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低年级古诗诵读教学策略浅谈
2019-01-03龙婕
龙婕
摘 要: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使用的部编本教材中,小学阶段共选优秀古诗文124篇,占所有篇目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但是,学生对古诗并不陌生,如何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对熟悉的古诗产生新的学习欲望,教师还得依据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寻找科学的教学方法。立足学段教学目标,从诵读教学出发,提出了诵读教学三步法。每一次诵读都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前一次的诵读学习为后一次的学习铺路,让学生的识字能力、朗读能力、审美能力等得到综合的训练与发展。
关键词:小学;古诗教学;诵读
一、引言
著名学者、河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王立群教授曾说过:“中国文化中,文字是根,成语是枝,诗词是树。无根固然不会有枝有花,但如没有树,根和枝又有何用?字、词只能是构件,只有诗词是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自古以来,古诗的教学就承担着双重任务,一是识字,二是“开蒙”。除去识字功能外,古诗朗朗上口的特点,让儿童感受到古诗特有的音韵美;古诗强大的表现力,营造出的意境,也影响了儿童的审美品位。
二、寻找科学的教学方法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观察到一个现象: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并不是始于小学课堂上。在母亲怀里牙牙学语时,他们已经接触到了古诗;在幼儿园的生活中,也跟着老师口口相传地背诵了一些古诗。但是,这些接触和学习往往是无心成诵的,即使会背了,也不明白内容。而且口口相传的教授,学生往往因为音形无法一一对照,还会误读一些字音。再加上,因为传授者对诗歌理解的欠缺,在诗歌的节奏、韵律上也容易忽视。虽然学生对古诗并不陌生,但作为一项语文学习内容来学,教师还得寻找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熟悉的古诗产生新的学习欲望。
那么小学低年级古诗应该如何教?教到何种程度?课标虽在“教学建议”中没有对古诗教学单独提出建议,但是在“评价建议”部分有说明: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同时,课标在阅读目标中关于诵读方面的目标如下:
第一学段,诵读优秀诗文、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由以上可得知,第一学段中,古诗的教学除了完成识字写字的任务外,还应该把诵读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手段。低年级学生虽然对古诗的意思和字词的精妙之处没有深入理解,但在反复的诵读中,通过这种浸润式学习,依然能感受古诗的意境和声韵之美。
因此,笔者结合多年的低段教学经验,课堂教学中以诵读为主,每一次诵读都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前一次的读是为后一次更高层次的学习铺路,让学生的识字能力、朗读能力、审美能力等得到综合的训练与发展,由此总结出了古诗诵读教学的三步法。
三、具体教学方案
(一)第一步: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朗读目标如下: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話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从以上可以看出,“正确、流利、有感情”,是小学三个学段朗读的共同要求。只有先读正确,才能达到流利,最终通过自己的朗读,传达出对文章情感的理解。因此,低年级朗读教学的重点就应该放在读“正确”上。使用普通话,读准每个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不读错字、别字。特别是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的字,更是要指导学生读准确。作为诵读为主的古诗教学,读“正确”就更为重要。在这一步中,老师的示范、指导起着重要作用。以二年级下册《村居》一诗的教学片段举例:
1.范读引路,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范读古诗。(设计意图:教师发音饱满,轻重分明,语速适当地范读,不仅对学生读准字音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笼统地感受古诗的音韵美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2.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1)通过预习,相信同学们已经会读古诗了,还有的同学通过自己的课外阅读,也会背这首古诗了,那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呢?其他同学认真听,他读得好,请夸夸他,读得不准的字,请你帮帮他。
(2)学生展示读古诗,生生互评。
(3)同桌互相读一读,听一听他是否读得一字不差。
(设计意图:很多老师在教学古诗时,往往忽视学生的已有知识,都从零开始教学,但是,不管是课外的积累,还是课前的预习,学生都不是“空着脑袋进课堂的”,找准学生学习的起点,在诵读展示、互读互帮的过程中,老师既了解了学生学习的需求点,也肯定了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外阅读,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
3.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1)借助图画,认读“莺、堤、柳”。结合课文插图找一找,你找到了这其中的哪些事物?你能读准它们的字音吗?(“莺”是后鼻音,“趁”是前鼻音,“鸢”字是整体认读音节,“堤”的声母是“d”,不能读成“t”。)
(2)说文解字,认读“醉”。《说文解字》中,析解为“酒卒也”,“酉”,甲骨文,本义是酒器,引申为酒。尖底的酒坛子形状。“卒”,表示结束,到底。把整坛酒都喝光了,没掌握好度,自然就“醉”了。
(3)音意辨析,认读多音字。“长”是多音字,你能根据它不同的读音代表的意思,正确读出它们在《村居》中的读音吗?
4.再读古诗,巩固识字
(二)第二步:再读古诗,读出韵律
今日广为传诵的古诗,文字未必浅显易懂,但让人们记忆深刻,生活中也时而会引用一两句。这就是古诗“朗朗上口”这一特点的体现。我们学习古诗知道,这跟古诗独有的“押韵”分不开。从最早期的古体诗《诗经》开始到近体诗几乎都能找到诗的韵脚,诗有韵脚,让人读起来抑扬顿挫,听起来韵味无穷。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去感受古诗的音韵之美。
教学片段举例:
范读引路,发现规律。
(1)师范读,提出问题:为什么古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很有韵味?你能从每句诗的最后一个字发现什么吗?
(2)学生发现规律:《村居》第一、二、四句,最后一个字分别是“天、烟、鸢”。它们的韵母都是“ɑn”。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
(3)师总结:这就是古诗的押韵。读的时候,不要着急,把韵脚的读音读饱满,古诗独特的韵律就出来了。
(4)同桌读诗。互读、互听、互评(三个标准:正确、流利、响亮)。
(5)指名读。(教师表扬读得好的地方,读不好的地方,教师范读,在反复练习中,指导学生把韵脚读好。)
(三)第三步:三读古诗,读好节奏
诗歌的音韵之美,不仅体现在押韵上,还体现在节奏上。古诗教学中,老师们都知道节奏的重要,但是,怎么讲授,却缺乏技巧。教师教学用书上的指导如下:
在朗读时,要引导学生注意诗句之间的停顿,可一句句标出并示范朗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要注意的是,“/”帮助学生合理停顿,但不能机械操作,否则,反而束缚学生的朗读。
虽然教参上说到“不能机械操作”,但是并没有再具体指导应该如何教才不是机械操作。于是,在很多低年级古诗课堂上,教师把节奏划分打在PPT上,让学生照着节奏划分来读。笔者在教学中,结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心重、喜欢听故事等特点,把节奏的教授编成了小故事,让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既掌握了节奏的自然停顿,又了解了古诗的小常识。
纵观诗歌发展史,五言诗和七言诗的起源时间差不多,《诗经》里就有五言诗句,战国晚期,也有了以七言为主的劳动歌。但是,五言诗正式兴起于汉代,而七言诗在唐代以前,都没得到重视,到初唐,才逐渐兴盛、繁荣。学生接触到的七言诗,也基本都是唐代诗人所作。结合诗歌发展史,笔者在课堂上编了如下的小故事:
師口述:在古诗王国里,有两兄弟,哥哥叫五言,弟弟叫七言,别看五言是哥哥,但他却不如弟弟七言长得高。
(PPT出示两个身高有差别的古装小男孩,学生指出谁是五言,谁是七言,以此直观感受五言、七言在句子长短上的区别。)他俩说话也不一样,请你仔细听哦。哥哥五言是这样说话:“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师范读)你能学着哥哥这样说话吗?(PPT出示学过的古诗《静夜思》《池上》,指名学生扮演哥哥五言来读诗)。弟弟七言是这样说话的:“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你会模仿吗?你喜欢五言、七言这对兄弟吗?一起再来模仿一下弟弟七言吧。(全班练习诵读《村居》)
四、总结
到此,古诗教学中,朗读的要求(读准字音、读出韵味、读好节奏)均已落实。通过反复多次的诵读,大部分学生也都能够熟读成诵了。而且通过之前生字的学习,对诗句的意思也有了粗略的了解。笔者认为:“诗无达诂。”老师、教科书都不能说自己对某首古诗的理解就是最准确、最贴近诗人想法的。因此,过多分析讲授,反而禁锢了学生自己对古诗的理解。低段的古诗教学,不妨慢一点、少一点,给学生以后的学习留点余地,也给学生自己对古诗的理解留点空间。
我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他们一定能从春天的一丝东风中,看到“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从夏日的一缕荷香中,感受到“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从秋天的一片红叶中,理解到“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从冬天的苍茫大地中,体会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他们也会在诗歌的熏陶下,渐生出中国式的风雅、风骨!
参考文献:
[1]彭柯柯.小学低年级古诗教法浅谈[J].教育科学论坛,1994(9):10-11.
[2]黄静怡.浅谈小学低年级古诗词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