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做做“减法”又何妨
2019-01-03徐玉萍
摘 要:《剪枝的学问》向大家阐述了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哲理:减少是为了增加,舍弃是为了得到。在当今语文课堂“高效、快速”的态势下,呼唤“剪枝的学问”:剪去绳索,自得其乐;剪少枝叶,一枝独秀;剪掉遮挡,诗情画意。“剪”得有学问,方能为语文课得到更多。
关键词:剪枝;减法;丰盈
如今的语文课,从内容解读到形式分析,从字词教学到片段赏析,从学法指引到写法领悟,面面俱到,唯恐遗漏。一堂课上得很足,讲得很多,教得很满。师生回答,火急火燎;衔接过渡,马不停蹄;学生成了牵线木偶,课堂成了超级市场。我们不禁要问:学生真的喜欢并享受这样的语文课吗?语文教学的本真到底是什么?
苏教版三年级教材中有一篇课文,叫做《剪枝的学问》。文章以轻松活泼的笔调记叙了生活中一个常见的现象,却向我们道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减少是为了增加。文章字里行间充溢着真情,触动了我们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呼唤“剪枝的学问”。
在我们盲目地寻求教学方法,模仿教学思路的迷茫之路上,“剪枝的学问”点燃了一盏小桔灯,闪亮在我们语文课堂的一隅。
一、剪去绳索,透出自得其乐
一名青年想要环球旅行,却被繁重的行囊拖得步履维艰。后来,他抛开了禁锢他的负担,轻装上阵,终于实现了周游世界的梦想。旅行需要“减法”,语文教学亦如此。
从教数年,上过的研讨课、比赛课、展示课仍历历在目,印象较深的是《枫叶如丹》一课,那是工作的第二个年头。学校每年都会举行校青年教师上课比赛,那时候比赛的课文是从北师大版教材中选取的。因为对课文都是极其陌生的,参考资料又少,反而显得自己的设计是弥足珍贵的。
《枫叶如丹》是当代著名作家袁鹰的一篇叙事散文,记叙了访问澳大利亚时照一张照片的经过,表达了对自然界及人世的态度和看法,即只有经历挫折,人才能长大,才能变得成熟。文中的几个片段既充满诗情画意又富有生命哲理,当时一读到,便喜欢得很:也就在那一刹那间,我恍然明白:枫叶如丹,也许由于跳跃的、欢乐的生命,也许它本身正是有丰富内涵的生命,才更使人感到真、善、美,感到它的真正价值,而且感受得那么真切。
读到这些句子的时候,我的内心仿佛遇见了久违的故友,悸动不已。于是,我想把语言、思想和意境中所有的美都告诉孩子们。可是,课堂是我一个人的演讲台吗?一个热情、积极却霸占了孩子们自由学习、思考、感悟的老师,他真的是一个好老师吗?不,他无疑是自私的,他只想把自己的感悟强加于孩子身上。好的老师,应该是懂得尊重学生,敞开空间让孩子们在文字中自由地徜徉和呼吸。
因此,我最终放弃了一开始那一厢情愿的教学设计,以最简洁的开头,引入“枫叶如丹”这个主题,接着分“自然”和“人世”两个部分进行自主质疑、品读感悟,最后借这样一组句式,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枫叶之所以美,是因为她 ;自然之所以美,是因为她 ;生命之所以美,是因为她 。学生的感受是新颖而独特的,有的说:枫叶之所以美,是因为她经历了风霜与挫折,才有光泽与精神;有的说:自然之所以美,是因为她经受了暴风骤雨的考验,带来了丰收的喜悦;有的说:生命之所以美,是因为她经历了磨炼与坎坷,却依然能够展示出自己的活力……
最后,板书的呈现也如课堂一样简洁明了。
清楚地记得这节比赛课后,有学生特地跑来跟我说:“老师,这节课感觉真美,真好!”虽是朴实无华的话语,却让我觉得特别满足与欣慰。教学中的“减法”,为孩子们赢得了更多独特鲜活的个体感受,也为我自己赢得了更多倾听和交流的机会。
“减”过的课堂直指人心。它化繁为简,化多为少,化匆忙为舒缓,化浅薄为深刻,反而透出了一种浓浓的意味,产生了一种无形的吸引力。减一减,课堂的余韵反而更加悠长,生命的价值反而更加丰盈。
二、剪掉枝叶,透出一枝独秀
《庄子·人世间》中说道:“虚室生白,吉祥止止。”意思是说,搬去乱七八糟的杂物,让心灵简单、澄澈,这样,就会有阳光照进来,从而“吉祥止止”。这其实暗藏着“减法”的智慧。“减法”是一种智慧,简单中蕴含奇妙,浅显中蕴藏着深刻。减去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减去心机顾虑,减去忧虑彷徨。留下简单,留下坚定,留下最初的本真。心灵需要“减法”,语文教学亦如此。
一篇好的课文往往具有较多值得探讨的细节,将关注点聚焦到文本中一到两处细小之处,是教师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
工作的第四个年头,我走出学校,走向了区级比赛的讲台。那次比赛,我抽到的课文是《维生素C的故事》。面对这样一篇科普小短文,我愣住了。在历经多日的刻苦钻研下,我将教学点瞄准了文中对主人公哥伦布心理活动的描写。心理描写真挚动人,富有情趣,犹如波浪起伏,一波三折,耐人寻味。我紧紧抓住了哥伦布“噙着眼泪点了点头”这一很小的切入口展开教学,来捕捉、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学生默读课文片段后,我设问:“同学们,这泪是怎样的泪?”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踊跃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感动的泪,不舍的泪,悲伤的泪,无可奈何的泪……”于是,我順势小结,并引出特殊的标点符号:“面对此情此景,这泪水中饱含着感动、不舍、悲伤以及深深的无奈……而这种种情感都凝聚在一个意犹未尽的标点符号中,这就是——省略号。你看透过一段文字,甚至一个标点,我们能读出它们背后的意蕴,品味到主人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
在这一片段教学中,我抓了哥伦布的“眼泪”这一细腻的描写,引导学生走进哥伦布百感交集的内心世界,品味他矛盾的心情,感受他对船员们的深情厚谊,以及对整个航海事业的无比热爱与忠诚。是呀,真正的学习,应该让学生“从幽暗封闭的窒闷氛围中走出来,走向敞亮开放的新天地,让学生在曼妙的学习之旅中少一些耳提面命的疲劳,多一些温暖而美好的纯真记忆。”[1]
一个细小之处,读出了丰厚的内在之美。既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又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可谓是一举两得。教学切入口少而小,有时匆匆一瞥即会错过,但是一旦抓住,却能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营养和人生发展的基石。减一减,学生的体会反而更加深刻,人物的形象反而更加饱满。
三、剪少遮挡,透出诗情画意
在《小王子》这部书里,作者写到自己小的时候,大人们总是自己什么也弄不明白,需要孩子们给他们解释呀解释,真累人……[2]
我想,教师是大人们,而学生是孩子们。教師是不希望听到自己的孩子们哭诉“累啊累的”。教师应当用孩子的眼光来看孩子们的世界,而不是完全用成年人的眼光看孩子们的世界。教师应当爱孩子,爱那些发自他们内心的奇思异想,爱他们那种并不成熟但却充满智慧的言语表达。
工作的第六个年头,我上了一堂《少年王勃》,也是我小学一级教师职称的定级课。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写下千古名篇《滕王阁序》的事,显示了王勃非凡的才华。其中,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
为了攻破这个难点,更为了学生有独到的体会,我让学生读诗句以及能解释诗句意思的文字,轻轻地读这些句子,边读边想象画面。用“读着读着,我仿佛真的看到——”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学生的交流丰富多彩,精彩纷呈。此时此刻,学生就是王勃,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欣赏到那份独特的美:落日洒下余晖,映得天空五彩缤纷;野鸭披着余晖,缓缓飞翔在那广阔的天空;云霞灿烂无比,飘得轻轻悠悠,那么柔美。减一减,学生的语言反而更加灵动,诗句的意境反而更加丰富。
回顾这一段课堂对话现场,我认为较好地体现了“平等对话”。在课堂上我构建了一个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得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展示了较好的对话情态。对待学生的发言,我是他们的合作者、对话者,但也没有忘记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引导,体现了平等中的“首席”。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情绪是高昂的,思维是活跃的,感情是愉悦的。“浮在语言的表层,永远也不会感受到语言带来的冲击和乐趣。”[3]
语文课程强调对人本身以及生命价值的尊重,强调对学生健康个性、健全人格的培养,它是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是实现学生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这正是语文课程蕴涵着的高度的生命价值和意义。
让我们学一学“剪枝的学问”,为我们的语文课“减肥”“瘦身”,以学生的精神建构为诉求,“让学生在语言精华处驻足鉴赏、潜心揣摩、反复涵泳,直至领会个中滋味,才能让语文教学删繁就简,实现柳暗花明的新境界。”[4]在教学中,让我们“剪”得有学问,透出语文教学自然纯真的理想境界,让“心灵的絮语,自然的默契,随机的暗示,会心的微笑”成为课堂上最美的风景。
参考文献:
[1]周卫东.学习发生的关键词是“真正”[J].江苏教育,2016(7-8):15-16.
[2][法]圣埃克苏佩里.小王子[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5:6-7.
[3]丁良桂.“言语觉醒”:阅读教学的本然追寻[J].语文知识(小学版下),2016(12):47.
[4]薛法根.为言语智能而教:薛法根与语文组块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55.
注:本文系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青年教师专项“‘积极语用视域下小学语文深度课堂构建的研究”(192106535)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徐玉萍,苏州市吴中区苏苑实验小学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