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重庆改革开放40年
2019-01-03■田姝
■田 姝
渝中半岛(游宇/摄)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们党顺应历史潮流,尊重人民意愿,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以此为标志,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40载风雨兼程,重庆紧跟全国改革开放的步伐
作为全国重要的中心城市、长江上游经济中心、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重庆的改革开放是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庆改革开放40年,风雨兼程,成就辉煌。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1978-1982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庆努力摆脱“左”的思想束缚,从各条战线的拨乱反正入手,平反大批冤假错案,切实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各行各业逐渐走上正常运行轨道。
第二个时期是1983-1996年。计划单列时期,重庆紧紧围绕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推进各项改革,对外开放全面起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第三个时期是1997-2011年。设立直辖市后,重庆以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为目标,以办好“四件大事”为重点,抓住西部开发历史机遇,积极试点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向着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大踏步迈进。
第四个时期是2012年至今。进入新时代,重庆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四个扎实”要求,积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扎实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大力实施“八项行动计划”,努力打造“山水之城,美丽之地”。
40年艰苦奋斗、锐意进取,40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重庆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民主法治日益健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社会建设全面进步,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党的建设不断加强,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重庆改革开放40年,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先后经历了两次行政区划调整,形成了较为特殊的市情。
第一次调整是1983年,计划单列后重庆市与原永川地区合并,实行市带县的管理体制;第二次调整是1997年,设立重庆直辖市,管辖原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所辖行政区域。两次区划调整,对重庆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获得更多中央支持和有利政策的同时,也形成了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为一体,不沿边、不靠海、底子薄、困难多,没有现成发展模式可循的特殊市情。特别是设立直辖市后,重庆不仅面临机构改革、班子重组、干部人员消化等诸多问题,更是肩负起破解二元经济结构难题、探索大城市带大农村新路子、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艰巨重任。
◇长安汽车智能车间
全市人民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攻坚克难、砥砺奋进,不仅紧跟全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更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确保了发展成为时代和历史前进的主流。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确保重庆改革发展正确方向
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保证,是改革开放成功的关键。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重庆工作。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来渝考察指导,在不同场合为重庆发展定向导航:邓小平“可以考虑把四川分成两个省,一个以重庆为中心城市,一个以成都为中心城市”的指示,江泽民“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的寄语和“四件大事”的嘱托,胡锦涛关于重庆新阶段发展的“314”总体部署,习近平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四个扎实”要求,对重庆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建设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40年来,重庆改革开放的每个关键节点都与党中央的顶层设计密不可分:1983年被确立为全国第一个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大城市;1997年成为西部唯一的中央直辖市;2007年成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7年挂牌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党中央站在全局高度对重庆作出的这些部署,不仅将重庆发展战略上升到国家层面,更为重庆提供了诸多机遇和重要保障。
40年来,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既是重庆改革开放顺境中的航向标,更是逆境中的定盘星。在面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遭遇特大洪水、非典、干旱等一系列突如其来的风险和自然灾害考验时,党中央举旗定向、掌舵领航,重庆党组织以坚如磐石的政治定力,责无旁贷的政治担当,沉着应对各种挑战,克服负面冲击,把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维护了大局稳定,保证了重庆各项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实践证明,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只要坚持党的领导,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我们都能克难制胜、化险为夷。
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引领重庆各项改革走在前列
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先导,开拓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在全国一盘棋的顶层设计下,重庆的改革开放既遵循共有规律,也有许多解放思想、自主创新走在全国前列甚至开先河之举,不仅推动了重庆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对全国的改革开放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之初,嘉陵机器厂在“军转民”改革中解放思想,主动吸收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制造出全国第一辆国产民用摩托,随后成立的中国嘉陵集团,经企业集团和股份制试点成功上市,为探索国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供了经验。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重庆发起的“四省区五方”经济协调会和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是中国改革开放史上横向联合的最早形式,对西南一片、长江一线的开发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90年代初,重庆率先在国(营)合(作社)商业企业推行经营、价格、分配、用工“四放开”试点,为探索全国在商业流通领域的改革作出有益尝试,并获得国家体改委充分肯定,向全国推广。
直辖后,重庆在支援三峡工程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库区干部群众顾全大局、舍己为公、万众一心、艰苦创业,与全国人民一道孕育和创造的三峡移民精神,为破解百万移民世界级难题和弘扬新时期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作出巨大贡献。2007年以来,由重庆首创的“地票”制度,有效促进了重庆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提高了当地农民收入,加快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为全国土地供给侧结构改革贡献了智慧。
十八大以来,中欧班列(重庆)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不仅在货运的数量与质量方面处于中欧班列的前列,更开“四季不停运”和集装箱运输国际邮包等先例,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重庆在改革开放进程中走在时代前列的各项改革,都得益于解放思想,敢闯敢试,不断推动体制、机制、科技创新,从而确保改革开放充满生机活力,不断推向深入。
以人民为中心,最大程度凝聚重庆改革开放的共识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依靠者。 改革开放之初,为尽快结束十年内乱造成的负面影响,市委专门成立落实政策小组,为在“文革”中遭受迫害的干部、群众和各界人士恢复名誉,对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历次政治运动中受到错误处理的案件进行复查、改正和平反,有效调动了全党同志和社会各阶层人员的积极性,对促进社会安定团结,推动改革开放事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直辖后,重庆以破解“三农”问题为契机,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导向,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积极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顺利实现“两基”目标,有效应对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分流再就业难题,适时启动廉租房保障制度,蓬勃开展群众体育运动,人民生活质量得到大幅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断完善民主法治建设,用制度体系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力,大胆探索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大力推进公租房建设,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切实做到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重庆便捷的立体交通(刘汪洋/摄)
2017年,重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93元,是1979年355元的近百倍,恩格尔系数由1979年的61.9下降为2017年的32.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从1979年的150元增长到2017年的12638元,恩格尔系数由1979年的72.9下降为2017年的36.5。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中真正得到了实惠,改革开放事业也因此赢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共同推动了重庆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实践证明,惟有牢记初心使命,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惟有最大程度凝聚起改革开放的社会共识,才能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巨大合力。
不断扩大开放,为重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重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离不开对外开放的政策。作为西部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接点上,重庆区位优势突出,战略地位重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庆开始了对外开放的实践与探索。
1983年,重庆被辟为有直接对外进出口权的内陆口岸,享有了直接对外贸易以及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和设备等方面的权力,对外开放全面起步。1992年,国务院批准重庆为沿江开放城市,重庆出台《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若干实施意见》等文件,狠抓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拓宽国际市场、发展国际旅游、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内开放等各项工作,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不断攀升。
直辖后,重庆通过建设综合立体交通骨干网络改善发展硬环境,通过“十个一批”等发展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优化投资软环境,充分发挥国家级开发区和区县(自治县)特色工业园区的龙头作用,大胆“引进来”,勇敢“走出去”,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重庆以内陆开放为突破口,不断完善开放通道、提升开放平台、培育开放优势、壮大开放主体、优化开放环境,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为推动重庆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了重要支撑和坚实保障。
40年来,在对外开放政策的指引下,重庆冲破封闭的峡谷瓶颈制约,从位居四川盆地东部的港口码头到西南地区的水陆空立体交通枢纽,由单一转口贸易城市到立足内陆、面向世界的国际化大都市,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7年,重庆地区生产总值达19500.27亿元,比上年增长9.3%,人均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进出口总值达6660391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18255万美元,总体上实现了开放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实践证明,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重庆经济腾飞的强劲动力。坚持对外开放,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行千里,致广大。”重庆改革开放40年的辉煌历程,雄辩地证明了党中央作出改革开放决策的伟大与正确。重庆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新时代的接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招,更是推动重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强大动力。
“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从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积淀中汲取养分,重庆将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更加坚定“四个自信”,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继续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重庆工作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四个扎实”要求,奋力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