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筹治理:社区公共服务标准化研究的治理能力提升新视角

2019-01-03袁遥

科技风 2019年35期

摘要:发挥政府统筹治理功能。统筹治理理论重新審视了政府与市场、社会和公民间的关系,并且着重关注如何通过相关的机制和制度设计实现多元主体间的协调与合作。为了建立一种广泛认可的规则、秩序和制度框架,以引导、控制和规范各主体的活动,从而建立可持续的合作治理关系,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政府必须承担起“元治理”的角色。在社区治理中,政府应该首先关注自上而下的制度设计,结合自下而上的治理创新经验,纵向上层次清晰、衔接有序、功能完整,横向上主体多元、沟通顺畅、协调一致,为治理体系的构建、治理机制的平衡、治理主体的互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统筹治理功能;公共服务标准化;整体构建

1 绪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超市的迅猛发展,我国食品供应链中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发生。为了重建中国消费者对超市食品安全和食品质量的信心,中国政府和超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通过优化食品供应网络,确保食品质量。这与超市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提供低价格、可持续和多样的各种产品和高质量服务的持续目标是一致的。随着我国超市的发展,近年来出现了许多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实践,以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政府的要求。社区超市就是当前最新的新型超市探究模式。

2 社区超市

2.1 概念

社区超市,是将超市的定位设置在社区上,改变以往传统超市范式。也就是说将传统超市开在具有有一定规模、有稳定收入的居民、有良好消费习惯的不同的居民区,并且在以往超市的基础上,对于有自身特点的居民区消费者的文化层次、购物习惯和特色,提供不同结构的日常生活中所必需的产品与服务,来充分满足该社区消费者的需求。这种社区超市在商业业态上是介于大型综合超市和中小便利店之间的。社区超市、中小便利店、大型超市在如今的社会上,各有长处、并且互为补充。

2.2 社区超市建设特点

在社区超市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如今许多大型商超都开始开设自己的社区超市,比如天猫,京东等,然后利用各种扎实的电商基础,将社区超市打成线上与线下结合的O2O系统,提高流量的增长。

社区超市提供了基于不同场景的商品结构。从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角度,极大地提升了消费者的满意度。同时,社区超市通过热食、生鲜、方便速食以及OEM商品的打造给店铺带来了相当大的利润空间。

3 社区超市的公共政策范式转变的可行性

3.1 公共政策范式理论

当谈及一种新的模式出现并改变旧的模式时,就会谈到范式转变的问题。在超市这种公共零售业的模式转变中,考虑其可行性时常谈到公共政策范式理论。

一个范式的制度化最好理解为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时间点,它需要改变制度安排,即一种规则制度,通过改变监管来实现指导原则的重新排序和政策问题的重新定义。实验室、组织和关系结构。考虑到新范式制度化的过程往往会延长一段时间,而且这种制度化必须经常发生在各种现有的组织/制度文化中,在范式变化之后采取的政策可能不会完全与新范式保持一致。

3.2 社区超市范式转变条件

超市范式转变的条件通常包括:旧的政策不适用;新思想观念的出现;实践中有新的变化。在之前的研究中,我们已经知道了社区超市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人民居住状态的改变。居住形式的改变就是在传统超市的运行实践中发生的新变化;自此人们发现传统超市并不能给居民带来很好的购物体验,增加了购物成本且不再如以往便利,即旧的政策模式不再适用;接着新的思想观念出现了,社区超市应运而生,为社区内的人们提供便利、快捷的购物体验。讨论新的社区超市范式时,首先讨论的是社区超市新观念的发展优势。

3.2.1 社区超市的发展优势

(1)便捷性优势:开设在社区中的超市更加贴近于生活。社区超市通常设在人口稠密的社区或社区周围的主要街道上,这些社区更靠近目标消费者的居住区。它大大降低了消费者购物所需的运输成本和时间成本。特别是对于普通的赚取工资的客户,社区超市是一种方便,省时,省力的购物方式。

(2)成本优势:社区超市的规模没有传统大型超市大、位置好,运营的成本较低,而经营方式更加灵活。社区超市开设于居民社区的周边,规模一般较小,运营成本相对于闹市区的传统大型超市来说要低很多。社区超市的经营者还可以根据社区的主要消费目标人群的消费能力和习惯等来定制相对灵活的经营策略,在遇到突发状况时,也可以很快进行结构调整。

(3)情感优势:社区超市开设的场景和面对的目标客户群体较小,顾客来源相对稳定,顾客的忠诚度较高。社区超市临近居民的居住生活区,竞争对手也相对较少,主要对象是社区内及周边居民。随着与固定对象的消费者的沟通增多,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与顾客间的良好关系。比如购物后可以将不方便带的物品寄存在店主处,更加增加了顾客的忠诚度。

3.2.2 社区超市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定位不太精确。在当前,许多社区超市的经营者依旧把社区超市看作传统大型超市的缩小版或者传统便利店的放大版,这便导致了开设社区超市自身并没有区别定位,或者说还不能准确找到自己同其他形式的区别定位,以至于社区超市不易展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如果社区超市要更有竞争力地对抗传统大型超市和小型便利店市场上的挤压,就一定要发展社区超市特有的核心竞争。

(2)商品品类没有大型超市丰富,并且购入的成本较高。传统大型连锁超市资金充足,经营商品品类非常丰富,对于消费者来说选择的范围非常广。而社区超市常常由于缺乏资金、商品摆放范围有限等原因,能够购买的商品品类不甚齐全。还因为进货量相较传统大型超市偏少,进货成本较高,这相当直接对社区超市的收入利润产生冲击,相当大程度上对社区超市的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3)宣传力度不强,难以产生“品牌效应”,无法培养较高的信任度。传统大型超市通常都是连锁超市,知名度高,宣传力度和范围都很大,且能够负担起很多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特价、促销活动,知名度和吸引力都较高。反过来看社区超市,受到自身经济实力的影响,也缺少举办促销活动的能力和意识。宣传活动少之又少,所以很难提高它在消费者中的知名度,基本没有外来消费者。

对于以上存在的问题,需要在对新的范式进行摸索中不断完善。针对具体的问题,可以思考不同的相对的对策,并在新的尝试中验证范式的正确性。

4 社区超市服务与政策支持

社区超市的建立从本质上来说是社区服务的更新。从政策上来说,对于社区服务存在两种政策方面的问题:(1)基于社区的倡议;(2)国家的公共政策。这两个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基于社区的倡议与公共政策的关系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方面。该领域的学者主要研究了公共机构对于主动性的产生和扩散的促进或约束作用,尽管很少以系统和详尽的方式,或跨活跃公民的不同领域。这项研究所描绘的情境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可变的。

4.1 社区倡议和公共政策支持

在调查基于社区的倡议与公共政策之间的关系时,第一个问题涉及这方面的意见和方向举措本身。换句话说,社区机构相关的政策可能受到各种环境,社会和经济目标的驱动,这些目标可能包括也可能不包括获得政治影响或与政治领域以及政策制定者进行任何形式互动的愿望。为了在数量和比较上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提出了一些倡议,首先是它们在多大程度上受到政治目标的驱动,即动员人们实现共同的政治目标,促进社会、政治变革,并影响政治议程。其次,询问他们是否渴望与任何类型的政治行为者,组织或机构建立关系,包括多个规模的公共机构,或者在这方面与现有网络接触和支持。

4.2 社区超市未来发展中的政策问题

在前面提到的问题中,公共政策可以为各种形式的社区机构提供机会,这些形式从物质支持转变为提供一个更普遍的积极政治环境。相反的情况也可能是正确的:具体的政策或机构可能直接为机构的建立、运作和传播提供直接的创造者和障碍。根据之前的调查显示,首先,有数据显示在公众机构的支持下,或在对公共机构的出现或发展至关重要的政策方面,政策支持的主要形式是公共资金,主要来自市政府,也来自国家或相关机构,社区超市的不同运行模式也印证了这一点。除去大型连锁超市有雄厚的原始积累,有些自主开设的社区超市在一些情况下,它们的资金问题没有寻求解决。根据调查,最主要的原因是申请和获得这类资金是困难的,因为它需要不断努力和适应以满足资金需求。在其他情况下,不寻求公共资金的原因是意识形态上的,因为一些社区倡议的驱动目标之一是重申它们从国家获得自治权。然而,根据以往的发现,这些情形可能比现有文献所表明的要少。

5 结论

在社区超市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社区超市的开设有以下几点优势:(1)便捷性优势;(2)商品流通量优势;(3)成本优势;(4)情感优势。目前社区超市确实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定位不精确、商品品类没有大型超市丰富,并且购入的成本较高、宣传力度不强,难以产生“品牌效应”,无法培养较高的信任度、缺乏对市场的了解,缺少管理的经验。但可以通过改变定位、联合连锁、调整商品品类结构、加强与顾客的沟通,扩大影响力,注重对管理者的培养来解决。

社区超市在建设中得到了很多政策上的支持,社区超市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提高社区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目前的政策对社区超市这种社区机构的建设运行还存在障碍,不断调整政策制定者对社区机构的看待方式,是重新定义社区服务机构、让社区超市这种核心社区服务机构更好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渠道。

参考文献:

[1]王嘉琪.管治者同盟:完善香港行政主导体制的有效制度安排[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10(04).

[2]孔世平.香港管治实践视角下的行政主导[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02).

[3]张定淮,黄国平.关于香港“行政主导”体制中有关问题的思考[J].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2007(00).

[4]张欢.完善香港行政主导体制的思路:实现从殖民统治模式到现代国家治理模式的转变[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10(03).

[5]张敏.宪制转型视野下的香港行政主导体制[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10(04).

[6]俞莉华.“基本法”框架下香港政党现象——以对“行政主导”的影响为视角[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09).

[7]陈家刚.人大主导、行政主导与党的领导[J].人大研究,2017(02).

[8]高尚全.强调“中国模式”可能误导改革[J].人民论坛,2012(19).

[9]王嘉琪,程熙.香港特区行政主导体制的困境与出路——建立管治者同盟的可行性与路径分析[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02).

[10]傅思明.论港澳行政长官制[J].行政與法,2000(02).

[11]李山.社区文化治理:个体化社会的社区重建之道[D].华中师范大学,2015.

[12]刘晓丽.大环境与微循环:中国社区公民的生成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13]谢蕴枰.国家与社会互动视角下的社区治理[D].清华大学,2016.

[14]葛天任.社区碎片化与社区治理[D].清华大学,2014.

[15]罗光华.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研究[D].武汉大学,2011.

[16]孔娜娜.行动者、关系与过程:基层社会治理的结构性转换[D].华中师范大学,2012.

[17]李慧凤.社区治理与社会管理体制创新[D].浙江大学,2011.

[18]夏晓丽.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1.

作者简介:袁遥,男,汉族,广西玉林人,硕士研究生,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战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