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工业:新时代的大国名片
2019-01-03中国报道王翔
文︱《中国报道》记者 王翔
作为中国核能发展的主力军,中核集团始终以建设更加自主、先进、安全、高效的核科技工业体系为己任,取得了丰硕成果。
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基地。
11月19日,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核集团”)承建的“华龙一号”示范工程福清核电6号机组内层安全壳穹顶最后一层混凝土浇筑完成。中核集团“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告诉《中国报道》记者,“目前,国内在建的‘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均按预期计划向前推进,工程安全和质量处于良好受控状态。”
2019年将是“华龙一号”首堆建设的关键之年,将由设备安装阶段转为调试阶段,调试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完成。全球首堆有望在2020年建成投产。
“如果按计划投产,这将是全球核电史上首个按工期投产的三代压水堆核电项目。”邢继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从秦山核电站到“华龙一号”
1991年,位于浙江省海盐县的秦山核电站正式投入运营,这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和运营管理的第一座核电站。伴随着核电站的不断扩建和核电技术的不断增强,我国相继掌握了10万、30万、60万、100万千瓦级核电技术,实现了中国核电技术的型谱化发展。
如今的秦山核电基地,9台机组已全部建成投产,总装机容量656.4万千瓦、年发电量约500亿千瓦时,是我国目前核电机组数量最多、堆型品种最丰富、装机容量最大的核电基地。
截至今年4月,秦山核电基地已实现安全发电达5000亿千瓦时。按每个家庭4口人、每月用电300度计算,它可以供1000万人口的城市家庭用电55年。
如果说秦山核电基地是我国核电自主创新之路的起步,那么“华龙一号”就是我国核电发展道路上的又一次里程碑式的跨越。
“华龙一号”是中核集团在我国30余年核电科研、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行经验的基础上,汲取世界先进设计理念,根据福岛核事故经验反馈和世界最新安全要求,研发的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先进技术。其安全指标和技术性能达到了国际三代核电技术的先进水平,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
“‘华龙一号’的国产化率已达到了80%以上。”中核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余剑锋告诉《中国报道》记者,“在核电方面,我们的技术完全不受美国人的制约,可以自信地说,中国核电的发展不被人卡脖子。”
截至2017年底,中核集团年度发电量首破千亿千瓦时,整体运行指标连续5年国内领先,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17年,中核集团的秦山一期30万机组,秦山二期1号、2号、3号机组,福清核电1号机组,田湾核电2号机组共计6台机组WANO(世界核电营运者协会)综合指数为100分,排名世界第一。
“现在,我们国家在核电的运行和建设水平上均属国际领先。”余剑锋表示。
中核集团秦山核电基地。
核技术运用向深度广度扩展
核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余剑锋指出,我国核技术已广泛应用在医疗、生物、农业、环保等领域,产业初具规模,并促进了多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创新发展,具有突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9月26日,中核集团首个质子治疗示范工程项目正式落户天津市肿瘤医院滨海院区。这也是中核集团在质子放射治疗领域建设的首个项目,将推动质子治疗的产业化和国产化进程。
质子治疗是世界上先进的癌症治疗手段之一。质子治疗以其高精度、高治愈率和低毒副作用的优势,为精准治疗肿瘤提供了重要手段。
但是质子治疗费用高昂。中核集团致力于质子治疗设备国产化,最终目标是让高端质子治疗能够普惠大众。预计这一项目将于2021年具备临床试验条件。
除此之外,在医疗应用领域,中核集团还在全国建成医药中心10个;开工建设深圳、成都两大药物基地,建设现代化辐照站3座,实现运营辐照站8个;在放射性药物领域,拥有几乎全部国内上市品种文号,市场占有率超过70%……
在前不久召开的国际原子能机构大会期间,一项中核集团自主研发的“燕龙”泳池式低温供热堆技术获得外国专家纷纷点赞。
“燕龙”泳池式低温供热堆是中核集团在泳池式研究堆50多年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上,针对北方城市供暖需求开发的一种安全经济、绿色环保的堆型产品。其具有“零”堆熔、“零”排放、易退役、投资少等特点。据测算,一座400兆瓦的“燕龙”低温供热堆,供暖建筑面积可达约2000万平方米,相当于20万户三居室。
“该项目是中核集团打赢蓝天保卫战,助力‘美丽中国’建设和‘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项目之一。”据中国核工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晓明介绍,今年9月底,中核集团泳池堆示范工程初步安全分析报告编制完成,这是继泳池堆示范工程初步设计完成后实现的又一个重大节点目标,为后续安全评审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稳步推动中国核电“走出去”
9月29日,巴基斯坦卡拉奇3号核电机组成功实现穹顶吊装。目前,中核集团海内外在建“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共计4台,工程建设各节点均按期或提前完成。另外,中核集团与巴基斯坦于2017年签署了恰希玛5号机组商务合同,将再次建设“华龙一号”核电机组。
从引进到出口,中国核电已经成为中国“走出去”的靓丽名片。据余剑锋介绍,中核集团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建立起支撑核工业全产业链的全球配套供应链,与俄、法、德、美等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建立了商务合作。
6月8日,中俄两国签署了迄今为止最大的核电合作项目,合同总金额超过200亿元人民币,项目总造价超过千亿人民币。
中核集团正在以“一带一路”为主要方向,推动核能全产业链走出去:在尼日尔、纳米比亚、津巴布韦和蒙古等国家控制资源量近十万吨;在中亚、东南亚、非洲等国际市场开拓取得了实质性突破等。
在核电领域,中核集团将持续推动以“华龙一号”为代表的海外项目本地化采购,积极协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业体系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增进人民福祉。预计未来五年,中核集团海外本地化采购总金额将超过36亿美元,涉及南亚、中东、南美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此外,据统计,未来五年中核集团进口采购和海外业务本地化采购整体需求将超过120亿美元。
随着产业的壮大与发展,中核集团核技术应用产品也不断走向国际舞台。2013年,向马来西亚以EPC(工程总承包)模式出口钴-60辐照站一座;放免药盒出口到韩国、孟加拉、菲律宾等国家;向英国出口300万居里钴源,实现钴源规模化出口;C13、C14呼气测验产品出口到50多个国家;向美国、伊朗、埃及、越南等国家出口伽马刀设备用放射源。
责任编辑:王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