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间背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在手部皮肤缺损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2019-01-02王肖波梁中星任鑫鹏
王肖波, 梁中星,任鑫鹏
(焦作卫生医药学校附属医院手足外科,河南 焦作,454000)
手部是人体重要组成部位,皮肤缺损发生后,对手部外观及精细活动造成严重影响,降低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需及时救治[1-2]。现阶段,临床多采取皮瓣移植治疗手部皮肤缺损。既往临床通常选择下肢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股前外侧皮瓣等,但此类皮瓣皮下脂肪相对较厚,不适宜作为最佳移植皮瓣。近年来,骨间背动脉皮瓣移植逐渐应用于手部皮肤缺损修复中,包括带蒂皮瓣移植与穿支皮瓣移植两种方式。其中,带蒂皮瓣移植皮瓣成活情况虽好,但术后并发症较多,临床逐渐关注穿支皮瓣移植。本研究选取我院手部皮肤缺损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以探讨骨间背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的应用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36例手部皮肤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女性11例,男25例,年龄18~58岁,平均年龄(22.672.03)岁,致伤原因:3例电锯伤,5例热压伤,12例机器绞伤,16例机器压轧伤。皮肤缺损情况:15例手指掌侧,11例手指背侧,10例手背部。本研究均符合《世界医学会赫尔辛基宣言》相关要求,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均属于手部皮肤缺损;手部创面均存在不同程度肌腱或骨骼外露;均具备皮瓣移植指征及适应证;患者及家属均知情,签订知情承诺书。排除标准:不具备皮瓣移植指征及适应证者;创面出现严重感染等并发症者。
1.3 方 法
1.3.1 清创 首先对创面进行清理,将创面及其周围坏死失活组织清除干净,并将其边缘老化肉芽组织切除,使新鲜组织露出,选择桡动脉浅支及其伴行静脉吻合手背部与掌背联合部位创面,切开虎口区皮肤,将软组织分离后探查第一掌背支及其伴行静脉,若为手背部皮肤缺损,则选择第一掌背动脉及其伴行静脉作为吻合血管,若为手指部皮肤缺损,则选择一侧指背侧浅静脉及指固有动脉作为吻合血管,分离后作出标记,以备用。
1.3.2 皮瓣设计与切取 第一,点线面设计:选择尺骨茎突上方(约2.5 cm位置)作为骨间前动脉与吻合动脉的吻合点;轴线选择肱骨外上髁与尺骨小头桡侧缘之间连线;根据手部皮肤缺损形态及面积设计皮瓣,并分离(于深筋膜层)皮瓣;第二,采用多普勒技术进行定位:选择多普勒血流仪(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按照骨间背动脉走行与穿支位置探查皮穿支的穿皮点,标记信号最强位置;第三,切取、移植皮瓣:于皮瓣尺侧将皮肤至深筋膜切开,探查皮穿支(沿深筋膜层),于深筋膜下尺侧腕伸肌与小指固有伸肌间隙准确分离皮穿支,并采取保护措施,调整皮瓣切取位置(以穿支穿入部位为依据),皮瓣近端皮神经、皮下静脉应保留一定长度,之后于桡侧再次切取皮瓣,将皮穿支进一步游离,直至骨间背动脉,穿支分支采取结扎处理;向近端游离骨间背侧血管(根据受区具体情况),调整至合理长度,切取后对血管断端采取结扎处理,皮瓣应采用湿纱布包裹,以备用,需注意的是操作过程中应保护骨间背侧神经;第四,血管吻合:调整蒂部血管长度(根据受区动脉口径),使其接近于供区动脉口径,选择指固有动脉与皮瓣内骨间背侧动脉吻合,手指背侧或手背静脉均可吻合骨间背侧皮下静脉,所有血管吻合完成后,缝合指固有神经及皮下神经。
1.3.3 术后处理措施 整个手术区域前后采用棉垫包扎,并给予保暖措施(烤灯照射),叮嘱患者术后保持绝对卧床休息,持续7d。同时术后给予常规抗痉挛、抗凝、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并注意观察皮瓣血液循环情况,避免发生血管危象等不良情况。
1.4 观察指标
(1)皮瓣成活情况。(2)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3)术后随访3~6个月,再次手术整形情况。
2 结 果
2.1 皮瓣成活情况
36例手部皮肤缺损患者,皮瓣成活率为100.00%。
2.2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术后发生皮瓣远端皮缘坏死1例,经换药后瘢痕愈合;皮瓣急性血肿1例,经及时探查、明确出血点,采取结扎处理后解除;血管危象2例,经手术探查后成功解除,皮瓣成活;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4/36)。
2.3 再次手术整形情况
术后随访3~6个月,36例患者无再次手术整形发生,发生率为0.00%。
3 讨 论
手部皮肤缺损通常是因机器、热压等原因而致,通常伴有肌腱、骨关节外露,需及时给予皮瓣移植修复[3-4]。现阶段,临床进行皮瓣移植修复的原则为供区破坏损失小,受区修复重建好[5-6]。近年来,随着皮瓣移植理念与技术不断进展与完善,穿支皮瓣移植基础研究及其临床应用逐渐成为关注热点。既往临床研究认为,骨间背动脉穿支动脉具有一定程度变异性,可能导致术后皮瓣出现不同程度坏死等不良现象。而Sun等[7]学者研究中经解剖表明,前臂背侧存在丰富血管穿支,而骨间背动脉为其共同来源,且穿支主要分布于前臂远端1/5及中段,骨间背动脉在前臂远端1/3区域之间具有走形表浅、肌肉分支少等特点,采取分离措施时其损伤程度较轻,同时桡动脉、尺动脉血供丰富,具有吻合支,切取皮瓣较为合适。且骨间背动脉穿支皮瓣具有皮肤质地柔软,解剖结构恒定等特点,应用于手部中度大小皮肤缺损治疗中,取得良好临床效果。
骨间背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优势在于以下方面:(1)皮瓣皮肤厚度、弹性均适合,与手部皮肤相近,且相对无毛,修复术后可达到外观满意的理想效果,无需进行二期皮瓣修整;(2)皮瓣应用范围较广,对于手指部位及手背侧中小面积皮肤缺损患者而言,可达到充分满足、修复的目的;(3)术中操作对手部主要血管无损伤,且对手部血供干扰较小;(4)可获取较长蒂部,血管口径可接近受区指根部血管及第一掌背动脉,实现端端吻合;(5)骨间背动脉具有较多远端穿支,1个皮瓣可携带≥2个穿支,可通过共蒂对多个手指皮肤缺损进行同时修复,还有助于提高皮瓣成活率;(6)手术操作于一个止血带及同一麻醉下完成,可有效减少手术区域及术中出血量;(7)可直接缝合供区,术后仅留下一条线性瘢痕,患者接受度较高[8-9]。Liu 等[10]学者研究中针对手部皮肤缺损患者采用骨间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其皮瓣全部存活。本研究结果显示,36例患者皮瓣成活率为100.0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可见手部皮肤缺损患者应用骨间背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可有效保障皮瓣成活,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术后随访3~6个月,36例患者无再次手术整形发生,可见手部皮肤缺损患者应用骨间背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可避免或减少再次手术整形。
需注意的是:(1)术前点线面设计完成后,应采用多普勒技术进行穿支定位,术中操作时需按照定位点进行皮瓣设计;(2)皮肤及深筋膜应于尺侧切开,若未能找到穿支,则应沿切口继续向上探查,通常可成功找到合适直径穿支,之后参考穿支实际位置合理调整皮瓣;(3)应于放大镜条件下解剖穿支血管,尽可能减少牵拉穿支血管;(4)若需较长蒂部,则应于前臂远端部分设计皮瓣,向近端解剖(沿骨间背侧动脉),以获取所需长度蒂部;(5)皮瓣移植修复失败最主要原因之一为静脉回流障碍,因此术中设计皮瓣时应注意其需携带一个浅静脉吻合指背静脉,且尽可能吻合≥2条静脉;(6)蒂部所有分支血管均应给予结扎处理,以避免分支出现出血现象而致术后血管痉挛,从而对皮瓣血供产生不良影响;(7)术中应注意防止血管蒂受压或过长迂曲,同时为避免术中吻合部位血管痉挛,应及时给予罂粟碱解痉[11-12]。
综上可知,手部皮肤缺损患者应用骨间背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可有效保障皮瓣成活,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还可避免或减少再次手术整形,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