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场产业转型要注重“文化跟进”
2019-01-03李国文
文 / 李国文
江苏省连云港市工业投资集团灌西盐场是个建场百年的老企业,这个20世纪初由中国盐业界实业家徐静仁等投资兴建的淮北一大盐场,经过近20年的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现已从单一产盐转型成为集原盐、农业、水产养殖、物流和绿化保洁等多产业于一体的综合企业,产业布局更加科学,产品更合乎市场需求,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涌现了多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盐场为什么能实现成功转型?一个重要因素是转型中大力推进了“文化跟进”。
以“高质发展”理念激活企业发展愿景。盐场产业转型是一场浩大工程,既有立足海边滩涂对盐碱土地用途的转换,又有因处于沿海开发地带,受不断征用盐场土地的冲击,而调整产盐体系产业坚守,形成既要有退,又要有进,既要保基础产业,又要有新开发产业的产业心态和产业格局。为了在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中确保实现新的发展目标愿景,近年来,我们在注重以习总书记“高质发展 后发先至”的新发展理念教育员工,用高质发展的理念激活企业经济发展的“一池春水”,把全场员工的智慧化作企业谋振兴员工奔富路的强大精神动力。结合盐场实际,提出了保障企业“高质发展”的十条举措,包括党建引领、文化建设、反腐倡廉、产业出新、机制创新、科技推广、降本增效、人才培养。政策支持和“智慧”建设,实施这些举措后,给企业转型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以核心价值引领打造高素质员工团队。核心价值观既是当代中国人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盐场员工的价值追求,新时代的盐场企业要想实现健康发展,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企业,将精神动力转化为生产力,让核心价值观在盐场落地生根。在如何传播与落地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我们盐场坚持做到五条:一是改变以往素质教育的“填鸭式教育”,让员工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入心入脑;二是做好“两带转换”,把员工思想聚焦在弄清发展目标、思路方法,扶持政策和提高本事上,让他们“带着问题来,带着答案走;带着想法来,带着方法走”;三是改变“集体漫灌”到“精准滴灌”,不搞“大呼隆培训”,而是针对不同产业,不同层次的员工,因地制宜,因业制宜,因人制宜,精准施教,收效很好;四是解放思想,增添本领,让员工学有所思,学有所用,学有所获,提高在新产业创业干事的能力;五是抓好“领头雁”,带动一起“飞”。企业在打造团队时,选取团队思想觉悟高,干事有激情,创新办法多的人,重点培养,悉心传授,让他们成为若干小团队的带头人。这么多支团队能力快速提升,最终打造出全场高素质团队。
以创新精神跨越转型必经之“坎”。盐场转型从单一产业转到多产业,从产业起步到产业成型,制约瓶颈很多,历经了许多道“坎”,如何爬坡过坎,光依赖政策扶持不行,光靠硬顶硬撑蛮干更不行,必须走好创新之路。我们体会,机制转换是转型获得新动能的一个秘笈。一是营造决策文化环境。当一个产业初创形成,建立与产业相适应的决策机制很重要,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风险,可以说决策机制就是企业最关键的文化管理机制。二是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转型生成的产业,管理机制必经与产业发展特点相匹配,杜绝粗放管理,实行精细管理,“细节决定成败”。三是企业运营模式创新。产业从市场布局,产业生态到产业孵化,要有多种创新举措,在互联网+信息化时代,对企业创新的要求如影随形。要把创新的注意力放在三点上:善于把握客户需求,专注经营业务,靠创新坚持提升自己擅长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持续增强产品的不可替代能力;善于用创新不断提升产品质量,让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带来企业强大的竞争力和高投资回报率;善于学习持续创新,保持领先的经验。我们注意到盐业的优秀企业都是创新企业,创新过“坎”,他们有两点最重要,一在拥有产业关键技术,二在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近年来,我们学习借鉴他们的经验,用于自身企业的发展,有力地提升了灌西盐场的经济实力。
以持续科技进步打牢企业的发展根基。长期以来,盐场实行的是海水制盐模式。在连云港市大开发的浪潮刷新下,盐场占一半的盐田都被征用。为了稳定盐这个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为了稳定地保住员工的饭碗,盐场举企业之力,建设成功一个大型的新型制盐生产基地,这就是年产100万吨的矿卤日晒制盐基地。从单纯海水日晒制盐模式转换成矿卤日晒制盐模式,其中要解决大量的技术难题,要弄清海量的技术参数,特别是如何除硫,如何用最小的吨盐卤耗产出最大化效益的盐,直接事关质量和效益。为此,我们在盐田上广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在除硫、降本增效上获得了可喜的成绩。主产业盐业科技的创新,带动了全场十数个产业创新,农业、水产、绿化保洁、物流等产业,都显示了良好的产业前景。尤其是盐场的物流产业,居临港开发区前沿,得天时地利之势,成了目前临港产业区唯一一家实力教强的物流企业,其经济规模有望成为灌西盐场产业经济的“半壁江山”,成了全场转型产业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