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共情”
2019-01-03胡传启
胡传启
摘 要:文字可以是一种图形,也可以是一种符号,但无论考虑到文字的哪种功能,归根结底都要注重文字背后的含义。小学语文教学是文字的教学,更是由文字组成的词语,由词语组成的句子,由句子组成的段落,由段落组成的篇章的教学。那么,去探究文字中蕴含的情感也就是感受文章的感情。而如何让学生对此产生“共情”,从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便是要谈论的话题。
关键词:“共情”;小学语文;语文教学;课堂教学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往往被定义为教学难点。因为对学生来说,通过阅读获得的情感体验时常因为各种缘由不能及时实现,这表现在对于一些长文章来说情感目标需要在第二课时甚至第三课时才能达到。那么,为让学生能够较容易地实现这种与文本的“共情”,就需要教师在授课的时候有明确的指引。下面,文章就具体谈论一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这种“共情”。
一、结合课文背景知识触发学生“共情”
“共情”是一种“同理心”的体现。纵观小学语文多个版本的教材,在文本选择上既有当代的科技成果,也有古代的传统精华,既有通俗易懂的现代文体,也有内容丰富的历史背景。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文本中,不能单单只是用一种方式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特别是对一些有明显时代背景印记的文体,想要引导学生实现“共情”,就要充分考虑学生所处的位置是否能够理解文中蕴含的情感。
比如,《倔强的小红军》这一课中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有很多疑问,对这个小红军的所作所为也不是非常理解。如小红军明明已经那么累了,为什么还要比赛跑?明明已经很饿了,为什么还要撒谎?而最让学生无法理解的是,难道最宝贵的不是生命吗?一个孩子不顾自己的生死,说着谎话,最后终于把自己饿死了,这难道不是“傻”吗?怎么能說是“倔强”呢?基于这样的疑惑,学生想要和文本产生“共情”基本就难于上青天了。但是如果让学生了解到红军长征的那段历史背景,了解过程的艰辛和究竟牺牲了多少人,学生便能够明白小红军的这种“倔强”其实是一种舍己为人。
二、课本剧的表演中引发“共情”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分角色朗读的课文和一些课本剧。无论是分角色朗读还是课本剧,它们在本质上都倾向于让学生能够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实现“共情”。分角色的目的便是通过对不同身份的揣摩来感受人物的性格,从而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课本剧更像是一种高层次的分角色朗读,因为它不仅是要“读”,还要去“演”。
例如在学习《公仪休拒收礼物》这篇课文中,就是通过表演的形式让学生产生“共情”。这篇课文是一篇比较简单的独幕剧,它不像多幕剧那样相对复杂,所以学生表演起来难度不大。剧本开头就明确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而作为中心人物的公仪休,无疑就是本课要让学生产生“共情”的焦点。表演的中心便围绕着“公仪休明明很喜欢吃鱼为什么要说谎说不喜欢吃鱼”展开。教师让学生自由结合,三个人一组进行表演。为了增强学生的参与性,教师让全体学生充当在幕后高喊的人。学生有模有样地端坐着读书,“子明”行礼时缓缓将书放下,继而在交谈中回味着鲤鱼的味道,这个时候,孩子的天性可能就以“舔嘴巴”这个动作体现出来,但也正是因为这样一个细节,也让教师发现在表演课本剧时学生已经产生了“共情”,所以表演起来让人感觉身临其境。随后到“管家”堆笑地言语,“公仪休”客气有礼,又故意表现出厌恶的表情,直至最后语重心长地告诫“子明”,只有严明守法,才能一直吃到鱼。表演到这里,学生说了什么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学生的行为和表情。眼睛是最不会骗人的,有没有产生“共情”,一目了然。
三、在“共情”的基础上复述课文
语言的学习需要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同样的,语文功底也不能一蹴而就,而要步步为营。很多学习其实是从模仿开始的。看别人怎么做,听别人怎么说,然后加上自己的思考,最后内化成自己的言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很多复述类文本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而能复述好这些故事,很多因素取决于“共情”的程度。如果“共情”没有发生,那么复述课文的时候就难逃死记硬背的嫌疑。反之,如果能够在较好的“共情”基础上复述课文,往往能够做到声情并茂。
以《卧薪尝胆》这篇课文为例,这是一个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故事,是关于吴国和越国,关于勾践和夫差,关于忍辱负重、报仇雪恨的故事。相比于粗布衣和石头房,更难以让勾践接受的是战败的屈辱。这种“屈辱”,便是本课“共情”的第一阶段,因为正是在这样的情感驱使下,才有了后来勾践回国后的“卧薪尝胆”。对勾践而言,亲自耕种不算难,睡在柴草上也不算难,即便是品尝苦胆也不是特别难,难就难在努力了“二十多年”,至此,“共情”的第二阶段也已经实现。“耻辱”并不是成功的关键,关键是在“不忘耻辱”后坚持不懈了二十多年。在这样的“共情”之下,学生再来复述这篇课文就不再是干枯地重点解释什么是“卧薪尝胆”,而是将勾践的“耻辱”,勾践的“坚持不懈”放在故事里当成复述课文的主线。
总而言之,用“共情”的方式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现了情感教学目标的体现,更切实地丰富了学生的情感,让课堂上的“感同身受”能够频频发生。
参考文献:
[1]刘惠芳.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J].学周刊,2019(3).
[2]秦娜.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西部素质教育,2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