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怎样培养小学数学教学的合作与交流
2019-01-03张霞
张霞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方位普及,作为基础课程之一的数学课程也备受重视。在小学课程中,学生不仅仅要通过在课堂上接受知识传递,还要在学习后多交流合作,学会合作,在教师的正确指引下,明确合作的作用,用多个思想来解决难题,更全面地看待事物。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烂笔头不如多交流,交流能使人能从多个角度理解事物。通过实践探索,寻求促使学生实现合作共赢的科学方法,以达到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交流;应用策略
合作与交流无疑是学习中的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手段。学生先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独特想法之后,再通过合作交流,找到自己想法的不足和优点,对不足进行完善,对优点进行加强,使自己的想法不断得到完善和成熟。在探讨中进步,在高效的数学氛围中学习,学生会更愿意主动地参与其中,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完善学习内容。教师也要搜集适合学生交流合作的方案,及时应用在教学中,以下是总结的相关经验策略。
一、组建科学的学习团队
在数学学习中,教师要对小学生进行科学的分配,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建立目的明确、学习水平合理的学习小组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学生学习能力、知识水平等都因为个别原因而参差不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潜力和学习品行等,科學地按照学生的综合水平来进行分组学习。尤其是不能仅仅将暂时的学习成绩当作分配标准,暂时的学习成绩说明不了一切,如果仅凭成绩分配小组,极有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能使学生产生不必要的自卑、不自信的想法,这样对后进生来说是极为不利、不公平的,每一个学生都值得教师去平等对待。[1]
而分完学习小组以后,就是根据人数、教室内的位置进行角色分配和排列位置。小组人数一般可以控制在四到六人,通过学生最近的学习水平和思想品德选出相对小组内部人员来说最有责任心的、最有领导力的组长,再选出一位辅助组长的副组长,代表集体讨论成果的发言人,以更好地进行协作组内成员的学习交流工作。小组成员要坐在一起,分两排前后排列,需要进行讨论时,直接进行讨论即可。同时,教师也要对这种分组情况进行长期的观察,观察该小组的分配是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及时发现问题,必要的话进行调整分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及时摆正学生的学习轨迹,确保小组讨论是有效果的,是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的。
二、给予合适的讨论内容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的引导方向很大程度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向。教师在给予学生讨论议题时也要格外注意,要根据学生的学识能力和知识水平,设计既符合教材内容又能锻炼学生数学能力、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题材。
如果给予学生的讨论题材过于专业化,难度系数较大,学生的讨论便会无目的、无方向,讨论氛围也会冷清无味,小组讨论的学习成效大大下降。而如果给予的题目过于简单,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不仅让学生体会不到讨论合作学习的乐趣,反而会以题目过于简单为由,出现开小差、玩闹等行为,影响课堂秩序,也影响教师教学工作。所以说,一定要选择难度系数适合,符合学生知识水平的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的数学议题,供学生讨论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使自己的思维得到解放。“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还是一人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以后每个人就有两个思想”。交流即是在交换思想,通过交流,让不同的思维碰撞出火花,给予学生新的启发,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使学生的综合能力从量变晋升为质变。
三、加强合作性的情感交流
情感是支配人的一大主要媒介,良好思想情感的接触会使双方更好地往来,使关系得到巩固。对于未经人事的小学生来说,建立良好的思想情感的交流对学习具有一定难度的数学科目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师与学生思想情感交流稳固而和谐,学生在课堂上就会非常配合教师工作,听从教师安排,完成数学教学任务。如果学生与学生的思想情感交流状况也很和谐,学生之间的矛盾也会少很多,合作交流时也会更加主动。不论是学生小组间的交流讨论,还是个人的交际交流,都是建立在思想情感基础上的,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方面都不够成熟,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及团队协作精神,并将其正确应用到学习中,促使数学的合作交流学习更好地展开,加强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开发。
合作与交流对个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通过交流协作,可以解决很多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而对于小学数学来说,让学生与自己的同龄人之间互相交流学习,更有利于使得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合作交流的技能和团队意识,充分发挥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白露.怎样培养小学数学教学的合作与交流[J].数学大世界(下旬版),2017(1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