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状态的护理干预价值探讨
2019-01-03庄玲
庄 玲
(丹阳市人民医院,江苏 丹阳 212300)
伴随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的发展和加重,将会导致患者各项机体功能逐渐衰竭,容易使其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并不利于患者的预后恢复。因此,临床上通过加强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干预,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焦虑情绪,效果十分显著[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所采取的护理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9例。其中,实验组男29例,女20例,平均年龄(59.36±6.17)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2.8±1.7)年;对照组男27例,女22例,平均年龄(59.75±6.58)岁,病程2~6年,平均病程(3.4±1.5)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实验组根据患者焦虑的心理状态给予护理干预。首先,护理人员需要详细讲解有关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及时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进而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在此期间,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口头讲述、开展讲座、发放健康手册以及播放视频等方式,介绍有关该类疾病的发生机制、临床症状、治疗措施以及有关的护理方案等,进而提高患者的认知程度,帮助患者树立对抗疾病的信心;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家庭背景、年龄、社会地位以及文化程度等因素,加强对于患者的心理疏导和干预,积极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使得患者处于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最后,护理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心理情绪的变化情况,特别是对于焦虑情绪明显的患者而言,一旦出现焦虑或者焦虑情绪加重的情况时,则需要寻求患者家属的帮助,积极给予患者安慰和鼓励,在交流的过程中,鼓励患者说出内心的困惑和焦虑,使得患者内心的焦虑情绪得到宣泄和释放。对于控制不良的患者而言,则需要结合医嘱给予抗焦虑药物进行适当的干预。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
1.3 观察指标
收集两组患者资料,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以及医院睡眠问卷(SMH)评分以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
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46例(95.83%)显著高于对照组38例(7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95,P=0.014<0.05)。
2.2 对比两组SMH评分以及SAS评分
实验组SMH评分(20.65±3.48)分,对照组为(16.74±3.5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41,P=0.000);实验组SAS评分(46.36±6.12)分,对照组为(55.15±2.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30,P=0.000)。实验组的SMH以及S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慢性心力衰竭作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危重疾病,患者的预后效果相对较差,有关数据显示,该类疾病的发生几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患者在患病期间将会表现出全身乏力以及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目前,临床上通常采取姑息治疗的方法,进而延续患者的生存时间[2]。在此期间患者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并不利于患者的预后质量。本次研究得出: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46例(95.83%)显著高于对照组38例(79.17%),实验组的SMH以及S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通过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行护理干预指导,对于改善焦虑情绪的效果显著。
概而言之,通过采取护理干预和指导,有效改善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焦虑情绪,效果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