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蜜与蜂的数字关系及哺育极限

2019-01-03

中国蜂业 2018年12期
关键词:流蜜哺育荞麦

浙江嵊州市东南路889号,301400

我养蜂47年,蜂花协同进化、蜜与蜂的数字关系以及哺育极限问题, 现在看如同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我却用了46年,可谓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一、从“蜜足蜂壮”说起

1968年知青下乡上山,迫于生活,1971年开始养蜂。1972年7~9月大旱,县里调来内蒙荞麦种子以解决旱地种粮,我师傅说:“必大流蜜”。我10月1日进场,5日蜂群都已采满蜜,白天参加生产队劳动,晚上步行10里请教师傅。10日又去请教,要求抽摇些蜜脾,以缓解蜜压子圈,否则影响越冬群势。师傅说不行,荞麦流蜜很涌,不断摇蜜,蜂群更加大力采蜜,会累垮蜂群(现在称“伤力”)。15日又去,我说出房子脾被蜜所占,子圈只有碗口大,师傅说25日后荞麦流蜜结束,整张大蜜脾是越冬最好蜜脾。越冬期间我听说邻县有人每群收25kg荞麦蜜。而1973年春繁我每群只有1框或1框多点蜂,我的担心变成现实。对师傅的“伤力”产生极大的怀凝。

1989年我从新昌调到嵊州工作,裘师傅慕名我的王浆高产王前来移虫,真是无巧不成书,他告诉我:1972年每群收荞麦蜜25kg的人就是他。1972年越冬蜂和1973年春繁蜂群是他养蜂21年中最好一年。这时我才恍然大悟:肯定了“伤力”是不存在的,而是蜜压子圈导致蜂群出现断层,越冬蜂衰弱。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蜜足蜂壮”是蜂业界的共识,结合本人与蜂友养蜂实践,我认为只要蜜不压子,是能够进蜜多育虫多的。

表1 0.5kg重蜂群在不同饲料量下的泌蜡量和育虫数量

二、蜜与蜂的关系

1992年我购得塔兰诺夫的《蜂群生物学》,书中55~56页说:“为了查明蜂群泌蜡量与流蜜大小有怎样的关系,塔兰诺夫(1936)在乌克兰养蜂试验站组织试验。用幼小的内勤蜂组织了16个蜂群,每群各重0.5kg。给蜂群介绍产卵王,把蜂群饲养在从上部和下部轮流割下1/3巢脾的各个巢脾上。试验是在没有流蜜的秋天进行的,这使我们有可能给每群规定每天的饲料量。每昼夜给试验群25~1000g 50%的糖浆。…… 试验在8月1日开始,到9月28日结来,在这段期间先后割取蜂蜡18次,结果引证于表1中。”

表2 蜜与蜂的直接关系

表3 0.5kg重蜂群不同饲料量与育虫的数字关系

1992年开始,我带过各地90位学生,用《蜂群生物学》结合本人几十年生产实战给学生上课。结合1972年荞麦流蜜、1979年黑龙江椴树采蜜110kg/群、1997年油菜取蜜65kg/群等实例讲述蜜足蜂壮、蜜压子圈与所谓伤力的区别。

2002年我结束南京定地加小转地养蜂,回到老家,随后安装电脑上网,扩展了获得知识的来源。我在2009年第6期《中国蜂业》发表的《蜜蜂进化与生物学规律——纪念达尔文诞生200周年》一文中讲道:我们必须认真学好蜜蜂与温度、蜜蜂与蜜粉源、蜜蜂与病敌害与环境的关系,这是养好蜂的基础。

为了能让广大蜂友都认识到蜜与蜂的直接关系, 2010年我根据塔兰诺夫的实验数据,通过计算建立表2。

为了进一步完善饲料量与育虫的数字关系,2017年我用表2数据通过计算建表3。

1936年的实验数据还告诉我们:育虫量决定于喂蜜量,每日喂25g育虫0.9只,每日喂1000g(相当于3kg群每日进蜜6kg,即大流蜜量)育虫2.6只,育虫增加约2.9倍,而喂糖量却增加40倍。育虫量的增加是算术级数,而喂糖量的增加是几何级数。

三、哺育极限

《蜂群生物学》第107页,“蜂群质量成分的变化”一节中,塔兰诺夫在1941年通过蜂场统计27群蜂的封盖子得出:1只越冬蜂育1.12只新蜂,而1只新蜂哺育3.85只后代。国内很多人把它称“哺育极限”。读表3,大家应该非常清楚,哺育极限是建立在外界进蜜量(或饲喂量)的基础上。当然与气候、花粉、蜜蜂质量、群势大小密切相关。

猜你喜欢

流蜜哺育荞麦
红山荞麦看木森
我国科学家发现荞麦属新种
母亲哺育我 我报慈母恩
柿熟时节过錾字石村
母亲哺育我 我报慈母恩
荞麦
谈谈蜂王对蜂群采蜜量的影响
今年荆花蜜、椴树蜜、油菜蜜产销行情
荞麦花开
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