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应用 逻辑推理题的解答技巧
2019-01-03
考题连线
1.(2019·浙江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考古学是利用古人遗迹遗物重建古代历史的学科,尽管先民的物质遗存作为古史研究的直接史料有益于重建古代物质文化的历史,但仅满足于人类物质文化历史的建设,① 。理由很简单,人类社会的历史不仅包括物质文化历史,也应包括精神文化的历史,我们不仅要关心古人是如何生活的,② 。这意味着真正的考古学研究,③ ,同时更要通过这些物质遗存研究先民精神文化的成果。
【解析】本题主要阐述的是我们不仅应该关注物质文化历史,也应该关注精神文化历史。根据横线前的“但仅满足于人类物质文化历史的建设”以及横线后的“人类社会的历史不仅包括物质文化历史,也应包括精神文化的历史”,可知①空应填写“显然不足以重建一部完整的历史”;②空根据“我们不仅要关心古人是如何生活的”可知,后面应用“更”呼应“不仅”,用“思想”呼应“生活”,即“更要关心他们是如何思想的”;③空根据“同时更要通过这些物质遗存研究先民精神文化的成果”可知,用“既要”呼应“更要”,用“物质”呼应“精神”,即“既要揭示先民的物质创造”。
【参考答案】①显然不足以重建一部完整的历史②更要关心他们是如何思想的③既要揭示先民的物质创造
2.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的问题。
云南的“思茅市”改成“普洱市”,四川的“南坪县”更名为“九寨沟县”后,城市的知名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可见,更名必然带来城市经济的发展。我市的名字不够响亮,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发展。如果更名,就一定会带来我市的经济腾飞,因此,更名的事要尽快提到日程上来。
①更名并不一定能带来城市的发展。
②
③
【解析】“我市的名字不够响亮,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发展”中的“严重”,词语所表达的程度太深;“如果更名,就一定会带来我市的经济腾飞”,“经济腾飞”需要很多条件,不是简单改名就能实现的,原文推断的条件不充足,加上“一定”一词过于武断。“更名”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即“更名”只是可能会带来“城市经济发展”,而不是一定会带来“城市经济发展”;同样,“更名”和“经济腾飞”的关系也一样,“更名”也只是可能会带来“经济腾飞”。
【参考答案】②城市名字不够响亮并不一定会严重影响经济发展。③更名并不一定会带来经济腾飞。
应考锦囊
近年来,高考语文越来越重视对考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从2017年开始,全国卷及各地方卷都出现了逻辑推理方面的语用题,可以说,这是语用题命题的一个新趋势。然而,在整个高中阶段,考生并没有系统地学习逻辑推理方面的知识,缺少科学系统的逻辑推理训练。在这种状态下考查考生逻辑推理方面的能力,更能看出一个考生的思维水平的高低,也可以实现高考为高校选拔和输送人才的目的。可以预见,未来高考还会继续加强对考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并且题型会越来越丰富。因此,研究此类试题的题型及其发展趋势,显得特别重要。
语用逻辑推理题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观点结论推理题,一种是逻辑推理补写题,但无论哪种,都需要逻辑推理能力。
解答观点结论推理题,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阅读材料,找到推理存在问题的地方,在分析时要特别注意一些过于绝对、武断的推理;第二步,拟写答案,分析推理出现的具体问题。解答这类题时,考生不仅要清楚相关的解答思路,更要知晓这类题还存在着何种考查形式,因为语言运用题在未来的高考试卷中会出现很多新题型,有可能考生在复习备考中没有训练过这些新题型,不过,无论试题如何变化,万变不离其宗,最终要考查的还是考生的语文素养。
逻辑推理补写题,既考查了逻辑推理的能力,同时也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阅读语段,分析空缺处前后的句子,关注语意上的联系,做到补写的句子与前后句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合乎逻辑。综合上述内容可知,逻辑推理补写题属于情境式命题,呈现在考生面前的是一个语段,内容或贴近考生生活,或涉及新闻、科普知识等,这种命题特点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倡导的高考语文命题的原则,考生可以把这种题型作为一个复习重点。
逻辑推理补写题的复习,应该建立在考生能熟练掌握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语段压缩、句式选用、修辞手法的正确运用、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准确等考点知识的基础上,只有将这些相关的能力都训练到位了,才能很好地解答逻辑推理补写题。这类题的解题关键是要联系上下文,梳理清楚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再综合运用语言表达的各种能力。因此,逻辑推理补写题训练的是考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展现的是考生的语言表达功底。逻辑推理补写题的解题步骤如下:通读语段,了解大致内容;寻找标志,梳理句间关系;联系上下,推斷补写方向;简明连贯,明确补写内容。
拓展延伸
常见的逻辑规律
1.同一律
“同一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概念和命题必须始终保持同一,不能中途偷换概念,改变话题。“同一思维过程”是指同一时间、同一关系、同一思维对象三个方面的“三同一”的思维过程。如: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是群众,所以我是真正的英雄。这里的两个“群众”所表达的概念并非同一,前者是指集体,后者指“群众”中的一员。该推理违反了同一律。
2.矛盾律
“矛盾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针对同一个对象,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同时都是真的,必有一假。如果违反这一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一个对象既肯定又否定,就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如:价值连城的无价之宝。
3.排中律
“排中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同时是假的,必有一真。它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两个矛盾的思想同时予以否定,而必须承认其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简言之,就是要保持思维的明确性,避免“两不可”。
常見的推理形式
1.三段论
三段论指一个一般性的原则(大前提),一个附属于前面大前提的特殊化陈述(小前提),以及由此引申出的特殊化陈述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结论。如:只有年满18岁才有选举权,他有选举权,所以他已经年满18岁了。
2.二难推理
二难推理,即在前提中提出两种可能,然后由这两种可能引申出两种结论,对方无论选择其中的哪一种结论,都会陷入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境地。
推理往往要借助复句的语言形式来体现:
(1)条件关系,包括充分条件关系(只要A,就B——有A就有B,有B则不一定有A)、必要条件关系(只有A,才能B——有A未必有B,有B一定有A)、无条件关系(除非A,才B;无论A,都B)。
(2)假设关系:偏句提出一种假设,正句说出结论。有两种情况:①偏句假设条件实现,结果就能成立,(如果A,就B);②偏句与正句语意相悖,假设与结果不一致,即偏句先退一步说,把假设当作已经实现而改变结论,这种句子更强调正句(即使A,也B)。
(3)选择关系:①或此或彼:与其A,不如B;或者A,或者B;②非此即彼:不是A,就是B;③取此舍彼:宁可A,也不B。
用复句表达时,不要用虚假的前提进行推理,也不能滥用关联词,强加因果,更不能把各种逻辑关系搞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