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科技自主创新的经验教训
2019-01-03联办财经研究院课题组
联办财经研究院课题组
建国以来,我国科技发展处在特殊的国际环境中。发达国家对我国实施的科技封锁以及跨国资本利用国际产业链分工对财富分配的控制权,使我国长期处于美国主导的国际科技创新分工主链条之外。基于这种特殊形势,当时我国的科技创新不得不表现为“大而全”的结构布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科技赶超国家,在某些科技领域,我国逐步具备了一定的高端技术研发能力;在少数领域,甚至已经突破了美国主导的国际科技创新分工体系下对于我国的科技分工定位,触动了美国主导的科技分工利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所面临的国际上的科技封锁和控制更加严厉。因此,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一直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科技创新的路径上需要处理的重大关系。
一、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科技自主创新的实践
1. 被动自主创新与主动自主创新
由于技术起点低,又要面对技术封锁、跨国公司垄断等国际环境,我国的科技创新内在缺少基础,外在缺少共享,因此要實现国家的科技现代化和经济安全,只能走自主创新为主的道路。
我国科技创新所面临的大背景,决定了我国自主创新表现为被动自主创新和主动自主创新两种形式:
被动型的自主创新:即在难以获得国际创新资源条件下的自主创新,是为应对国际政治经济背景下技术封锁进行的自主创新。在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战略性关键领域,发达国家和跨国企业集团对我国实施了科技封锁。为打破这种封锁,我国只能走自主创新的道路。被动型的自主创新由政府主导投入并决策发展,这是解放以来我国在一些重要领域为打破科技封锁,解决我国战略性科技需求的唯一路径。
主动型的自主创新:即在效率、效益比较有利的条件下我国企业自愿选择的自主创新,是面向市场进行的自主创新,是不依赖购买技术成果,也不依赖用市场交换技术产品,在充分利用市场资源的条件下,进行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研发活动。政府鼓励此类主动型的自主创新,但是否开展此类创新,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决策。
2. 我国被动自主创新与主动自主创新的基本特征
被动型自主创新是基于应对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被封锁”和“被控制”的两种困境的被迫选择。
被封锁:集中表现在“巴统”、《瓦森纳协定》等作用下,对中国禁运的军民两用商品、技术、军品,涵盖了先进材料、电子器件、计算机、电信与信息安全、传感与激光、导航与航空电子仪器、船舶与海事设备、推进系统等大类。舰艇用燃气轮机、高端芯片、高端光刻机属此列。这种封锁还包括将我国排斥在外的前沿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例如国际空间站的联合开发、欧洲伽利略卫星系统等。
被控制:除被封锁外,跨国资本还在其对财富分配拥有垄断权的势力范围内,对可市场化的技术施行垄断和控制。被控制表现为静态控制和动态控制两种形式。
静态控制——始终控制可以市场化的高端技术和核心技术、核心环节(这部分有的时候与封锁是有交叉的),这种控制是始终如一的,不随时间进展、技术更新而有所变化。如, GE、西门子、三菱等跨国公司将工业重型燃气轮机高级产品技术对我国实行封锁和/或控制。
动态控制——随着技术升级、更新换代,向我们转移升级前的、低端的、落后的、拟淘汰的技术,控制高端的、先进的、前沿的技术。即随着技术发展、技术更新,高端技术不断被更高端的技术代替而不断调整实施的控制。如, GE、西门子、三菱等跨国公司将工业重型燃气轮机中低端产品核心技术、热端部件与维修技术对我国实行动态控制。再如国外燃油汽车进入中国初期多是中、低端的或者拟将淘汰的技术;随着跨国公司技术的不断升级,再将新的中、低端技术转让给中国企业,这是一种动态控制的过程。这种做法,始终将中国企业的技术能力控制在中、低端的水平。
被动型的自主创新是中国企业在被封锁和被控制领域所进行的科技创新,是迫不得已和无条件的,通常布局在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战略性关键领域,是无法通过国际技术转移或合作获得的。被动型的自主创新是没有选择、必须开展的创新,需要举全国之力开展。例如:大飞机、舰艇用燃气轮机、高端芯片等。
主动型的自主创新是有条件的,一般是在经济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具备一定承接能力(资金、人才、技术、配套、承接能力等)时才能有效开展的,是市场化的技术创新。实践表明,不具备能力条件难以实现完全自主创新。但是,如果具备能力而不主动开展自主创新,仅仅依托引进技术来实现既得经济效益,则会被跨国公司永远控制在“微笑曲线”低端;或者虽然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跨国公司也可以给我们稍高一级水平的技术,如果我们不主动消化吸收技术,而是亦步亦趋,则只能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望尘莫及。例如:工业重型燃气轮机可市场化部分的低级别产品的技术获得,就属于这种情况。这些作为垄断技术不断升级换代的领域,正是我们可以开展引进消化吸收、主动再创新的可行领域。
二、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开展科技自主创新的经验教训
实践证明,旨在打破封锁的被动型的自主创新和面向市场的主动型的自主创新,需要遵循不同的实践机制。打破封锁的被动型的自主创新需要举国之力、政府决策,企业实施。面向市场的主动型的自主创新则是以市场为导向、市场主体为核心来决策的自由创新。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
1. 要自主创新但并不是封闭创新,封闭式的自主创新成本高、技术探索难度大、周期长,难以有效赶超。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积极开展开放式的自主创新。被动型的自主创新也尽量通过可行环节的开放创新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走开放式的自主创新之路,提高自主创新的技术起点、缩短自主创新周期、降低自主创新成本。但是开放式的自主创新一定不是对引进技术的完全依赖,否则就会被控制。
2. 自主创新的成功,不仅是品牌的拥有,更主要的是要注重把握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只有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资金、人才、技术、配套、承接能力等)开展自主创新,才能够真正实现完全的自主创新。如果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去开展自主创新,即使是购买、请外援、授权经营,也难以实现通过消化吸收来掌握核心技术并培育出对核心技术的再创新能力。若干实践实例反映出:在条件不完全具备时通过购买拥有知识产权获得某种技术,即使有自主品牌,但是由于条件限制,如果没有培育出自主创新能力,也难以实现长远发展。
例如,华晨汽车在创建“中华”自主品牌的过程中,先期通过委托设计、全球采购的开放式创新拥有了一个高起点。但是,后期因开展自主创新的条件不充分、管理问题等原因,没有强化消化吸收环节,没有培育出对引进技术的再创新能力,导致“中华”品牌的后续发展失去了重要支撑。可见,绝不是拥有了品牌和知识产权就拥有了自主创新能力,条件(资金、人才、技术、配套、承接能力等)充分具备才是实现消化吸收并培育自主研發能力的基础,是实现更新换代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广汽集团的自主创新在时机选择上,对条件的具备性考虑得比较充分,因此后期对核心技术的掌握和再创新方面就更主动。
3. 国际科技创新环境的复杂性超乎想象。我国在大飞机领域的运十搁浅、与麦道合作方案失败等事实提醒了我们,关键技术、核心技术买不来、换不来,想开展自主创新也是荆棘万重。即使在自主创新已经成功了的领域,成果和产品在国际贸易中也会被设置重重壁垒,使之难以通过实现市场最大化的方式来获得收益,从而难以提高研发投入继续发展。而我国商用大飞机的成功研制和试飞等实践充分说明,在我国,政府主导、举国之力是能够突破封锁办成大事的;我们的市场承接能力也将会让我们的企业能够有研发投入的来源,这正是我国被动型的自主创新、自力更生能够取得成功的主要经验。
4. 开展主动型的自主创新,应通过效率、效益比较原则选择开放的内容和/或领域。开展开放创新应以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为目的,实际工作中要协调好开放创新和自主创新的关系,协同而不是依赖,依赖就相当于选择了被控制,我国半导体芯片行业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已深刻反映出这种情况。
三、科技自主创新的利弊分析
1. 自主创新存在短期利益难以保障的问题,要承担长期不成功的风险,甚至是巨大的失败风险。
2. 被动型的自主创新关系国家安全,是为保障国家安全服务的,是关系到长远发展实力的要素,需要政府决策,集举国之力,长期投入资源。只有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两弹一星就是实例。即使在有些领域能够暂时依靠外援缓解紧急的需要,也不应放弃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否则将失去主动权。坚持,就是主动。
3. 被动型的自主创新并不是完全封闭的创新。只要有条件就应尽最大可能吸收开放创新的资源,为自主创新提供更有利的条件,培育能力,改善低效率,削弱长周期等高风险。
4. 主动型的自主创新,是国家掌握财富分配主动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之一。随着全球化经济发展,知识产权所体现的市场价值越来越大,通过知识产权所获得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没有知识产权虽然可以创造巨额财富,但是只能分配到少量的财富。主动型自主创新是在国际知识产权领域占有一定份额的重要手段。在这个意义上,主动型的自主创新已经成为国家争取市场化财富分配主动权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