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本意识的小学语文阅读思考教学

2019-01-03刘迎新

新课程·小学 2019年10期

刘迎新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中重要的一个时期,這一阶段的学习质量将极大地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效果。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文本意识”日渐被小学语文老师所重视,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学改革非一日之功,如何以更高效合理的方式提升小学生的“文本意识”,深度挖掘教材内容,还需要教育工作者认真对待。首先对小学语文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基于“文本意识”展开小学语文教学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最后结合教学经验,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升文本意识,最大化课本价值的途径进行了探讨,以期对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有所启发。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文本意识”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迁,但是教育理念的革新和教育方式的创新是亘古不变的主题。在以往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的社会背景下,我们的教育大多关注于课堂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学习的主体——学生,也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这在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形下,有其存在的优越性与必要性。但是,教育与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教育的进步推动了民族兴旺,国家昌盛又推动教育事业继续向前,如今,我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新的社会环境催生新的教育,教师要找准新的发力点,培养与时代接轨的人才,输送与市场需求一致的学生,在提升学生语文书面成绩的同时,基于“文本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小学生文本意识培养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不同文本形式产生的独特感受,形成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习惯,进而孕育出新的文章形式以及文章内容。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无法满足文本意识这一教学理念的基本要求。

1.教师缺乏引导学生树立文本意识的观念

由于传统观念的桎梏以及小升初的升学压力,大多数的小学语文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考试内容上,而与考试无关的内容则被淡化。一方面,学生文本意识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由于教学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这就导致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缺乏耐心。另一方面,文本意识能力的考核不像书面知识的考核,存在着很多的主观因素,难以建立相关的评价机制。

2.教育方法落后且单一

就语文教师而言,不能只是教会学生声母韵母,小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与表达能力,语文教学更应当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然而在教学过程中,这样的景象又是我们司空见惯的:老师在讲台上对各种语法知识、语句结构进行拆分、讲解,然而学生却满脸困惑,究其原因,正是因为教师的教育方式单一,无法吸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3.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被忽视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一直扮演着“主体角色”,他们是课堂上的权威者、控制者,学生则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现代教育观念认为,教师只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拐杖,只是辅助学生更快地学习的工具,而不能作为课堂的中心。然而,教师在讲台上用尽心思讲学,学生在课桌上各自忙着各自的事情却是语文课堂上司空见惯的现象,课堂气氛乏味单调,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学生文本意识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语文阅读涉及众多的语法结构、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也需要细细品味,教师满堂灌的教育方式无疑掐灭了学生的思维,长此以往,学生将不会主动学习,也不愿意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将“文本意识”贯彻落实到小学语文课堂的必要性

“文本意识”这一词的出发点在于“文本”,落脚点在于“意识”,具体而言,文本意识就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语言文字等文本内容自觉关注的心理倾向。“文本意识”概念的提出旨在让学生对文本形成一种全新的认识、观念以及看法。将文本意识教育观念贯彻落实到小学语文课堂是有积极意义的,也是必要的。

首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小学语文教学的相关文件要求教师基于文本意识展开教学。一方面,为了适应社会需求,更好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提高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视程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提出“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每个人在其一生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具备一定的素养,既包括学识方面的,也包括做人等其他方面的,以从容应对生活与学习路上出现的困难。其中,最关键、最必要且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就称之为核心素养。总结归纳学者们的意见,可以将小学阶段学生应当具备的核心素养概括为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六个方面。另一方面,小学语文新课程也明确要求学生要根据不同场合的需要,得体地表达自己的需要(意见),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发表自己的见解。显然,“填鸭式”的教育是无法满足这两个文件的要求的,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剥夺,教学是老师的自导自演,是围绕考试内容而展开的,学生的主动性提不起来,学科素养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因此,依托文本意识,创设立体化的语文学习情境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其次,语文学科及小学生的特点要求教师基于文本意识展开教学。语文课堂并不仅仅是讲授知识的载体,语文的学习要求学生透过语文课本上的文字,与不同的人物对话,与不同的人物交流,从而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因此,真正高效的语文课堂应当是一次心灵的旅程,每一位学生在文学作品的学习过程中都应当得到尊重,都应当得到表现的机会,展示自己内心的想法。而老师则始终追随学生的思路,参与其中并给予提示,及时支持或肯定学生的发言。此外,小学生心智尚不成熟,具备好玩、好奇、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的特点,天性活泼,思想天马行空,比起课堂上乏味的知识讲解,他们更喜欢的是活泼而又开放的教学环境,在这种开放而又包容的教学环境下,不同的思维相互碰撞产生新的思想,每个人的思维都得以开阔,每个人的热情都得以调动。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文本意识的有效途径

文本意识的培养是一场长久的战役,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具有耐心与恒心。具体而言,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展开。

1.容忍学生犯错,创建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

在平常的教学中,常常会发现有许多学生嘴巴很“紧”,不是他们不会说、不能说,而是害怕说话不当、举止失措而被老师批评,害怕一旦说错被同学笑话。这些问题已成为不少学生语文学习中的心理阴影,严重影响了课堂互动氛围的形成。为此,教师要努力创建一个包容开放的环境,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例如,在学习《我多想去看看》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放映天安门升旗的录像,利用丰富的影像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導其发表自己的观念,有的学生说:“我长大以后也要去北京看升旗。”有的学生说:“我将来长大了要当宇航员,要在月球上升国旗。”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没有对学生过多催促,学生就能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学生的口语交际、自主思考等能力也得到提升。

2.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兴趣是打开学习大门的金钥匙,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说”的欲望,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开放的语文课堂环境,用成功范例刺激间接兴趣,例如配乐朗读、演讲录像、辩论会录像、话剧表演等。小学生往往存在着较强的模仿行为,这些成功的榜样可以有效地刺激学生表现自己的欲求。相比于老师引读,信息资源音频资料更加丰富,配有背景音乐的课文朗读更容易带学生走入课本情境,用磁带录音的播放替代教师的范读,让学生跟着试读、复读、跟读,收到了熟读成诵的效果。尤其是在学习古诗词,如《悯农》《夜宿山寺》时,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播放相关音频,不仅可以吸引学生快速进入情境,同时也可以纠正学生发音,刺激学生展示自己的欲望。

3.推进小组合作,加强学生交流

比起与老师的互动,与同龄人的互动更加轻松。面对老师,小学生往往存在着畏惧的心理,不愿意与老师进行互动。而在小组中,小组成员面对着同龄人,彼此之间没有太多的隔阂,小组合作是让学生张口说话的有效途径。例如,《动物王国开大会》这一故事,运用精练的文字和生动的图画描述了各个动物之间传递消息的故事,在上课时,教师可以指定角色,或者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将语文课本中的故事展现在课堂上,通过亲身参与,他们更能融入这一情境中,完成阅读之旅,并引发学生自身的心灵感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摆脱课本的束缚,不要求学生完完整整地还原课本上的故事,要努力创造一个和谐开放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在表演之中加入自己的观点,引导他们自由发挥,同时要注意以一颗包容的心对待学生的观点,做到耐心认真。此外,正如世界上没有任何两片相同的叶子,学生之间的观念也存在着差异,对待学生的这些观点,教师不能简单地以“对或错”来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和讨论过程中,得到了培养,这不仅达到了语文教育的目的,也达到了素质教育的核心。

四、结束语

总之,文本意识这一理念的提出为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勃勃的生机与活力,也使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希望本文提出的以上几项观点能够在实践中得到运用,助力灵活且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的构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