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家聂荣臻
2019-01-03金立昕
金立昕
聂荣臻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革命战争年代,他身经百战,大智大勇,缜思断行,擘画军事,具有非凡的革命胆略和军事才能,为夺取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领导国防科学技术事业,为发展我国尖端武器和航天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工作能力极好”的党内军事人才
聂荣臻,1899年12月29日生于四川江津(今重庆江津)。1919年起先后赴法国、比利时勤工俭学。在欧洲留学期间,素抱“实业救国”理想的聂荣臻,逐渐接受了马克思、列宁的理论学说,1922年8月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1923年春转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奉命到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
聂荣臻的军事生涯是从苏联开始的。1925年2月,他被调到苏联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军事。当时,这个班秘密设在莫斯科郊外,教员都是苏军高级干部。聂荣臻担任中国班党支部书记,和同班的叶挺、熊雄等二三十人一起,在这里接受了五个月的严格军事训练。学员着红军服装,野营、演习、住帐篷,夜间站岗放哨。这段军训生活时间虽然不長,但为聂荣臻日后的戎马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年9月,聂荣臻回国,到黄埔军校任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他遵照周恩来的指示,全身心地投入黄埔军校的工作。他负责安排政治教育,自己编教材,亲自讲授社会发展史、帝国主义论等课程。10月24日,聂荣臻在军校刊物《黄埔潮》第5期上发表题为《军队中政治工作的意义》的署名文章。文章广征博引,联系中外几种不同性质军队的历史和现实,详尽地论述了只有懂得为劳动者利益而战的军队,才能够战胜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反革命军队的道理。他特别指出:
现在国民政府之下各军队已先后设立政治部了,我们更希望所有的政治部不是为撑门面的,是要真正成为军队中思想上的指导机关、教育机关,使革命军人都能了解我们的责任是为中华民族解放而斗争,为世界被压迫的民族解放而斗争,目的也即是为我们自己求解放而斗争。
这篇文章,反映了青年聂荣臻对革命军队政治工作的理性思索和深刻认识。60多年后,该文成为《聂荣臻军事文选》的开卷之作。
聂荣臻(前排右三)与黄埔军校政治部工作人员合影
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发生后,聂荣臻同周恩来等主张针对蒋介石的阴谋进行反击。他是较早认识到党必须直接掌握武装的共产党人之一。7月,聂荣臻任中共广东区委军委特派员,参加北伐战争,北伐军攻占武昌后任中共湖北省委军委书记。在此期间,他频繁来往于汇集于武汉三镇的北伐军各军之间,传达中央指示,了解情况,向各军派遣中共党员干部。黄埔四期毕业的林彪,即是此时经聂荣臻分配到第四军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三团任见习排长的。1927年5月,中共湖北省委军委并入中共中央军事部后,聂荣臻作为周恩来的主要助手,参与军事部的领导工作,开始从事我党直接领导和掌握的武装斗争活动。1927年7月中旬,汪精卫叛变革命,中共中央决定发动武装起义。聂荣臻被周恩来指定为中共前敌军委书记,紧急赴九江准备组织武装起义。8月1日南昌起义的枪声打响后,聂荣臻在马回岭地区成功组织张发奎部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三团、第七十五团等参加起义。起义成功后,任起义军第十一军党代表,与军长叶挺率部南征,先后指挥进行了壬田、会昌等战斗,歼灭和击溃了大量敌人。10月,起义军在广东潮(安)汕(头)地区失败后,聂荣臻转赴香港,随即被分配到广东省委军委,参加广州起义筹备等工作。
12月11日,聂荣臻参与领导广州起义。在起义军受挫的紧急关头,他与总指挥叶挺果断决定撤退,保存了部分革命武装力量。经历了南昌起义、广州起义两次武装暴动血与火的洗礼,聂荣臻更加成熟,成为党内优秀的军事人才。1928年12月,中共广东省委在一份“干部分子调查表”中,对他作出这样的评价:“1925年由俄国返,到现在都是任军事工作,粤、湘、鄂军委工作……工作能力极好,可做党及军事工作,特别是军事工作。”
1928年后,聂荣臻先后担任中共广东省委军委书记、中共顺直省委组织部部长。1930年5月到上海,在中共中央特科和中央军委工作。1931年1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参谋长,在周恩来领导下,从事极其艰险而又复杂的白区地下工作。在此期间,他经历了顾顺章叛变等重大突发事件,协助周恩来紧急处置险情,保卫了中央机关的安全。与此同时,他积极向各路红军和各根据地提供军事情报、输送干部、提供各种物资,并指导各地兵运工作,有力地支持和配合了各路红军和各根据地的斗争。这个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的三大主力——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均已初具雏形。这些是同周恩来主持下的中共中央军委指导和支持分不开的,其中也凝聚了聂荣臻为之倾注的大量心血和智慧。
杰出的红军军事指挥员和政治工作领导人
1931年底,聂荣臻奉命进入中央苏区。1932年1月,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3月12日,中革军委重编红一军团,任命林彪为军团总指挥,聂荣臻为政治委员。从此,他与林彪一起领导这支英雄部队,南征北战长达四年半之久,使红一军团成为中国工农红军战功赫赫、威震敌胆的主力军团之一。
聂荣臻到任之际,正逢中共临时中央坚持“一省数省首先胜利”的方针,决定中央红军主力分为中路军和西路军,分别夺取赣江两岸主要城市。在这个问题上,林彪、聂荣臻支持毛泽东关于红军主力向国民党统治薄弱地区发展的正确意见,遂向中革军委提出建议,获得批准。中路军改为东路军,向闽南发展。4月,在毛泽东指挥下,林彪、聂荣臻率红一军团和红五军团一部发起漳州战役,取得重大胜利。漳州是个较富裕的大城市,又是著名侨乡,在政策纪律方面对红军是个考验。部队驻漳期间,作为军团政治委员的聂荣臻坚决执行毛泽东亲自制定的城市政策和纪律,扩大了红军的政治影响,也使部队在政治建军上提高了一步。8月,聂荣臻与林彪率部参加乐安、宜黄战役,两仗皆胜,连克三城,南昌、抚州之敌大震。10月,为执行建(宁)黎(川)泰(宁)战役,红一军团奉命向建宁开进。11月,又奉命北向资溪、金溪,苏区地域扩大数百里,并使闽北和闽西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为尔后的反“围剿”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1933年1月,红一军团受命进击浒湾出犯之敌。在战斗关键时刻,聂荣臻身先士卒,亲临第一线指挥,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此战共歼敌2000多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受到苏区中央局通令嘉奖。2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开始,在周恩来、朱德统一指挥下,聂荣臻与军团长林彪指挥红一、红三军团和红二十一军为左翼队,与右翼队红五军团和红二十二军配合,参加黄陂战役。战前,聂荣臻组织军团全体政工人员进行战地动员,号召全体指战员以最大的决心与勇气打好这一仗。战斗进行到高潮时,他按捺不住要与敌人厮杀的激情,不顾军团参谋长徐彦刚的劝阻,亲率身边的一个特务连,径直冲进敌群。经过两天激战,红军歼敌两个师,俘第五十二师师长李明、第五十九师师长陈时骥以下万余人。这次战役,是中央革命根据地反“围剿”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大兵团伏击歼灭战,堪称红军战史上的战例典范。1952年,时任代理总参谋长的聂荣臻亲自主持,重新整理了一份《第四次反“围剿”中黄陂、大龙坪附近战斗详报》,详细记录了这次战役的战前形势、群众和地形条件、气候天象、敌我兵力、攻击部署、战斗经过、战斗成绩及经验教训,为后人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战史资料。
黄陂战后第21天,林彪、聂荣臻又率部参加了著名的草台岗战斗。鏖战之际,敌机投下的一颗炸弹落在军团首长指挥位置附近,把正在写作战命令的林彪抛到山坡下,聂荣臻也被掀倒在地。但他们临危不乱,拍掉尘土继续指挥战斗。此战,基本歼灭了蒋介石嫡系、陈诚赖以起家的、素称没有打过败仗的国民党军第十一师,重创两个师,俘敌近1700人。经过黄陂、草台岗战斗,中央革命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胜利结束。蒋介石给陈诚的手谕中称:“此乃本年来未有之惨事。”聂荣臻后来总结说:这次反“围剿”所以取得如此大的胜利,主要原因是红军仍然采用了毛泽东一贯的作战指导方针,红军敢于诱敌深入,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利用有利地形,在运动中各个歼灭敌人。这一战法确实是屡试不爽的。
1933年9月,蒋介石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共临时中央采取了先是冒险进攻后是消极防御的错误战略方针,红军反“围剿”作战越来越陷于被动。红一军团进行的一系列战斗,除几个小规模胜仗外,多数打成了顶牛或被迫中途撤退。1934年2月,聂荣臻与林彪联名致电中革军委,提出“用运动战消灭敌人”的建議,但未被接受。4月中旬,红一、红三、红九军团奉命参加广昌保卫战,前后打了18天阵地战、消耗战,付出巨大牺牲,广昌最终失守。9月,林彪、聂荣臻指挥红一、红九军团等部,在福建长汀附近的温坊地区,抛弃“短促突击”的原则,采用运动战战术,歼灭国民党军李延年部4000多人,取得了第五次反“围剿”中唯一的一次重大胜利。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聂荣臻与林彪率红一军团担负掩护中央纵队、军委纵队的左路前卫任务,先后突破国民党军的第一、二、三道封锁线。在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时,他与林彪指挥红一、红二师在脚山铺顽强抗击优势敌人的轮番进攻,保住了右翼渡河点,从而和红三军团一起,掩护中央纵队、军委纵队和部分部队渡过湘江。湘江之战,是红军长征中打得最激烈损失最惨重的一仗,也是红一军团从未经历过的严峻考验。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聂荣臻组织政工人员全部下到连队,进行战场鼓动,提出明确的战斗口号:生死存亡在此一战!对鼓舞指战员们的勇气,保证战斗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
1935年1月,聂荣臻出席遵义会议。在会上,他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并与刘伯承一起建议红军北渡长江向四川发展,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中央采纳了这个意见。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等指挥下,聂荣臻与林彪率部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摆脱了敌重兵的围追堵截。5月,聂荣臻任中央红军先遣队政治委员,与司令员刘伯承一起,率部通过大凉山彝族聚居区,抢占安顺场,强渡大渡河,策应西岸红军飞夺泸定桥。随后,他与林彪率红一军团翻雪山、过草地,攻占腊子口,为主力红军打开前进通道。其间,他在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合后,拥护中央关于北上建立川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方针,坚决反对和抵制张国焘的分裂活动。红军到陕北后,他率部参加直罗镇战役和东征、西征。1936年11月,聂荣臻参与指挥山城堡战役。此役是结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最后一仗,也是红军时期聂荣臻参与指挥的最后一仗。
聂荣臻初到中央革命根据地时,正是中共临时中央全面贯彻其“左”倾教条主义方针的时期,毛泽东已被解除党和红军中的领导职务,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实际上处在被排挤的地位。但聂荣臻在实践中亲眼看到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是如何制胜的,也看到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的军事指导是如何失败的。晚年,他曾回忆起自己刚到苏区时参加的两仗,第一仗是打赣州,第二仗是打漳州,前者失利,后者胜利。原因何在?他说:
红军时期的聂荣臻
两相比较,究其原因,赣州,是敌人的强点,又有国民党大部队增援,再加上我们侦察警戒疏忽,所以吃了亏。毛泽东同志一开始就不主张打。漳州,是敌人的薄弱点,毛泽东就赞成我们打,并且亲自指挥我们打,取得了胜利。所以,选择敌人的弱点打,应该是我们处于劣势的部队绝对要遵守的一个军事原则。
此外,他还对毛泽东在此前后表现出的注意战前调查研究、“示形”以调动敌人、注意集中兵力、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发扬军事民主等高超的指挥艺术,以及从实际出发开辟新区的方针策略,钦佩不已,注意学习,从中受益匪浅。这使他后来十分注重学习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思想,始终坚定不移地追随毛泽东。
聂荣臻担任红一军团政治委员期间,除参与军事指挥之外,主要是领导开展全军团的思想政治工作。他平时儒雅、稳重,爱兵如子,作战时深入火线,沉着无畏,深受军团全体官兵的爱戴与敬重。他认为,做好红军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使战士们“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斗争”,这样的“军队是不可战胜的”。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红军之所以能打胜仗,除了靠正确的、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避实就虚之外,主要是靠压倒敌人的士气。士气从哪里来?靠广大指战员的阶级觉悟,还要靠正确的政策和策略,这是直接关系红军生死存亡、士气兴衰的大事。军队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启发干部战士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这是人民军队战斗力的主要基础。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军队的基层政治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是依靠和发挥党支部的核心堡垒作用与党、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从政治上、生活上关心和团结广大指战员。要经常进行政治教育、文化教育,开展革命竞赛和文娱体育活动,以提高部队政治素质,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加强政治委员制度,选择和培养好各级政工干部,是保证政治思想工作质量的关键所在。这些见解和主张,反映了聂荣臻在担任红一军团政治委员期间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建树,是他对我军政治工作作出的卓越贡献。
创建晋察冀模范抗日根据地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聂荣臻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副师长。八路军恢复政治委员制度后,他被任命为师政治委员。9月25日,他与师长林彪指挥平型关战斗,歼灭日军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一部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缴获一批辎重和武器。平型关战斗,是华北战场上中国军队主动寻歼敌人的第一个大胜仗,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防御作战。它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人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战后,林彪、聂荣臻致电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总结平型关战斗获胜的主要原因是:集中使用兵力和采取了突然袭击的作战方式。平型关大捷,令聂荣臻终生难忘。1987年,88岁的聂荣臻欣然赋诗,忆旧抒怀:
集师上寨运良筹,敢举烽烟解国忧。
潇潇夜雨洗兵马,殷殷热血固金瓯。
东渡黄河第一战,威扫敌倭青史流。
常抚皓首忆旧事,夜眺燕北几春秋!
1937年10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由五台山南下,聂荣臻率领一部分部队和军政干部共约3000人,留驻五台山区。他坚决贯彻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战略部署,组织工作团分赴晋东北、察南、冀西各地,建立战地动员委员会、抗日救国会等半政权性质的组织,放手发动群众,扩大人民武装,开展游击战争,收复了多座县城。人民群众踊跃参战,部队迅速扩大。11月7日,以阜平、五台为中心的晋察冀军区成立,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1月下旬起,日军调集两万余人向晋察冀边区发动八路围攻,企图将它扼杀在摇篮里。聂荣臻指挥部队采取广泛的游击战和集中主力歼敌一部的作战方针,消耗、疲惫、打击敌人,在友邻部队积极配合下挫败了日军的围攻,部队发展到两万余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发展到30
余县。
1938年1月,在聂荣臻的争取和推动下,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成立。这是敌后由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政权。2月至7月,为配合正面战场作战,聂荣臻指挥部队对平汉、平绥、正太铁路进行了三次破袭战,沉重打击了日伪军,连获八路军总部和毛泽东的通电嘉勉。这一时期,聂荣臻还派出部队,相继开辟了冀中、冀东、平西、平北等抗日根据地。这些根据地的建成,使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不但在敌后站稳了脚跟,而且在强敌围攻中不断发展壮大,受到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的充分肯定。1938年10月5日,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主席团在致聂荣臻等人的慰问电中高度称赞:你们“已经创造晋察冀边区成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这些都在华北抗战中已经和将要尽其极重大的战略作用,而且你们的经验将成为全党全国在抗战中最有价值的指南”。
1938年1月和7月,美國情报军官、海军陆战队上尉埃文斯·卡尔逊曾两度到访晋察冀。在那里,他了解到日军烧杀淫掠、无恶不作的种种罪行,还看到了自卫队员积极主动地配合八路军作战,儿童团员查路条,农民冒着生命危险送鸡毛信、通报敌情等等许多中国人民英勇抗日的故事。他在与聂荣臻谈话后写道:“在建立社会的、经济的和政治的秩序以增进人民的福利,增强他们抵御侵略的力量方面的发展是很杰出的。这个被隔离的区域已经成为新中国的试管……虽然聂不认为是他的功绩,但他的思想、精神和动力是这个政策的核心。”
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关于“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弃在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方针,从1938年底起,聂荣臻抓紧时机整训了一批团一级的作战部队。1939年4月起,聂荣臻指挥主力部队,在八路军第一二○师积极配合下,接连取得大龙华、雁宿崖、黄土岭以及晋察冀边区冬季反“扫荡”作战的胜利。其中雁宿崖、黄土岭战斗,歼日军1500余人,击毙日军独立混成第二旅团旅团长阿部规秀中将,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击毙日军高级将领的首例。1939年,晋察冀边区已经发展到72个县,1200万人,武装部队有31个主力团近10万人,另有民兵等地方武装10多万人。整个边区社会秩序井然,军民关系融洽,各项建设渐次开展,人民抗战情绪高涨。同年5月,聂荣臻撰写的《抗日模范根据地晋察冀边区》一书,由毛泽东亲自题写书名,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分别作序,在延安、重庆两地公开发行。这是第一本系统介绍八路军坚持敌后抗战业绩的专著,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1940年8月起,聂荣臻奉八路军总部命令率部参加百团大战。他先后组织指挥39个团和大批地方武装对正太、津浦、平汉、北宁、沧石、沧保等铁路、公路进行破击战,破坏了日军占据的华北重要燃料基地井陉煤矿,有力地打击了日军推行的“囚笼政策”。1941年秋,在七万余日军对北岳、平西根据地大举“扫荡”时,聂荣臻部署主力相继转至外线,同时率领党政军机关近万人,在只有一个团的兵力掩护下,巧妙跳出合围圈,粉碎了日军围歼晋察冀边区领导机关及主力部队的企图。这次艰苦卓绝的反“扫荡”,使晋察冀军民经受了一次严酷的考验,著名的“狼牙山五壮士”即出于这次反“扫荡”作战。战后,聂荣臻发布训令,号召全区军民学习五壮士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后来,他还亲自为“狼牙山五壮士纪念碑”题词:
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
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
黄土岭战斗胜利后,聂荣臻来到第一军分区,在司令员杨成武的陪同下,检阅和慰问参战部队
1942年,晋察冀边区进入极端艰难困苦的时期。在斗争极其残酷、根据地日益缩小的情况下,聂荣臻及时提出“向敌后之敌后挺进”的斗争方针,组建多支武装工作队,深入敌占区,以打击和瓦解伪军、伪政权为主,相机袭击和夺取日伪军力量薄弱的据点,扩大游击区。至1943年,晋察冀军民共挫败了敌人一万兵力以上的十次“围攻”和“扫荡”,以及五次“治安强化运动”,从而扭转了晋察冀边区的困难局面。1943年1月,聂荣臻为晋察冀边区参议会题写对联:
我们屹立在五台山、太行山、恒山、燕山,旌旗指向长白山
我们驰骋在滹沱河、永定河、潮河、滦河,凯歌高奏鸭绿江
这副气壮山河的对联,不仅是聂荣臻发自内心的抗日誓言,更是晋察冀军民浴血奋战的精神写照。
在敌后六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聂荣臻先后撰写了《抗日模范根据地晋察冀边区》《粉碎日军秋季“扫荡”的经过及基本经验教训》《武装斗争中的军事建设问题》等许多重要军事著作,深刻地总结了晋察冀边区建立和巩固根据地的基本经验,系统地论述了反对日军围攻、开展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
问题。
他指出,要广泛开展和长期坚持敌后游击战争,必须建立巩固的農村根据地。建立巩固的根据地的关键在于发动和组织群众。地形与群众相比,后者是更为重要的条件。有了群众的支持,就能建立巩固的根据地,不仅山地,平原也可以开展游击战争。否则,徒有良好的地形也不能生存。只有实行正确的政策才能发动群众,要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减租减息、合理负担等政策,保证改善广大农民的生活条件与民主权利,兼顾各阶级的利益,以利于共同抗日。他特别强调,经济政策和锄奸政策是两个极为重要的问题,足以影响根据地的成败,万万不可发生偏差。巩固和扩大根据地的中心问题是壮大革命武装。八路军是晋察冀边区根据地的创造者,没有八路军就没有边区根据地。必须不断壮大与巩固以主力部队、地方游击队、群众武装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以造成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必须建立各级抗日民主政权,作为动员和组织各阶层群众共同抗日的坚强杠杆。充分发扬人民民主,是巩固和加强根据地政权建设的最有效措施。根据地要在发展中求巩固,在巩固中求发展。巩固与发展农村根据地,应当是“波浪式”的发展。山区根据地和平原根据地要互相支持,要以山区为依托,以平原为粮仓。他反复指出,根据地的对敌斗争,是以军事斗争为中心的全面斗争。因此,根据地的建设也必须包括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避免单纯军事观点,才能挫败日军的“总力战”。必须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与根据地人民群众保持紧密联系,使各级党组织成为领导根据地斗争的坚强核心。关于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聂荣臻指出,要正确处理“点、线、面”的辩证关系,着重控制“面”。针对日军占地广而兵力不足,只能采取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战略状况,应着重组织小分队、游击队、武工队等深入敌占区,不断袭扰敌人,把敌人从占领的“面”压回据点去。同时,在敌人占领的“面”之中,要千方百计发动和依靠群众,在敌占区建立小块的游击根据地,尽量造成敌我犬牙交错的态势,缩小敌人对“面”的占领。一有机会,根据地军民就要用各种方式开展交通破袭战,切断敌人的“线”,孤立敌人的“点”,迫使日军只能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里被动挣扎。他认为,对付日军的围攻和“扫荡”,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对策。对孤军深入根据地之敌,应集中主力,在地方武装和民兵的配合下,利用有利地形,以运动战(主要是伏击战)坚决歼灭之,以迫使日军不敢以一个大队以下的兵力深入根据地“扫荡”。对分路进行“围攻”“扫荡”之敌,如其兵力不是很大,一般可先用小部队、游击队和民兵不断地予以袭扰,并以适当兵力打击其运输供应线,主力则隐蔽集结于机动位置,选择有利时机,集中兵力歼其一股或一部。如敌兵力很大,则应采取“走就是防御”的方针,除以少数兵力在内线与其周旋外,主力要适当分散,并适时转至外线,在外线寻机打击日军后方交通线和运输补给部队;而当“扫荡”之日军合击扑空、疲惫不堪、被迫回撤时,则应适时集中主力,抓住其一路歼灭之。对于留在根据地腹地筑点据守之敌,要不断进行袭扰,切断其补给线,使其陷入困境,被迫撤走。针对日军的“囚笼政策”,聂荣臻提出,要采取“向敌后之敌后挺进”的方针。一面组织部队和民兵沿封锁沟正面,以广泛的游击战阻止和破坏日军挖沟建点,展开激烈的争夺战;一面以1/3或1/2的正规军,以连、营为单位,分散到各县去活动,到敌后之敌后去活动,组织大批武装工作队深入敌占区,把武装斗争和非武装斗争密切结合起来,开展军事、政治攻势,打击、瓦解日伪军和伪政权,以逐步变被动为主动,恢复并发展根据地。聂荣臻的上述理论观点,充分显示了他缜思断行、擘画军事的思维特征和卓越才能,在晋察冀军民长期斗争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3年秋,聂荣臻到延安参加整风运动。1945年8月11日起,根据中共中央实行全面反攻的指示,部署晋察冀军区部队对日反攻作战,解放了察哈尔(今分属河北和内蒙古)、热河省(今分属辽宁、河北和内蒙古)全部,河北省大部,山西、绥远(今属内蒙古)、辽宁省部分地区。
1948年10月,聂荣臻(中)、薄一波(右)、滕代远(左)合影
组织指挥华北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聂荣臻继续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晋察冀中央局书记。此时的晋察冀,是连接陕甘宁、晋绥、晋冀鲁豫与东北地区的战略枢纽,是避免解放区战场被国民党军东西、南北分割的重要战场之一。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一系列指示精神,聂荣臻一方面陆续抽调大批晋察冀的部队和干部进军东北,参加创建东北根据地的斗争;一方面集中整编部队,编组野战军。1945年10月至1946年9月,指挥所部与晋绥军区部队配合,先后进行了绥远战役、晋北战役和大同、集宁战役。
1947年4月,聂荣臻指挥发起正太战役。经一个月作战,歼国民党军3.5万余人,解放正太路沿线七座县城及井陉、阳泉等重要矿区,孤立了国民党军战略要点石家庄,使晋察冀与晋冀鲁豫解放区连成一片,对扭转华北战局起了重要作用。为此,毛泽东致电称誉此次作战是“先打弱的,后打强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各打各的)政策,亦即完全主动的作战政策”。6月,聂荣臻又指挥晋察冀野战军先后进行了青(县)沧(县)战役、保(定)北战役,歼敌2.1万人,拖住了平津之敌使其无法出关,有力地支援了东北民主联军实施的东北1947年夏季攻势。
同年10月,聂荣臻遵照中共中央军委关于主动作战、力争在运动中歼敌的指示,乘华北国民党军兵力空虚之机,令晋察冀野战军再次向保北地区发动攻势,以一部围攻徐水,主力集结于徐水东北,准备歼灭来援之敌。经十天作战,晋察冀野战军在清风店地区全歼由石家庄来援的国民党军第三军1.7万余人,开创了晋察冀歼灭战的新纪录,对扭转华北战局起了关键性作用,并有力地配合了东北民主联军的秋季攻势。
清风店战役后,聂荣臻又组织所部乘胜发起石家庄战役。他要求全军按照朱德总司令“勇敢加技术”指示精神打攻坚战。战役于11月6日发起,至12日攻克石家庄,全歼守敌2.4万余人。此役告捷,使晋察冀、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并开创人民解放军攻克坚固设防重镇的范例,为尔后进行城市攻坚作战提供了宝贵经验。
1948年5月,聂荣臻任华北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华北局第三书记。同年3月至9月,他先后组织进行了察南、绥东、热西、冀东、保北、绥远等战役,共歼敌5.6万余人,有力地配合了东北人民解放军的作战。平津战役发起后,1949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决定,聂荣臻与林彪、罗荣桓组成平津前线总前委,统一指挥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进行平津战役,取得了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人,基本上解放华北的重大胜利。在此期间,聂荣臻还参与领导了同傅作义的和平谈判,推动了北平的和平解放。2月,聂荣臻兼任平津卫戍司令,9月任北平市市长兼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领导整顿平津地区的社会秩序、华北地区的剿匪作战和国民党军起义部队的改编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聂荣臻的军事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所撰《在中共晋察冀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等著作,集中论述了运动战、攻坚战等问题。他认为,战略防御阶段,应注重保存有生力量,不计一城一地的得失,以取得战争主动权。要贯彻“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先打弱的,后打强的”原则,坚持完全自主的运动战,不受制于敌。要大踏步进退,力求以运动战歼敌。军事上就是要“动”,用“动”造成变化,再从变化中找机会消灭敌人。对分散守备之敌,如能以突然动作迅速奏效,则应同时攻取数点,以求迅速扩张战果,使敌人猝不及防。这对战役发展更为有利。要善于掌握时机,适时地把运动战和阵地战结合起来,夺取敌人坚固设防的大城市。对敌坚固设防的城市,在四周都是解放区的条件下,只要在实力上和士气上看打下的可能性很大,就应定下攻坚决心。在战法上,可采取围点打援和全力攻坚的办法。如果不打,就会失去战机。他还特别指出,在己方拥有绝对优势兵力,对敌完成四面包围使其进退失据的条件下,應实行军事打击与政治瓦解相结合的方针,力求和平解放敌占据的中心城市。1949年6月,聂荣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主持总参谋部的日常工作。1950年初,任代理总参谋长。在中央军委领导下,负责全军的作战和军事工作,主要是部署人民解放军继续解放西南地区和东南沿海岛屿,肃清国民党残余武装和土匪,参与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以及主持人民解放军大规模精简整编,参与组建各军种、兵种领导机构和军事院校,制定军事条令、条例等。
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奠基人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聂荣臻开始了为新中国科技事业特别是国防科技事业奠基的征程。
1955年7月,他被中共中央指定为领导原子能事业的三人小组成员。1956年4月,任国务院航空工业委员会主任。11月任国务院副总理,主管科学技术工作。1958年兼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1959年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主管尖端武器的研制工作。
在领导国防科学技术工作中,聂荣臻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为辅的方针,贯彻中共中央的知识分子政策,充分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1956年,他在参与领导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的同时,组织草拟了“关于十二年科学规划对国防需要的研究项目”的意见,明确了武器装备科学研究的奋斗目标。同期,积极组建机构,组织队伍,使国防科学研究力量迅速扩大。到1960年陆续建立了导弹、原子弹、飞机、舰船和军用电子设备等研究院,并相应建成了各种尖端和常规武器的试验基地,以及必要的科研服务机构。20世纪60年代初,在国内遇到严重困难,苏联撤走全部专家,停止一切技术援助的情况下,聂荣臻先后于1960年7月3日、1961年8月20日两次向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报告,力主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坚持科研攻关,继续研制导弹、原子弹。在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支持下,采取突出重点,任务排队,组织全国大协作,狠攻新型原材料、电子元器件、仪器仪表、精密机械、大型设备等技术难关,进一步调整知识分子政策等一系列措施,仅用五年时间,研制成功多种导弹和原子弹,不久又研制成功氢弹,并为远程火箭、人造地球卫星、核潜艇的研制成功奠定了基础。同时在研制常规武器装备和民用科研项目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聂荣臻自幼爱好科学,早年留学欧洲期间,打下过数理化基础,通晓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和科技知识。投身革命之后,他始终对现代科学技术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在领导国防科学技术工作的过程中,聂荣臻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对国防现代化与国防科技现代化的关系,以及国防科研、国防工业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
理论。
聂荣臻认为,中国是个大国,必须艰苦奋斗,不失时机地加强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建设。要减少兵员数目,省出钱来建设海军、空军和特种兵。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加强,要逐步掌握火箭、原子能、无线电电子等最新技术,用以制造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装备人民解放军。国防现代化的需要,必定会带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部门的发展,使国民经济中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国防新技术成果,又可用以提高民用新技术水平。两者能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制定国家长远科学规划时,必须制定相应的武器装备发展规划。既要有雄心壮志,迎头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又要立足国内现实条件,处理好需要与可能的关系。
聂荣臻元帅
聂荣臻指出,装备研制发展的基本目标,应是研制少量的导弹、核武器,建立必要的自卫手段,以打破帝国主义的核讹诈;同时使常规武器配套,不断加强陆海空三军的现代化装备。两者不可偏废。目标确定以后,首要的任務是组建机构和组织队伍。根据中国经济技术基础薄弱的特点,要先把各有关单位的科研力量组织起来,承担国防科研任务,再根据需要与可能,陆续组建若干武器装备的专业研究机构,相对集中各专业的研究力量,形成“拳头”。与此同时,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科研领导体制,实施统一领导,统筹协调,提高效率。还要及时建立各种武器试验基地,以及情报资料、计量、标准、仪器仪表、化学试剂等科研辅助机构,以确保武器装备的研制进程。在组织队伍方面,要充分发挥老年和中年科学家的作用,以老带新,同时要认真办好国防高等技术院校,培养人才,使国防科技队伍尽快扩大。培养出大量的又红又专的优秀科学技术干部,是中国发展国防工业和国防科学技术的一个根本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对科技人员要从各方面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政治上信任,生活上关心,工作上学以致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聂荣臻强调,必须贯彻以自力更生为主,利用国外已有的科学成果为辅的方针。科学技术上的自力更生,绝不是闭关自守。要千方百计把国外有用的成果拿过来,结合中国实际,在研究设计工作中加以应用,以避免对国外早已解决的问题进行不必要的从头研究,少走弯路。对引进的国外先进技术,务必加以消化,否则摆脱不了依赖局面。武器装备方面的关键课题,尤其是尖端技术,必须自力更生,才能突破。整套的先进技术或装备绝不能依赖引进。军工产品必须贯彻“质量第一”的方针,这是国防科研和国防工业能否过关的关键。狠抓工艺规程和文明生产,严格把好研究、设计、材料、工艺、试验、试制和组织生产等七道关口,确保产品质量。
在研制以导弹、核武器为代表的尖端武器问题上,聂荣臻指出,尖端武器技术上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精密程度要求高等特点。因此,要集中力量,缩短战线,任务排队,确保重点。科研与生产,以科研为主;尖端与常规,以尖端为主。尖端方面,先抓导弹,再抓核武器。导弹方面,以自行设计的中远程地对地导弹为主。在确保“两弹”及其配套设备的前提下,再按作战飞机、舰艇、陆军大型装备的顺序安排科研任务。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组织全国大协作,猛攻技术难关。把国防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工业部门、高等院校、地方科研机构,组成为科研攻关的五个“方面军”。从理论研究到工业基本技术,五个“方面军”都要大力协同。狠抓尖端的“开门七件事”,即新型材料、电子元件、仪器仪表、精密机械、特殊设备、测试技术、计量基准。这是尖端攻关取得成效的前提。
聂荣臻历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他特别强调,要努力做好科研服务工作。领导就是服务。为使科技人员集中精力做好研究工作,科研单位的各级领导、政治和行政干部,都要为科技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真正成为他们的“勤务员”。聂荣臻的这些理论观点,为我国科技事业和国防科技事业走上一条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进而取得一系列震惊世界的骄人成就,作出了重要贡献,时至今日,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重要现实意义。
1969年夏,受毛泽东、周恩来委托,在陈毅主持下,聂荣臻与叶剑英、徐向前等一起,全面深入地研究了国内国际形势,为打开对外工作的新局面提出了战略性的意见和建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聂荣臻重新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参与领导了人民解放军和国防事业的现代化建设。他在坚持人民战争的战略方针,自力更生实现武器装备现代化,精简和完善军队编制体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相继提出了一系列极其重要的意见,为开创国防和军队建设新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聂荣臻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92年5月14日在北京病逝。他是十大元帅中最后离世的一位。临终前,他郑重地留下遗言:“希望全军同志在中央军委的领导下,进一步巩固国防,保卫和平;我希望海峡两岸,尽快统一。我希望全国科技工作者牢记科技兴国的重任,努力攀登世界高科技的崇山峻岭,为国争光,为人类进步多作贡献!”(编辑 黄艳)
作者:军事科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