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系统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急诊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19-01-03蒋雷霞

关键词:系统化心肌梗死心功能

蒋雷霞

(丹阳市人民医院,江苏 丹阳 212300)

国内外常采用急诊介入治疗对心肌梗死患者采取急救,以恢复心肌灌注,减少死亡现象的发生。研究人员发现,在急诊介入治疗过程中应用系统化护理,能够改善患者心律失常的情况,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1]。本文以我院收治的100例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系统化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8例,女52例,年龄39~77岁,平均年龄(58.3±10.9)岁,快速心律失常、缓慢心律失常以及心室颤动患者的人数分别为:46例、39例、15例,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能够积极配合此次研究活动。

1.2 方法

对患者进行急诊介入治疗,指导患者平卧在手术台上,对患者的的右侧挠动脉或者是股动脉进行穿刺,然后放入动脉鞘管。然后通过冠状动脉造影确定患者的发病位置,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进行支架植入手术。与此同时,护理工作者需要对手术期的患者施行系统化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1)手术前。心肌梗死在临床上常表现为胸痛、胸闷,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还会出现呼吸不顺畅的问题,发病快且不容易控制,患者会产生恐惧的心理,有较大的心理压力,这就要求护理工作者需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安慰患者的不安情绪,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令患者能够积极的配合治疗。同时还需在手术前做好准备工作,将手术需要的器械、药品等提前准备好,带领患者参加各项身体检查,进行过敏测试,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2)手术期间。护理工作者需要实时观测患者在手术治疗中的心电图变化的情况,判断患者心律失常的类型,采取针对性的处置方法。如果患者属于心室细颤,可以采用静脉注射的方法为患者注射胺碘酮和肾上腺素;如果患者属于心室粗颤可为其注射胺碘酮和利多卡因;如果患者属于心室颤动,护理人员需要及时施行电流除颤以及心外按压等方法。(3)手术后。护理工作者需要检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嘱咐患者在手术后卧床休息12个小时以上,严密观测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嘱咐患者多饮水,排出造影剂。嘱咐患者按照规定服药,待患者病情好转后,引导患者下床运动,保持患者伤口处的卫生情况,以免发生感染。在患者出院时为其发放健康知识手册,使患者于家属掌握预防心肌梗死的方法,合理饮食,并嘱咐患者定期回医院进行复诊。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在施行系统化护理前后心功能指标HR、QTC、QTD的变化,统计手术中的抢救成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2 结 果

在急诊介入治疗中,有98例患者成功被治愈,有两名患者心功能不足死亡,抢救成功率为98%。系统化护理干预前患者的HR、QTC、QTD指标分别为(96.89±10.87)、(411.17±37.02)、(65.98±12.47);干预后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分别为:(62.87±7.04)、(423.06±68.93)、(31.06±7.6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心肌梗死属于冠心病的一种,临床上表现为发病急,病情恶化速度快,一旦染上该病很可能伴有其他更为严重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介入疗法得到了普及,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此种治疗方法能够促进患者恢复心肌功能,改善患者心律失常的症状,提高抢救成功率。本次研究中,患者在护理干预后心功能各项指标均优于护理前,证明系统化护理干预的效果更好。

系统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急诊介入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以在临床治疗上加以推广。

猜你喜欢

系统化心肌梗死心功能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血清IL-12、SAA水平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预后的影响
参麦、参附注射液在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实施方案系统化研究
大负荷训练导致肌酸激酶异常升高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BNP及乳酸水平与心功能的相关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右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系统化推进回迁提速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