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精神力量
2019-01-03朱康有
文_朱康有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首先体现在它是以马克思主义这种“世界历史”中产生的优秀文化成果武装起来的政党组织,“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因此,探讨“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主题,必须先要搞清楚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20世纪,中国文化最重大的事件无疑就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先进文化融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组织——中国共产党队伍中,使中国的发展道路、社会制度焕然一新,并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历史成就。
马克思主义及其主张的科学社会主义文化,是在新文化运动特别是五四运动前后各种文化主张的竞争中、在俄国革命成功实践的经验参考中脱颖而出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作为“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它反对的是与旧统治集团联系在一起的“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等意识形态。此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意味着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引入的马克思主义及其社会主义文化,在凝聚民族力量的先进政党组织文化中落地生根。从此,主要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一盘散沙的中国社会形态,“自上而下”被广泛地组织和动员起来,中华民族真正以独立和平等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使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的选择,既不是在中国原有传统文化形态中进行注解和修补,也不是把外来思想文化引进后简单嫁接到中国国情上;毋宁说,它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革命”和“改革”等创新思想,以世界眼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使中国人民有了“全新的选择”,也使得中国文化通过吸纳世界文明成果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如毛泽东指出的:“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在文化的物质、制度、观念等不同层面上,中国文化形态在20世纪的变革举世瞩目,树立起一个全面引导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典范。无疑,中国共产党是以自己的文化创造——革命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提炼至今日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新文化形态,为忠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非凡的贡献。
亦不应当把这种变革与中华文明“断裂”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对历史的“接续”和继承,需具备恢宏视野、在大时空中进行观照。如果把历史隔断,本身即违背了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的历史唯物主义。不但我们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延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安排也“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则“深刻揭示和自觉遵循中华民族传承发展的历史逻辑,承载着中华文明再创辉煌的历史责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光辉典范”。一句话,今天很多的成就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离开这一点,遑论“四个自信”。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重要思想文化资源
任何科学的社会理论和制度,必须本土化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我们党杰出领袖毛泽东就是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手。他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说,“我们马克思主义者,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总结,继承一份珍贵遗产”。毛泽东本人的传统文化修养极其深厚,其诗词、书法等天然雄伟、自成一体,其古代文史知识和智慧的运用堪称纯熟。他既与党内同志共同研读马列主义的经典与教科书,借鉴苏俄经验教训,又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批阅中国古代文史典籍。他说:“马列主义的书要经常读。《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100遍,……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于应用,要应用就要经常读,重点读。”有人称毛泽东是“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他的书房仅《红楼梦》一书就有10种版本以上。从文学书中他看历史、看社会、看政治、看军事、看思想方法,汲取其中对现实有用的东西。毛泽东一生批阅《资治通鉴》十几遍,通读4000万字的二十四史,用不同颜色的笔墨圈点批注,并将一些内容印发批转为高级干部学习材料。他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认为“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实事求是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作的高度概括。毛泽东的党建思想、军事思想、哲学思想、政治思想是典型的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典范之作,体现了中国表述、中国风格、中国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重视历史、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运用,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个非常鲜明的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对党的领导干部发表的许多讲话中,都包含了这样一层深意:不仅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要反复读,中华文化的经典也要去读。他指出:“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2013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指出:“各种文史知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也要学习,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全球治理提供重要启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中国共产党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积极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努力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共产党人从毛泽东、周恩来运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关系,到邓小平主张和平解决争端,再到后来提出“和而不同”的文明多样性、“建设和谐世界”等理念,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种自信和自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即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在当今多元文化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关系理念包含着古老智慧的新运用,日益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中华民族很早就认识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其中的“天下”理念和“大同”信仰经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即能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深厚的文化根基。传统“天下观”其实给现代人提供了一种更宽阔的视野、更宽广的胸怀来观察和处理世界大势、全球问题。因为贯穿其中的乃超出家国的“大道”,并非仅仅适合于本国本民族的“道”。根本的一个字是要做到“公”,需“不独亲其亲”,达到无遗漏的“皆有所养”才是目标之所在。
汤因比曾经讲到类似的话,中国把各民族统一在一起的几千年经验,可以为形成一个统一的和平世界提供诸多启示。中华文明长期在世界历史上处于前列,其中心部位甚至对周边形成强大的向心力,不能不说与它本身即处在时时更新、吸收外来文明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中华文明”,其最高层的概念即为“道”——亦为中华哲学思想的核心价值理念。它表明,中华文明是主讲道义的文明形态,始终将人道高高擎举,使五千年文明绵延不绝。有了此“道”,才能持久不息。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能够长期生存、发展的根本基因,也是我们今天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智慧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