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护理中循证护理的价值体会
2019-01-03石小婷
石小婷
(丹阳市人民医院,江苏 丹阳 212300)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心律失常反应的几率很高,易造成患者死亡,如何采用有效护理模式保障患者生命健康是临床上必须考虑的问题。循证护理是有效结合医学研究与实际经验的一种护理概念,在护理学科中占据着重要地位[1]。本文就循证护理在急性心梗死并发心律失常产生的效果进行分析,进行以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以患者入院时间先后将其1:1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2例。其中,实验组年龄55~70岁,平均年龄(62.5±8.1)岁;对照组年龄55~70岁,平均年龄(62.5±7.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病情状况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进行一般的常规护理,按护理要求开展给药、提醒等工作,对患者身体指标变化进行准确记录。
1.2.2 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循证护理,①健康宣教:治疗开始前了解患者接受程度与文化水平,用合适的语言与方式告知患者疾病相关知识与治疗手段,提高患者的认知程度。告知患者治疗期间需要遵守的注意事项。②心理护理,部分患者缺乏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认知,会因为患病产生恐惧、不安等情绪,从而不愿配合医护人员要求。为使治疗与护理更为顺利,医护人员需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患者不良情绪原因,并开展心理辅导解决患者内心困扰。必要时可安排治疗成功的患者现身说法,大大提升患者的治疗信心。③运动护理,在患者处于急性护理期间,应在护理人员帮助下进行合适的四肢运动,运动程度不可过激,避免长时间不动发生血栓几率的同时减少运动过激对身体造成伤害的风险[2]。
1.3 观察指标
护理满意度:拟定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了解患者对护理过程的满意度。问卷将满意度划分成满意(90~100分)、较满意(61~89分)与不满意(低于60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实验组中对护理过程表现出满意的患者有22例(68.75%),表现出较满意的患者有8例(25%),对护理不满意的患者仅有2例(6.25%),护理满意度为93.75%。对照组中对护理过程表现出满意的患者有16例(50%),较满意的有5例(15.625%),不满意的有11例(34.375%),护理满意度为65.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819,P=0.005)。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3.7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65.625%,前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来说,发生心律失常的几率比较大。心律失常包括良性、恶性与有预后意义的这三类。对患者来说,心率失常易导致死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与生命健康[3]。循证护理提倡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将临床经验与专业资料进行联系,并针对性的提出护理手段。本文就探讨了循证护理在急性心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治疗中实现的价值。
经过满意度的比较,发现实验组患者对护理手段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更能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要求。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在于:循证护理中具体开展了健康宣教、心理护理与运动护理这三方面内容。健康宣教中向患者普及疾病知识,增加患者认知能力。心理护理中重视患者心情变化,重视心理对护理效果的影响。与患者进行交流,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运动护理中护理人员给予患者指导,避免血栓等危险情况。
综上所述,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治疗期间,充分使用循证护理,能够增加患者满意度,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临床上可大力推广该护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