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的建筑设计专业教学改革

2019-01-03孙晓波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建筑设计课程体系高职

孙晓波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泰州225300)

1 背景分析

随着新产业、新技术的发展,国家需要高素质、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如何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方案如何制定,专业课程的体系设置和教学模式怎样更合理可行,成为新形势下亟待探索的课题。

从国家层面上讲,随着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发展,社会需要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岗位职业能力,不同于普通技术人员的高素质高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于第一线岗位。

从学校层面上讲,以我院建筑设计专业为例,其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建筑设计公司、室内设计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培养具备较强建筑设计岗位职业能力,能在建筑设计等生产(服务)第一线从事建筑施工图设计、建筑方案设计和建筑效果图制作等工作,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自建筑设计专业开办以来,一直不断地在探索专业技能的培养模式,进行专业课程整合和项目化教学的改革,但是很难脱离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

从教师层面上讲,由于近几年课程改革的需要,一些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课时都大幅度减少[1]。学时减少了,教学目标如何实现?这在短时间内很难寻找到适宜的教学方式以确保教学质量。

从学生层面上讲,高职院校近几年多元化的招生形式,让不同知识水平、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汇集到同一课堂。如果教师在授课上对来自中职、技工学校等的对口单招生和来自普通高中的提前单招生以及普通高考生都采用同样的教学方式,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

2 改革思路

近几年多元化的招生形式带来了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学习能力高低有别。在这种形势下,教师要变被动为主动,采取恰当的授业措施和有效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无形中接受系统地专业熏陶,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水平。以下主要从两方面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

2.1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增进课程衔接

我院建筑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经过企业调研和专家论证,从岗位分析入手(如图1),确定工作领域,通过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引入二级注册建筑师等职业资格考试大纲内容,确定学习领域课程,以“建筑施工图设计能力”为主线,以“建筑方案设计能力”和“建筑效果图制作能力”为副线,三线并进(如图2),合理设置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

图1 岗位分析

图2 三线并进

建筑设计专业以培养专业核心能力为目标,在专业课程方面设置了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三大模块。课程的设置和进度安排符合教学内容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教学进度安排注重课程之间的紧密衔接,避免前沿课程和后续课程之间的脱节现象。

以三大能力主线中的“建筑方案设计能力”为例。第一学期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建筑美术基础”是培养学生构图、造型、形式感、节奏感、空间感、想象力等形象思维方面的能力,从而提高同学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建筑制图与房屋构造”讲述房屋建筑制图标准和房屋建筑各组成部分的构造特点和做法,培养学生规范制图的职业素质以及合理构造设计方案的能力。第二学期上半学期设置专业基础课程“建筑CAD”,培养学生熟练运用计算机绘图的技能,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制图标准的掌握。紧接着开设“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设计基础”、“建筑电脑效果图绘制”等专项基础课程,拓宽学生对建筑的整体认识,使学生掌握建筑设计专业必备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表达设计意图的能力。后续专业核心课程“建筑设计”连续开设三学期,是对前沿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的综合运用。

为了增进各门专业课程的衔接,避免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拓展课程的脱节,我院做了很多尝试。比如基础课程“美术基础”的教学内容上安排了建筑速写的内容,加强学生在专业核心课程“建筑设计”学习中的表现能力。

在课程的进度安排上增强了课程的紧密结合,三线并进,锤炼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基础,提高学生相关建筑设计的职业素质,实现职业素质教育与学生高质态就业的一体化,培养学生多种职业能力。

2.2 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内容

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倡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并不是“放羊式”。传统的项目化教学改革,实行学生课下通过自学和调研完成教师布置任务,课堂上进行任务汇报和教师总结,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体现高职教育“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然而近几年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理论知识匮乏,学习主动性差,自学能力弱。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适应生产一线岗位的需要,除了加强教师自身的课堂示范作用之外,还可以将德国柏林实施的“双元制”教育教学理念引入课堂。对于新时期的大学生而言,课堂的理论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而企业顶岗实习,对职业行为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规范的学校教育和企业实践教育并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质。

其次,专业教师的团队协作教学模式是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催化剂。优良课程体系的实施,离不开教师的紧密配合。课程体系的衔接,必须首先进行教学内容的彻底改革。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建筑设计专业的教学,不能一味地遵循“本科学院派”教学模式。尝试从专业基础课程开始引入一个中小型的设计项目,整个课程体系中的课程教学内容都以此项目为例,通过识图、抄绘、设计理论、同类型题目设计、效果图制作、施工图设计、工程造价等教授同一个项目的完整的设计过程。在教中学,学中教,达到知识和能力培养的高度一致。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教学团队的密切配合,教学团队是完成这一目标的保障和关键力量,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保障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2]。

第三,将教学与竞赛保持高度一致。目前建筑设计相关专业的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竞赛有很多。比如“谷雨杯”全国大学生可持续建筑设计竞赛、“全国高职高专建筑设计类专业优秀毕业设计大赛”、“江苏省普通高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评选”。在教学中,将竞赛引入课堂,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3],同时也是对前序课程教学成果的检验和巩固。

第四,将教学与考证融为一体。在高职院校的建筑设计专业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具备一线岗位的实践能力,构建教学与职业资格考证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发挥强大的“双师型”师资团队的优势,将国家注册建筑师、注册建造师以及江苏省建筑系统八大员职业资格证考试大纲引入课堂,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兴趣。

最后,改革考核方式。课程考核的目的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当前形势下的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主动性差,不善于自己总结课程所学的知识重点,学期末一张试卷的考试方式不再适合。课程考核同时也是验证教师教学效果,帮助教师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一种方式。如果将考核换种方式,课程结束之后,教师将本学期的知识重点进行梳理,以布置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完成,另外安排时间进行批改、讲解,然后再进行考核。这样既能高质量地达到考核的目的,又能督促学生对考核内容的掌握,是达到课程教学目标的可行之策。

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互联网能帮助学生学习,也能帮助学生偷懒。对于专业核心课程的考核,要强化教学过程中每个阶段的考核,如调研、汇报、评图、改图、讨论等阶段的考核,而弱化结果考核,避免有的学生平时不动,最后从网上下载一个结果提交的情况发生。

3 结语

教育事业任重而道远,将学生培养成为岗位需要的人才是教师的天职。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强大需要从教育入手。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知识的输送工,为了更好地将学生培养成人,探索合理的教学模式,大胆地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是一条永无止境的道路。

猜你喜欢

建筑设计课程体系高职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建筑设计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