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态课堂 激发求知热情
2019-01-03马红兵
马红兵
摘要:教师通过在课堂上调动学生“我要学”的主观能动性,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关键词:生态课堂;愿学;乐学;善学
恩格斯说“人是环境中的人”,课堂是师生活动的生态环境,学生是一个个具有思想、意识、情感、欲望、需求以及各种能力的活生生的人,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创设适应学生学习,有利用学生成长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情绪充分调动起来,让他们积极地去参与课堂、主动地去获取知识。通过在课堂上调动学生“我要学”的主观能动性,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以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第四章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过程为例,具体阐述如何在课堂上不断创设情境、开展活动,激发学生“我要学”的愿望,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都得到成长。
1、用好奇的实验,激发学生“愿学”
教学片段一:首先展示秋天叶片上露水的图片,透过一滴水,我们看到了被放大的叶脉。
师:神奇吗?为什么呢?
师:相信大家,只要展现出最棒的自己,就一定能找到真正的原因,请将“我最棒”这三个字写在“□□□”方框内。
师:大家想不想体验看字不一样的视觉效果呢?
生( 齐声) : 想。
师: 那我们就用一滴水来体验一下,请在塑料片上滴上一滴水,将塑料片紧贴在刚才所写的字上,用手遮住左眼,透过水你看到了什么?
生: 放大的字。
师追问: 是字本身吗?
生: 是放大的像。 ( 同时板书像)
师: 将该塑料片逐渐远离字,还是遮左眼,你看到了什么?
生: 倒立、缩小的像。
师: 水就那么神奇吗?请将玻璃板举起,看水的侧面,你有什么发现?
生: 侧面呈凸起,水体是凸透镜。 ( 同时板书凸透镜)
师: 凸透镜前后成像的不同可能与什么有关呢?
生: 与物体到透镜的距离有关。 ( 副板书: 猜想 1: 成像可能与物体到透镜的距离有关)
点评: 教师深入挖掘生活素材,将在生活中仅能透过一滴露水看到放大的像,拓展到让学生利用一滴水既看到了放大的像又看到了缩小的像,利用简单的情境体验,不仅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还激发起学生心理强烈的学习欲望。课题的引出也独具匠心,从学生误认放大字的“像”到通过观察水的侧面知道水的角色为“凸透镜”,最后知道像的性质与物体( 字) 到凸透镜( 水珠) 的距离存在着某种“规律”,进而引出本课题。
2、用简单的活动,诱导学生“乐学”
教学片段二
活动一: 在光屏上找物体的像
1. 小组实验: 利用发光二极管、凸透镜、光屏、光具座,合作尝试在光屏中央找到物体的像。
2. 自主完成:
( 1) 器材摆放顺序自左向右一般为 、 和 。
( 2) 为了便于观察,要调节三者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位于 ( 同一 / 不同) 高度。
( 3) 当光屏上的像最 ( 清晰 / 模糊) 时,光屏所在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3. 交流展示:
师举起器材: 请利用发光二极管( 附开关) 、凸透镜、光屏、光具座,试着在光屏中央找到一个像,看哪个组最先找到清晰的像。
学生实验并完成“活动一”的填空。 教师参与其中指导( 注重引导等高和移动光屏找最清晰的像)。
师: 请刚才最先完成实验的小组展示你们的答案。
生: ……
师在讲台摆有有问题的一组器材: 你能找出其中的缺陷吗?
生: ……
学生更正后师拿着器材介绍: 我们把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称为物距,用 u 表示; 把像到凸透镜的距离称为像距,用 v 表示;( 以图形的形式板书: 一、u、v、f )
点评:教者设计此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尝试,初步摸索到了利用相关器材找到物体的像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具备进一步完成实验规律探究的方法准备,提升了学生进一步实验探究的信心.虽然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同学遇到了些小挫折,但是经过老师的诱导和点拨或其他同学的帮助,他们能够很快地进行方法的改进,并完成实验操作,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充分体现了发展学生的教育价值。
3、用递进的探究,促使学生“善学”
教学片段三
活动二: 探究凸透镜成实像时的规律
1. 初步实验探究: 利用发光二极管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像,记录物距 u 和像距 v,并将物距和像距以描点的方式呈现在透明胶片上的坐标上。 ( 用黑色记号笔描缩小物及像点、用红色记号笔描放大物及像点)
2. 组间合作交流: 将透明胶片重叠( 分享各组的实验成果) ,你发现了什么?
结论1: 当物距范围为 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 。
结论2: 当物距范围为 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 。
提升1: 成放大与缩小像的物距分界点是 处。
3. 猜想并探究: 你认为在何种情况下可以得到倒立等大的像?
( 1) 用焦距为10 cm 的凸透镜验证: 当物距为 cm 時,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像距为 cm。
( 2) 结论3: 当物距为 时,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像距 。
点评:各小组实验后并不能发现成像的规律,自然渗透物理学数据分析的方法。而采用收集各小组透明胶片重叠并投影方式汇总数据,将缩小和放大像的物、像区域同时投影,分界线明显,学生对缩小及放大像的成像范围一目了然,形象直观.其次,让各小组对不同区域成像特点用不同色笔在展示纸上标注,在展示纸上呈现出物像的动态变化过程,一改过去列表抽象分析为图形形象动态分析,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个精彩片断至少给们两点启示: 一是实验教学“合作”的必要性,这里的合作不仅理解为组内的合作,同样可以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全班性合作,哪里有必要就在哪里合作; 二是“探究”的有效性,采用直观图板呈现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去比较、去鉴别,从而探究物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生态的课堂教学活动就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标,通过精心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有效的发展,实现教学与发展的真正统一。
参考文献:
[1]杜亚丽.中小学生态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1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