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地区拟建石化项目对项目区地下水的影响及安全措施
2019-01-03徐静
徐静
摘要:研究区地处陇东黄土高原中南部的董志塬,董志塬是我国最大的黄土塬,本项目位于黄土塬的中心部位,塬面比较平坦。区内地下水的分布、埋藏及含水层的富水性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的严格控制。本文就该项目对项目区地下水环境影响进行预测与评价,并提出地下水污染应急安全措施,对以后的工程设计与建设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为地下水污染应急提供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陇东地区;拟建石化项目:地下水;影响;安全措施
1.区域地质概况
拟建石化项目位于黄土塬的中心部位,地形北高南低,高差12m-30m,塬面比較平坦,坡度3°~5°,评价范围内出露的主要地层为下白垩系(K1)、新近系(N)和第四系(Q),本区地处鄂尔多斯地台西南缘,属陇东盆地的一部分。陇东盆地总体为一不对称向斜,也即“天环向斜”,南起宁夏天池,向北经环县洪德、合道川,于泾川县附近倾伏,轴向近于南北,但多有弯曲。向斜两翼很不对称,东翼宽缓厚度小,西翼陡窄厚度大,出露的地层也不对称,西翼岩层相对较新,有较多的罗汉洞组和泾川组分布,东翼则主要为环河、华池组组成,但两翼岩层产状均很平缓。显示了盆地的整体性构造特征及局部的构造形态。拟建区位于向斜的东翼,据已有资料和实地调查,区内未见到影响至黄土层的断层和褶曲等构造形迹。
2.水文地质条件
2.1包气带特征
拟建场地包气带主要由马兰黄土、离石黄土构成。马兰黄土(Q,):浅黄色,质地均一而疏松,其垂直节理发育,透水性好,厚lOm~15m。离石黄土(Q2):淡灰黄色(局部微红),以粘土为主,共分两层:上部厚度20m—25m,微致密,含古土壤,古土壤层成层性好,分布连续;下部呈浅红色,以粉质粘土为主,夹古土壤,较致密,成层性好,分布连续,厚约60m。
2.2地下水资源分布
依据地下水资源勘探资料分析结果表明,拟建区及周边城区地下水资源不足,除部分地域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大于需水量外,其余地域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均小于需水量,供水量不足。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年内降水集中在7、8、9三个月,约占年降水量的55%—60%左右,且常以大雨、暴雨的形式出现,年际变化大,造成降水利用率低,易成洪涝,而且不利于人渗,直接影响着地下水的资源量。
2.3地下潜水补给、径流、排泄
地下潜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农业灌溉和侧向径流补给。其中垂向补给受地表植被情况、地形坡度、包气带岩性等因素影响,与整个黄土塬相比并无特殊性。项目所在地位于董志镇西南1.5km处,其地下水潜水标高低于董志镇所在地,侧向上接受来自董志镇方向的补给。地下水流向西南方向径流,最终排泄于沟壑。区域地下水下游地区承压水存在着较完整的、隔水性能较好的午城黄土、泥岩隔水顶板。潜水与承压水之间隔水良好,彼此间的水力联系微弱。地表污染即使污染了潜水,进一步污染承压水的可能性较小。
2.4地下水近年动态特征
研究区潜水动态确定为:人渗一开采型动态类型。地下水动态受当地季节性开采的影响,近两年地下水水位呈缓慢下降趋势,年平均下降20cm—39cm。但300万吨现有厂区南侧约400m处18#监测孔近两年地下水水位变化平稳,预测其原因是厂区建成后,300万吨现有厂区周边居民搬迁后机井废弃,机井长期未开采形成。通过对动态监测点水质监测资料的统计,黄土潜水矿化度和总硬度年际间变化均不大,水质比较稳定。
3.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董志塬塬面上无地表水发育,作为含水层底板的午城黄土与三趾马红土层,由致密坚实的粘土与亚粘土构成,隔水性能良好。对于黄土潜水的形成来讲,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人渗补给,除人工开采外,潜水向沟谷径流,就近排泄于沟谷之中。根据区域特点,本次预测重点是地下潜水污染对下游村屯生活饮用水源井的影响。
3.1施工期预测分析
(1)施工营地生活污水
施工期间,人员比较集中,施工营地会产生较多的生活污水,该污水中主要污染物为:BOD5、COD、总悬浮固体(SS)和TOC,按《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96)一级标准进行评价,施工营地生活污水将超标。一旦随意排放,将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施工营地均为临时设施,并且分布范围集中,建议收集进行统一处理,同时施工营地应设防渗漏的旱厕,尽可能减少生活污水的排放量。
(2)施工中生产废水和油污染
工艺站场施工过程中各种施工机械设备洗涤用水和施工现场清洗、建材清洗等会产生废水。工艺站场施工过程中各种施工机械设备洗涤用水和施工现场清洗、建材清洗废水,含有一定量的油污和泥沙,虽然污水量较少,但直接排放会对当地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应建立临时性的含油污水调节池和沉沙池,对含油污水和含沙污水加以处理,达标后排放。采取上述措施后,施工期将不会对该区地下水环境质量产生影响。
3.2运营期模拟预测
本次模拟按正常工况、非正常工况、风险事故三种情景模式对地下水的污染进行模拟预测。
(1)正常工况
①无防渗,若本项目无防渗系统,那么地表发生污染时,污染物会直接通过包气带进入到含水层中,本地区的包气带分布连续,厚约60m,经渗水试验求得包气带垂直渗透系数4.36 x l04 cm/s,包气带防污性能中等,地表污染物穿透包气带的时间为106d。②有防渗,本项目对可能形成的污水下渗地段,应进行相应的防渗处理,其下面有黄土塬巨厚的包气带。经过计算,污染物穿透防渗层和包气带的时间需要291年。综上可知,采用良好的防渗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止污染进入地下水,防患地下水污染。
(2)非正常工况
生产装置的设备或管线由于连接处(如法兰、焊缝)开裂或腐蚀磨损等原因,会发生物料泄漏,若恰好发生泄漏处的地下水防渗层断裂或破坏,进入地下水环境中,将导致地下水的污染。项目在运营过程中,应当加强管理,尽量减少非正常工况的发生。在非正常工况发生时应及时处理,修复泄漏点,尽快清理现场,避免污染物进入地下水系统。
(3)风险事故
根据预测结果,在事故状态下,若地下水受到污染,10年的预测时间内,污染物迁移出厂界,50年迁移1350m,在这个距离范围内没有地下水敏感目标。项目在运营过程中,应提高安全意识,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应做好安全应急预案,充分考虑安全隐患,将事故损失降至最低。若有事故发生,应充分利用当地包气带厚的特点,在污染物进入地下水系统之前,及时挖去受污染土壤,控制污染进一步扩大范围。如发现地下水已受到污染,应立即通知地下水流场下游可能受到影响的民井所有人,避免居民饮用受污染的地下水。
4.地下水污染应急安全措施
一旦发现地下水发生异常情况,必须按照应急预案马上采取紧急措施:
(1)当确定发生地下水异常情况时,按照制订的地下水应急预案,在第一时间内尽快上报公司主管领导,通知当地环保局、附近居民等地下水用户,密切关注地下水水质变化情况。
(2)组织专业队伍对事故现场进行调查、监测,查找环境事故发生地点、分析事故原因,尽量将紧急事件局部化,如可能应予以消除,采取包括切断生产装置或设施等措施,防止事故的扩散、蔓延及连锁反应,尽量降低地下水污染事故对人和财产的影响。
(3)当通过监测发现对周围地下水造成污染时,根据观测井的反馈信息,对污染区地下水人工开采形成地下水漏斗,控制污染区地下水流场,防止污染物扩散。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流线控制法、屏蔽法、被动收集法等控制污染物运移等控制污染物运移,并对污染土壤进行及时处理或修复。根据水文地质勘察,本项目厂区地下水埋深40m左右,含水层厚度30m—40m,涌水量670m3/d~970m3/d,水位降深15m~20m,单井抽水影响半径为lOOm~120m,13眼应急抽水井能较好地控制地下水流场,确保风险事故时能控制住污染物的扩散。当风险事故发生时,分别选取事故点的上游和下游各2口应急抽水井抽水,控制污染物扩散,每个井抽水量85 0m3/d,4口井抽水量为3400m3/d。該厂区内有事故池25000m3,可容纳抽水井7天的抽出水量。
(4)对被破坏的区域设置紧急隔离围堤,防止物料及消防水进一步渗入地下;对事故后果进行评估,并制定防止类似事件发生的措施。如果本厂力量无法应对污染事故,应立即请求社会应急力量协助处理。
参考文献:
[1]甘肃省地质矿产局.甘肃省区域地质志[M].地质出版社,1989.
[2]郑芳文.陇东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及地下水资源评价[D].长安大学,2009
[3]李馨,闫成.利牛生物化工燃料乙醇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J].西部资源,2015(4):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