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孕育智慧 磨砺促进成长
2019-01-03陆洳芬
陆洳芬
摘要:叶澜教授指出:教研方式的变革,不仅要着眼于“成事”,即改进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也要着眼于“成人”,即促进学生和教师的主动健康发展。
关键词:实践;资源;校本课程
用“成事成人”的理念来反观我校以往的校本教研,发现存在着活动内容“点状断层”、教研方式“单一线性”、活动过程“形式化”、教师发展“个体化”等问题;作为学科部长的我必须思考“如何改变原有的教研方式,整体推进,促进教师自主发展”等现实问题,我们最终将“课堂教学的改革”与“教师队伍的建设”统整于“教研组的发展建设”之中,以课堂教学实践为抓手,通过多个层面、多种形式的教研方式的变革,促进课堂教学革新、校本教研的日常化和常态化,直面教师的需求和困惑。
一、集聚资源,同生共长——学习,让“人”更具底气
教育研究一路走来,积累沉淀了丰厚的资源,用好、用活这些资源将大大提升教师的理论解读能力,进而增强现场学习能力,并更好地用以指导实践,让教师更快更好地汲取营养,加速成长,研究时也使得“人”更有底气。
为了让学习从被动走向主动,我们重心下移,采取“主题推荐”“骨干导学”的方式进行理论学习和优秀课例的研读;通过“自主申报”的方式参与现场学习,以此集聚资源,整合融通,提升老师的学习能力。
1.新理念的解读:主题推荐
“学习”理论是教研组贯穿始终的任务。让学习从被动走向主动,切实提高教师数学学科基本素养,拓宽教师视野,教研组创造条件,组织学习数学知识、数学理论、数学哲学等方面的书籍,帮助教师把学科知识读“厚”。结合平时的教学研究活动,推荐学习材料,组织教师自主学习各种理论书籍、报纸杂志,同时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引领作用,开展骨干导读活动。每次学习确定主题,专人负责导读,而学习方式可以由负责人创新。
2.“精品课例”的研读:骨干导学
观看视频一现场沙龙研讨—撰写反思体会—模仿实践或重建,将看、评、思、做统整,对不同梯队的教师实施分层要求,改变了以往的“就课看课”,研讨蜻蜓点水的弊病。
3.专题讲座的选择:因需而选
纯理论的讲座太枯燥,不受教师的欢迎。根据研究的基础和存在的问题,我们逐步改进,倾向于“因需而选”的方式。
二、教研一体。扎实日常——实践。让“人”更具灵气
新理念的根植和积淀与否决定了厚积薄发是否成为可能,并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巧干与蛮干的分水岭,更重要的是让教师在实践中看到变的“价值”,感觉到研究的“魅力”,自觉自愿地浸入进来,这就需要借助校本教研方式的革新,立序增效,更大程度上催生出教师的生命自觉,使得所有人的健康主动发展成为可能。
1.“统分”结合,加强研究力度
原来的校本教研活动从计划的制定,活动的组织都是统一在学科大组内完成的,研究的力度不强,推进速度缓慢,对教研组长的依赖性较强,独立组织活动的能力较弱,无法很好地实现课堂教学实质性的变革。随着研究学习的深入,我组将原来“线性的”活动组织形式调整为“统分”结合的网状组织形式。
(1)分一重心下移,分头并进
备课组是学科组的基层组织,为使备课组长的功能发挥最大化,首先把研究自主权下放到每一个备课组,分头并进,实施研究。各备课组在组长的带领下主动组织学习、备课、研讨活动,认真落实各项要求,并敏锐地捕捉问题资源,在备课组内开展日常化研讨……
(2)合——团队协作,聚焦智慧
教研组是个家,每一位数学老师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营造团队协作、严谨开放的教研组文化氛围,为每一位老师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让每一位教师在活动中畅所欲言,在争论与思辨中贡献智慧、分享智慧,最终聚焦智慧,实现共赢。这是我们一直以来的追求。
这样的教研方式,有分有合,加大了课堂实践的频次,加快推进课堂教学的研究力度,形成了网状的、“统分”结合的教研新格局。
2.“专题”引领,拓展研究宽度
我们意识到了无序研究的盲目性,及时进行了教研组研究计划的整体策划,以“数运算”“形概念”“形計算”等课型研究为主线在各年级展开研究,另一方面鼓励骨干教师进行“数概念”和“形概念”课型的移植重建研究,以此为抓手,聚焦专题,重启研究,使得教研组的研究内容“由散渐聚”,由“碎片状”转向“专题化”“系列化”凸显主题,活动的安排也从“线性”向“整体策划”转变,由“即时”转向“长效”,追求效率最大化。
3.“实践”滚动,助推研究深度
开展新基础教育研究之后,教师的心态开放了,不再定势在自己的“一亩三分田”,而是在形式开放、过程互动的各种研讨活动中,让不同层面、不同梯队的教师都“动”起来,主动地参与研讨活动,打破了教师僵化的思维模式,拓宽了他们研究的视角,课堂教学的革新也在“开放式”研讨中得以落实,磨炼了教师新的基本功,使其积极主动地将理论转化为行动力。
三、反观自我。内聚提升一反思,让“人”更具生气
思,然后知不足。懂得反思自己才会更有智慧,实践研究也更具有生命力。
数学组的教师在积极开展实践研究的同时,每月“教学随笔”的积极撰写促使教学研究反思日常化,实现教师个体学而思之,写而内化之。带着自身个体的认识参加学科组内进行的“专题沙龙研讨”“感悟课堂”“畅谈发展变化”等活动,组内教师群体之间实现碰撞、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实现备课组内纵向共享资源,取而习之。
教育研究之路还很长,我们的成长也只是一点点,但是为我们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和策略,我们将秉承其精神价值,实践磨砺,执着前行,相信我们终将如蒲公英一样,虽然很小但是期待它飞翔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