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原因综述

2019-01-02谢超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9年1期
关键词:综述

谢超

关键词:收入差距扩大;原因;综述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10月10日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过于悬殊的收入差距会严重影响经济发展、政治团结与社会稳定,最终使“共同富裕”的目标难以实现。在这样的背景下,收入差距问题一直都吸引着大批学者的研究兴趣。本文就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问题,从经济发展、政府政策、教育与人力资本等三个方面,结合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综述理论界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最后进行总结。

一、经济发展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经济发展对居民收入差距有直接影响。一方面有学者的理论与实证分析表明,总体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扩大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另一方面理论界更关注经济发展的具体方面对收入差距的影响,这里以农村非农产业、非国有经济部门、城市化和金融发展为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村非农产业逐步发展起来,非农收入占农户总收入的比重日益增加,这导致了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扩大。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在1994~2000年的农户总收入差距的变化中,非农业收入变化的贡献率达到了53.42%;而且,农村内部不同地区、不同农户之间非农收入的不平衡增长是造成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城镇非国有经济部门的发展是城镇内部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非国有经济部门的分配以效率为导向,其内部收入差距比国有经济部门大;另一方面非国有经济部门就业人数的比重不断上升。结果,城镇非国有经济部门的发展对总收入差距的贡献不断增加。城市化对收入差距的影响与经济发展的阶段有关。基于省级面板数据,陆铭、陈钊(2004)的实证研究表明,1987~2001年城市化进程有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而李子叶等(2016)的实证研究则表明,2003~2013年城市化进程对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先扩大再缩小的影响。而且,城市化只有同增加外商直接投资、增加政府财政支出、加大研发创新力度等措施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发挥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

二、政府政策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政府政策主要包括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两个方面,二者都会影响居民收入差距。

(一)经济政策以价格政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为例。从理论上看,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的提高会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从而有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实证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城乡收入差距与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之间存在很强的负相关关系。李磊等(2011)根据2002年中国家庭住户收入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了贸易开放政策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显著作用。但这种提高作用在我国不同的收入群体之间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不同技能、不同企业类型和不同职业类型的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所以,貿易开放政策的不均衡性是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杨晓锋、赵芳(2014)基于1998~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在当期,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会拉大城乡收入差距,但从长期看,产业结构调整会伴随着就业结构的充分调整,使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城镇,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林毅夫、陈斌开(2013)则强调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的选择对收入差距的影响。他们对比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赶超战略)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前者会降低劳动力需求和均衡工资水平,导致收入差距扩大;后者则会提高工资水平,并缩小收入差距。

(二)社会政策以人口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为例。胡晶晶、黄浩(2013)的实证分析表明,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在城镇的推广力度普遍高于农村,城镇家庭规模普遍小于农村家庭。结果,农村家庭的人口负担(经济负担)普遍高于城镇。所以,计划生育政策在贯彻上的城乡差异阻碍了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赖德胜(2001)指出,在我国城乡分割的异质型社会中,计划生育政策在实施中所实行的“超生罚款制度”,会损害农村地区物质与人力资本积累,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王延中等(2016)根据2012年多省实地问卷调查的数据发现,尽管部分社会保险项目确实有拉大收入差距的作用,但总体上看,我国社会保险政策具有显著的收入再分配效应。杨穗等(2013)根据我国1988~2007年的住户调查数据发现,我国社会福利制度与政策的城乡高度分化特征(城镇地区的福利水平远高于农村地区),使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不明显。

三、教育与人力资本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不同劳动者教育水平的差异,以及由此形成的人力资本存量积累的差异,是造成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陈纯槿、李实(2013)基于1989~2009年全国城镇住户抽样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2000年以来,对我国城镇内部收入差距贡献最大的因素就是教育,而且这一贡献率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更多学者分别考察了基础教育(或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刘文忻、陆云航(2006)基于1987~2003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基础教育在农村的普及有利于农村地区经济部门的人力资本积累,从而有利于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和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杨娟等(2015)的理论分析表明,义务教育在根本上影响了收入差距和收入的代际间流动性。低收入家庭对子女义务教育的投入较中高收入家庭少,其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人力资本积累水平较低。这直接导致了低收入家庭子女的高等教育参与率和收入水平也较低,从而导致收入差距扩大,以及收入的代际间流动固化。颜敏(2013)的实证研究表明,不同劳动者在受高等教育上的差别,是工资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高等教育因素对于工资收入差距的贡献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很多学者还分析了人力资本对收入差距的影响。陈玉宇等(2004)的实证分析表明,从1995年到1999年,人力资本因素贡献了我国工资收入基尼系数变化的44.36%,而且这一贡献率还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高梦滔、姚洋(2006)对1987~2002年8个省份的微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由教育和职业培训形成的人力资本存量差异,而非包括土地在内的物质资本差异,才是我国农村地区农户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张龙、葛晶(2015)对201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微观数据与行业中观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人力资本因素对我国行业间收入差距的贡献率达到了62.29%,是拉大我国行业收入差距的首要原因。蔡昉(2013)指出,人力资本私人回报率的逐渐提高,以及高收入群体在占有优质教育机会上的天然优势,使得高收入群体的教育回报率远高于低收入群体,从而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而且,由此产生的收入差距扩大还会在代际间传递。

四、总结

在综合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归结为经济发展、政府政策、教育与人力资本。总的来看,现有的研究多分析某个单一因素对于收入差距扩大的解释力。如果能将多种因素综合起来,可以更全面地认识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有助于完善缩小收入差距的对策。另外,在实证分析上,现有研究存在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相对单一的问题。多数研究都将基尼系数作为衡量收入差距的指标。实际上,基尼系数只是一个具有“相对适用性”的指标。所以,在收入差距扩大原因的实证分析中,除基尼系数之外的多指标分析(如收入分布、消费水平等),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收入差距状况,从而有助于更客观地分析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昌兵.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实证分析——基于有约束条件的VECM[J].当代经济科学,2007(1).

[2]刘霖,秦宛顺.收入分配差距与经济增长之因果关系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

[3]陈宗胜,周云波.再论改革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中国发生两极分化了吗[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4]李实,赵人伟.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J].经济研究,1999(4).

[5]张平.增长与分享——居民收入分配理论和实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6]陆铭,陈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4(6).

[7]李子叶,韩先锋,冯根福.中国城市化进程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吗[J].经济学家,2016(2).

[8]李实.中国个人收入分配研究回顾与展望[J].经济学(季刊),2003(2).

[9]李磊,刘斌,胡博,谢璐.贸易开放对城镇居民收入及分配的影响[J].经济学(季刊),2011(1).

[10]杨晓锋,赵芳.产业结构调整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11]林毅夫,陈斌开.发展战略、产业结构与收入分配[J].经济学(季刊),2013(4).

[12]胡晶晶.二元经济结构、政府政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基于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财贸经济,2013(4).

[13]赖德胜.计划生育与城乡收入差距[J].中国人口科学,2001(3).

[14]王延中,龙玉其,江翠萍,徐强.中国社會保障收入再分配效应研究——以社会保险为例[J].经济研究,2016(2).

[15]杨穗,高琴,李实.中国社会福利和收入再分配:1988~2007年[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3).

[16]陈纯槿,李实.城镇劳动力市场结构变迁与收入不平等:1989~2009[J].管理世界,2013(1).

[17]刘文忻,陆云航.要素积累、政府政策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4).

猜你喜欢

综述
认知需要研究综述
氢能有轨电车应用综述
综述的写作格式
5G应用及发展综述
机器学习综述
SEBS改性沥青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深度学习认知计算综述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Progress of DNA-based Methods for Species Identif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