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同体下的城乡结合部一校多区教研组建设策略研究
2019-01-03伍顺田
伍顺田
摘 要: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一校多区办学模式下的教研管理凸显出的系列问题制约着教师专业及一校多区教育教学质量的均衡发展。立足一校多区教师成长共同体,通过一校多区学校的教研组管理与建设的有效策略研究,架起教师个人与学校间的桥梁,使得学校大环境获得发展,进而促进教师个人发展,同时作为学校基石的每位教师的发展反过来也会促进教研组团队的整体提升,做到个人、集体共同进步、相得益彰,从而提升城乡结合部一校多区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共同体;一校多区;教研组
本文以广州市白云区金沙小学一校四区的教研组建设为例,分析一校多区教研组建设的现状,基于学校的现状与发展,以学校和教研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针对一校多区教研组建设凸显的问题,在实践研究中探究城乡结合部一校多区教研组建设的有效策略。
一、一校多区教研组建设的现状分析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一校多区办学模式下的教研管理凸显的系列问题严重制约着教师专业的发展及学校教学质量的均衡发展。具体一校多区教研组建设的现状分析如下:
1.教师构成复杂。城乡结合部一校多区学校的教师来源复杂,有来自农村学校的教师,也有来自城区学校的教师,其心理亟待融合。
2.教研文化不共融。教师带着原学校的文化习惯涌进学校,他们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研文化互相充斥,教师表现出来的职业倦怠,不进取、不与校共融的现象也较为严重,制约着教师专业的发展。
3.资源配置及共享不足。一校多区学校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教师年龄结构、培训机会及教学质量水平配置不均衡,资源共享不足,远不能满足教师、教研组及学校的发展。
4.教师教研耗时、耗力、低效。传统的教研形式无法实现一校多区教师共同的发展。
5.缺乏共同愿景,没有归属感和认同感。由于学校校区多,规模大,教师人数众多,平常教师相互不了解,没有共同的价值观与共同愿景。
二、一校多区教研组建设的策略
一校多区教师的专业发展决定教研组、学校的发展。建设和谐发展的教研组就成了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确保教育教学质量均衡发展的有力保障。针对一校多区教研组建设凸显的问题,如何缩小文化差异、构建教研组文化,促进教研文化的融合,达到资源配置共享,提高教研实效,基于金沙小学学校的现状与发展,以学校和教研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构建一校多区教研共同体建设的策略如下。
1.制度建设保障,情感驱动发展
教研组团队建设管理为先,管理实施制度为本。开展教研组的建设,特别是一校多区建立、完善新的管理机制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建立、完善统一的管理机制,保障一校多区教研组建设的顺利进行。
(1)共同的制度——行政管理统一
教研组的科学有序发展需要学校的支持与领导,学校行政领导要成为教研组建设的主要外援力量。学校的管理层人员职责明确,在各个学科教研组建设的发展规划中也主动给予帮助和指导。例如:金沙小学为统一标准管理,教导处先后制定了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须知》。各校区行政在教学常规管理时有章可循,在过程性管理中推进规章制度的落实,逐步促进文化的融合,从而促进教学常规的规范与和谐发展。
(2)共同的管理——教研组文化的统一
教研组文化是一校多区教研组成员共有的行为规范。具体来讲,是指一校多区学科教研组成员在日常的教研组活动中形成的稳定常规教研方式。它一方面对置身于教研组文化之中的个体教师具有决定性的制约作用;另一方面,它也构成了教研组运行发展的内在机理,从深层制约着教研组发展的方向。例如:完善教研组科学的管理机制,明确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职责,为跨校区学习型教研组的建设构建坚实的基础。例如:金沙小学制定了《作业管理须知》《教科研管理须知》《教师外出学习及培训管理须知》,通过制度规范教研活动、建立备课活动制度等,对教研组教学研究活动的形式、内容、评价进行制度化规定。
(3)共同的评价——激励机制的统一
仅有制度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推进执行的过程中定期举行评议和奖励活动。比如,金沙小学以专业化、制度化为导向修订了《教师竞岗方案》《教师奖励性绩效方案》等各评估、奖励制度,让一校多区的教师工作都有章可循的同时,也能清醒认识工作的方向与尺度。为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鼓励教师积极投入工作,学校把评选“优秀教师”活动作为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内容之一,为此制定《学校优秀教师的评选方案》,每学年进行优秀教师评比活动,既增强了教师的成就感,也满足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增强了归属感。
2.条块结合,促进教研文化融合
(1)构建“条块结合、层级推进”的一校多区教研管理架构
教研组建设主要是以教导处统筹教学常规管理,并由“块”——校区的教学管理人员与“条”——学科教研組长双管齐下推进落实校本教研。通过“条块结合”的教学常规管理研讨,总结学科教学教研管理有效的做法,谈谈管理的困惑及存在的问题,有效推进层级管理,提出下一步的工作设想,优化教学教研管理。如,学校在某些资源的分配上,应更加合理、公正,在机会上尽量均匀到每一个老师身上,使具有差异性的教师、备课组从不同角度和程度上利用这些资源,为构建教研组文化打下基础。
(2)建立以教导处为引领的教研组研究保障
教导处作为教研组进行教学研究的第一负责人,相关领导深入教研组中给予指导,协调教研组的各项教学研究活动,形成自上而下的统一整体,为教研组教学研究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与环境,激发教研组以及教研组中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
(3)内化行为习惯,形成行为文化
全体教师以教研组制度文化作为行为规范的基本依据,做到统一管理,不偏差、不讲特殊,形成统一可行的规范管理,最终使之内化为老师的自觉行为习惯,并影响教师行为使之自觉形成教师的行为文化,实现个人愿景与共同愿景的相互融合。
(4)信息建设一体化,实现资源共享
以信息化带动教学教研发展的思路,建设学校网站、学科教研组群,构建突破一校多区地域空间的教师教学工作交流网络平台。在网络工作群里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开展教学管理、教学讨论交流活动,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对一校多区学校、教研组各项管理、整合与教师融合的推动作用。
3.在培训中培养人,构建一校多区的教师梯队发展机制
教师要实现专业发展,并不断自我超越,仅依靠个人和团队学习是不够的,更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校本研修,有先进的专业理念、教学经验对其实施专业引领,在不斷实践过程中实现专业成长和自我超越。充分发挥新架构下层级管理的作用,采取分学科、分年段培养各校区及各学段的校级骨干教师,旨在形成学科骨干教师的梯队,提高各学科的教师梯队质量。
(1)借助外力,专家引领
一是通过外聘专家进行先进教育教学理论的引领学习或教学研究课题的指导。二是让培训成为一种福利,派教师外出培训、学习,拓宽视野,并回校将其学习的先进经验通过汇报等形式与全体教研组教师进行交流。
(2)专项培训,校本先行
立足学校的现状与发展,每学年初进行行政和优秀教师的校级培训活动。既有全员师德培训,也有对新入教师、一年级教师、训教研组长等的专项培训活动。例如:每学年初邀请专业人员进行一校多区全体教师的团队拓展活动;也有学校行政及骨干教师对新入教师、一年级任课教师等专项培训,教研组长、年部组长的专项会议培训,还有学校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外出学习教师的分享培训。
(3)内部骨干,辐射引领
以校区、年级学科骨干教师以及青年教师的教研组建设为龙头,逐步完善一校多区学校人才储备。一是培养优秀的教研组长,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引领教师发展,融合教师队伍进而促进教研组的发展;二是以骨干教师为教研组建设的核心,发挥他们的辐射、引领作用。制定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活动计划。在履行师徒协议的责任和义务中,着力年轻教师培养,加强年轻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新教师对教研组文化的认同与融合,增强教研组成员的归属感。
(4)同伴式互助成长
加强对校区、年级备课组的关注。分校区、分年段实行集体备课,充分借助网络平台,服务集体备课和主题研讨教研,进行教学资源共享;在轻松和谐的备课过程中,就教学教研生成的问题进行相互交流,提高教研的实效性,为营造一个稳定的、有序的、有文化归属的新型教研组打下基础。
4.创新校本研修形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传统的校本研修只关注教师教学技能、教学实际问题及专业理论,这是不够的,一校多区教师校本研修,应该依托一校多区的资源或优势,创新校本研修的形式,强调从教师的专业性发展实际需要出发,以促进教师共同体发展为主要目的,营造平等对话、理解互助的文化氛围,提升校本研修质量。
(1)跨校区的主题学科项目带动
通过举办大型学科活动,提升教研组的团队合作能力,并逐步形成学科教研组的特色文化,彰显学科特色,提升学科素养。比如,一年一度的体育节、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等活动。
(2)探索“主题式”教研组研修活动
各教研组针对学科问题、发挥科组成员优势,务实计划,对教研组研修活动进行系统设计,即进行实践“主题式”教研组研修活动。比如,语文科组“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提问”,数学学科的“研读教师用书”等主题教研组研修活动。学科组长带领组员从理论研究、课例研讨、反思交流,使用点面结合的方式,让教研组一部分教师先动起来开展课堂实践,由此带动组内其他教师。这样的“主题式”教研组研修活动,既培养了教研组长在带领教师提升专业素养方面的意识,也培养了教研组长开展高效研修活动的领导能力,并切实促进了校本研修有序而优质地开展。
(3)课例研讨形式创新
充分发挥一校多区的优势,开展跨校区的同课异构、跨校区之间相互送教活动。教师通过实践共同体的活动,在跨校区的研讨交流活动中,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达成教研组共同的愿景——和谐共生,共同成长。
(4)网络教研有的放矢
传统的集中教研形式对于一校多区的教研来说显然耗时耗力、甚至低效。网络教研弥补了传统教研的不足,能突破小范围、短时间互动交流的局限,放大了骨干教师的作用,使教研的全员参与、大范围成为现实。充分利用QQ、微信等手段进行交流,组织各校区教师学习优秀课堂实录、优秀教学设计等其他资料,每位教师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做到有的放矢,提高了教研的实效性。
总之,一校多区学校教研组的建设应适应教育改革对学校发展的需要,这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教育和谐均衡发展的重要基础。基于共同体下的城乡结合部一校多区教研组建设策略研究,对于一校多区学校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有利于教师积极参与教研组建设。优秀的学校教研组共同体可以凝聚优秀教师的力量,成就教师的专业发展,并不断完善、超越自己,促进一校多区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晓美.学习共同体视角下研究型教研组建设浅析[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6,18(5):70-73.
[2]徐伯钧.我国中小学教研组建设研究述评[J].教育研究,2016,37(9):73-82.
[3]杨文勇.跨校区学习型教研组建设的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
[4]张平.基于共同体文化教研组建设的实践探索[J].全球教育展望,2012,41(5):84-87.
[5]刘裕权,林伟.国内外中小学教研组活动有效性研究文献综述[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26(10):103-105,110.
[6]邓小丽.基于共同体文化的学校教研组建设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
[7]蒋福超,刘正伟.专业学习共同体视角下的教研组变革[J].教育发展研究,2009,28(10):83-87.
注:广州市“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城乡结合部一校多区小学成长共同体建设行动研究》,课题编号:120173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