给出“火龙果销售量为2t,是梨销售量的1/2”“苹果销售量是梨的2倍,是柚子销售量的3/2”等条件,引导学生尝试计算出不同水果的销售量,并列出表格。在交流计算结果后,教师利用微课视频将对应量、倍数关系、对应关系等抽象概念进行形象化演绎,并回答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三)完善课后习题布置,实现教学有效评价
在课后复习环节,教师可以利用慕课平台上传课后习题资源,依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习题难度的划分,或围绕同一道题目要求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并在学生解答完成后公布详细的解题思路供其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巩固复习,进一步提升其数学学习能力。以下题为例,“小明今天刚好读完字典的3/7,此时字典剩余48页,求小明一共看了多少页?”在学生完成題目的解答后,教师应基于画线段图、将分数转化为比、分数问题的对应关系、利用数量关系列方程等角度针对学生的解题思路与方法进行评价,以此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培养其解题策略意识,更好地发挥微课教学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而言之,教师务必要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实现微课教学的精细化设计,围绕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进行微课的有效运用,在课前深化学生的预习效果、缩小学习差距,在课中开展分层教学为学生解答困惑问题,在课后供学生进行查缺补漏、复习巩固,为数学教学质量、教学效率的提升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