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初探

2019-01-03王玲芝黄杰

科技风 2019年35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王玲芝 黄杰

摘要:“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背景下党中央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的高层领导者、二级学院和系部的管理者和思政课、专业课教师共同努力,真学真做真用,就一定能实现“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和联动协同。先行高校和学者、教师的实践经验可以给我们提供丰富的启示和借鉴经验。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背景下党中央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是对课程德育的政治提升。早在2014年,上海市高校就在教育部的指导下率先展开了“课程思政”的试点工作。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并明确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加强思政教育是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意义重大。“课程思政”可以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不仅可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功能,同时也有助于提升专业课的教学效果。

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思考

“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的高层管理者从国家意识形态战略的高度出发,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和机制激励,让“课程思政”理念深入人心,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方案。

(一)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制度和机制

首先,高校领导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处理好“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课程思政”不是要削弱思政課程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1]。思政课程仍然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课程思政的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其次,高校领导要加强顶层设计,对全校“课程思政”的建设统筹规划。形成完整的领导、管理、践行及监督评价体系,为“课程思政”的改革和建设提供物质和制度保障,确保“课程思政”的践行不能沦为走过场和形式主义。

(二)二级学院和系部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阵地

二级学院和系部是高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培养人才的主阵地,相关管理人员要秉承“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的理念,出台更加细化的措施确保“课程思政”的落地和实施。

首先,立足专业和学生特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以课程为平台,将校内课堂教学与企业见习实习、校外社会实践相结合,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育人效果的最大化。其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专业课教师开展思政教育提供支持和培训。二级学院和系部要宣传推广“课程思政”,提高专业课教师对于“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责任认知;重视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精心打造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专业知识都扎实过关的教师队伍。

(三)专业课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

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改革的主体,他们的态度和水平直接影响着“课程思政”的效果。首先,专业课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高站位认识“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课程思政”不是哪一门课或哪一个部门的事情,而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时代要求,我们要发自内心、自觉主动地去做、去思考、去付出。其次,专业课教师要注重课程开发,实现思政内容与专业学科知识的有机统一。“课程思政”虽然强调把思想价值引领放在首位,但不能把专业课“思政化”,不能降低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更不能替代专业知识的学习。第三,创新教学方法,注重课堂外的延伸和拓展。创设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借助案例讨论、辩论、演讲、情景剧等形式,通过课题调研、社会实践、参观考察等参与体验,使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去感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

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教育实践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今后需要长期面对的一项重要工作。实践证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并不存在难以跨越的沟壑,高校只要坚持真学真做真用,就一定能实现“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和联动协同。先行高校和学者、教师的实践经验可以给我们提供丰富的启示和借鉴经验。

(一)基于高校层面的管理实践探索

上海市是“课程思政”改革的先行者,他们的实践探索提供了一套有价值、可推广的“上海经验”。2014年,上海出台了《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专项计划》,在高校全面探索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目前,上海所有高校都成立了“课程思政”改革领导小组,所有高校党委书记均亲自担任组长,并设立专门办公室推进落实。他们的工作思路是“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部门协同配合、以行政渠道为主组织落实”。以复旦大学为例,学校已将抓好课堂育人纳入学校“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加强顶层设计、创新培养机制,深化教学改革,形成“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圈层效应[2]。“上海经验”表明,学校的领导重视、统筹布局、精心谋划和建章立制非常重要。

(二)基于院系层面的专业建设实践探索

仅有学校领导层面的重视还远远不够,“课程思政”的建设和实施,也应成为学校二级学院和系部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例如,北京工业大学就是将学院作为主要抓手,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他们的实践经验是这样的:建筑工程学院打造了“1+2+N”的建设模式,制定了专门的课程思政实施方案。材料学院将课程思政成效纳入考核评价体系,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培养效果与教师绩效考核挂钩,向教师传递“课程思政”的要求,引导教师实现教育观念与教学行动的双重转变;他们还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师培训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3]。再例如,南京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是这样做的:构建了由学院领导牵头,专业课教师与专职思政辅导员队伍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体系;拟定了以专业知识传授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社会实践为补充的教学实施方案[4]。当然,某个学校的“课程思政”方案未必适合其他学校,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高校二级学院和系部要因材施教,探索适合自身的“课程思政”实践模式。

(三)基于教师层面的课程改革探索

目前,基于教师层面的单课程类教学实践探索方面的文献比较多。例如,张云、盛蓝蓝、毓营在“壮医方剂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中对壮医方剂学的思政教学方法做了探索,他们提出应该这样做:提升任课教师的思政涵养、思政意识;深入探索并挖掘壮医方剂学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育人功能;根据壮医方剂学的内容设计出思政教学大纲、具体的教学活动等[5]。郑宝、江陶雷等在其论文“植物学课程教学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中,根据多年的“植物学”课程教学实践经验,分析了在“植物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对“植物学”课程授课教师的要求,旨在挖掘“植物学”课程特色,构建“植物学”课程新的教学模式[6]。樊华在其论文“高职《第三方物流》课程思政的探索与思考”阐述了课程思政建设思路[7]。此类基于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探索研究非常多,可以为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教师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丰富的借鉴经验。

参考文献:

[1]缪双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8,(19):134134.

[2]焦苇,陈之腾,李立基.上海高校积极试点探索“课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J].上海教育,2017(19):89.

[3]谢辉.治理之道: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N].人民日报,20190909.

[4]南京医科大学护理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全面启动.http://hlxy.njmu.edu.cn/1d/0a/c7047a138506/page.htm.

[5]张云,盛蓝,蓝毓营.壮医方剂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智库时代,2019,(09):206207.

[6]郑宝江,陶雷,高瑞馨,冯富娟,王秀华.“植物学”课程教学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9,(05):3841.

[7]樊华.高职《第三方物流》课程思政的探索与思考[J].科技风,2019,(09):2325.

课题:南阳师范学院科研基金资助课题、课题编号2019SZ018

作者简介:王玲芝(1980),女,汉族,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农村经济、高等教育;黄杰(1996),男,南阳师范学院2016级学生。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