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台湾同胞书》打破两岸坚冰
2019-01-03魏云峰
魏云峰
40年前的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告台湾同胞书》(简称《告台湾同胞书》)正式发表。这份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对台工作纲领性文件,通过各种途径给海峡对岸的台湾同胞送去问候,融化了两岸之间38年不相往来的坚冰。
起初:蒋经国拒绝接受
根据大陆方面的记载,1978年12月17日,大陆领导人邓小平指示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国务院研究室主任的胡乔木负责起草一份有关台湾问题的重要文稿,即要在1979年元旦,以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名义,发布一份《告台湾同胞书》。他特意强调,在这份文告中,要表明我们和平统一祖国的意愿和政策;不再用“解放台湾”的口号,并要宣布停止炮击金门等沿海岛屿;提出两岸通航、通邮、通商;文告既要面向台湾人民,也要面向台湾当局;措辞语气委婉平易些,不要用报纸社论那种文体。总之,要让对方听得进去。
12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讨论通过《告台湾同胞书》。在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这份历史性文件。就在这一天,国防部长徐向前发表声明,宣布从即日起停止对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等岛屿的炮击。
台湾中时电子报回顾称,此时对于刚就任“中华民国总统”的蒋经国而言可谓“风雨欲来”。1978年12月16日凌晨,美国驻台“大使”安克志叫醒了熟睡中的蒋经国,当面宣读美国政府的断交声明。同时岛内也极不平静,要求废除国民党当局戒严令的呼声越来越激烈。内外交困的局面,让蒋经国对“中共凌厉的统战攻势”充满戒备。
《告台湾同胞书》1月1日发表,台当局发言人当天根据蒋经国的授意发表声明称:“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绝不会同共产党进行任何形式的谈判……只有在中国大陆的人民摆脱共产主义时,我们才会坐下来同任何人谈判。”1月2日,蒋经国亲自上阵,对法国记者表示“在任何情况下,‘中华民国绝不会与中共政权谈判,也不会与共产主义妥协。”
1月6日,蒋经国召见时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文化工作会主任”的楚崧秋,要他负责立即成立台湾对大陆的第一个“反统战”组织,命名为“固国小组”,试图通过结合台湾的“党、政、军、情”各方力量“反制大陆的和平统一”。
当年12月10日,蒋经国在国民党十一届四中全会上再次激烈攻击《告台湾同胞书》,并公布了他的两岸政策,即“不妥协、不接触、不谈判”的“三不政策”。
发酵:“温情攻势”不可挡
然而台当局的这种掩耳盗铃做法,已经无法阻挡两岸人民交往的迫切需求。当时台湾依然处于“报禁”时代,媒体记录中罕有岛内社会对《告台湾同胞书》的真实反应,但在台湾各界的事后回忆里,仍能找到《告台湾同胞书》所带来的温情。
尽管台当局将《告台湾同胞书》视为“统战工具”而极力抵制和防范,但楚崧秋在回忆录里承认,这份声明通过对台广播、空飘出版物、“心战喊话”等各种途径传递到岛内,“固国小组”已经无力应对大陆的“宣传攻势”。对于金门的民众而言,最直观的感受是“提心吊胆的炮击终于结束了”。从1958年的“八二三”炮战算起,延续了21年的金门炮战终于随着《告台湾同胞书》的发布而正式结束。还有细心的金门民众注意到,从1979年1月1日开始,大陆对台播音的称呼前加一个“亲爱的”,变成了“亲爱的台湾同胞们,亲爱的国民党军官兵弟兄,亲爱的金门同胞们。”
被《告台湾同胞书》深深打动的还有大陆籍国民党退伍老兵们。20世纪80年代,在台湾的大陆籍退伍老兵约有12万人,是退伍军人中生活最贫寒的一族。相比国民党高级将领可以通过“第三方”与大陆亲友取得联系,这些退伍老兵不但生活艰难,而且数十年不能返乡,更无法与家乡取得联系。《告台湾同胞书》让他们看到回家的希望,岛内要求开放回大陆探亲的热潮空前高涨。
与岛内汹涌的民意对应,大陆也加强了对蒋经国的“温情攻势”。1981年著名旅美华人华侨领袖陈香梅回京时,蒋经国早年同学、时任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廖承志委托她将修缮后的蒋家祖坟照片转交给蒋经国,并说:“给经国捎个话,告诉他,奉化溪口蒋家祖坟已经修葺一新。经国如想派人回来扫墓,我们欢迎。还记得当年于右任先生题赠经国的一副联语‘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于老先生的话至今仍可作为我辈的座右铭。”陈香梅随后向蒋经国当面转达廖承志的问候。据她后来回忆:“我把信给他(蒋经国)看了以后,他有一阵子没有讲话,然后说:‘好,我晓得了。”
1981年时任中共中央主席的胡耀邦在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大会上,宣布“溪口茔墓修复一新,庐山美庐保养如故”,邀请蒋经国回大陆和故乡访问。同年9月,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提出中国统一的九条原则即“叶九条”,包括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等。1982年7月,廖承志发表致蒋经国的公开信,期望台当局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时为国民党中常委的宋美龄写了回信,表明两岸的互动逐渐增加。
破冰:两岸往来不断加深
面对大陆对台政策的主动调整,蒋经国的态度逐渐动摇。1986年,意外爆发的“华航事件”给了两岸打破隔绝、融化坚冰的新机遇。当年5月3日,一架台湾“中华航空公司”所属的波音747货机在从曼谷飞往香港的途中突然转向,降落在广州白云机场,机长王锡爵要求与家人团聚、回大陆定居。在解决“华航事件”的过程中,台湾当局被迫打破“三不政策”,隔绝30多年的海峡两岸首次面对面地举行谈判。
“华航事件”后,台“立委”谢学贤在向台湾“行政院”提出的书面质询中表示,此事是台湾当局禁止民众回大陆故乡探亲造成的后果。台湾社会涌起一股强烈的“想家”情绪,举着“白发娘望儿归,红妆空守帏”等标语的台湾老兵们不断游行,呼吁“落叶归根”。1987年4月,何文德等台湾老兵成立“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他们身穿“想家”的背心,派发的传单上写着“抓我来当兵,送我回家去”。根据1987年8月台湾媒体的民意调查结果,认为民众前往大陆探亲“早就应该开放了”的比例达到64%,说明这些老兵的诉求已被台湾社会普遍认同。
在各界的呼吁和压力下,1987年10月15日,台当局通过《民众赴大陆探亲办法》,允许除现役军人及现任公职人员外,凡在大陆有亲属的民众皆可以赴大陆探亲,一年可有一次,一次3个月。长达38年两岸隔绝状态的坚冰由此被打破。根据当时的记录,11月2日台湾红十字会开始受理探亲登记,结果凌晨时分报名的人群就几乎冲破大门。台湾红十字会准备了10万份申请表格,在短短的半个月内被索取一空。
此后,探亲潮以及随之而来的“观光潮”“通商潮”,让台湾海峡两岸的往来不断加深。40年间,两岸关系已深刻变动,《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的“三通”倡议,如今早已成为两岸的日常生活,两岸也从不相往来,变成大交流、大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