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素质促进与科学家的责任

2019-01-02

科学中国人 2018年19期
关键词:科普公众科学家

20世纪以来,科学的发展极大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科学活动的组织与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科学与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也在不断增加。其中,科学素质的促进与科学家的责任相互依赖,不论是科学家个人,还是科学家所在团体,在全球范围内均应该发挥积极的社会责任,为人类的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科学素质发展贡献源源不断的活力。

2018年9月17日,首届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针对“科学素质促进与科学家责任”专题展开一场精彩的对话。来自不同国家的专业学者就科学素质的提高、科学的传达经验以及科研人员如何参与到科普工作中等话题纷纷发言。

与会专家在“科学素质促进与科学家责任”高端对话现场合影

拉里·阿沃西卡:在非洲,如何推动科学素质的提升

科学的概念,其实是理论和实验之间的一个概念,和迷信不一样,它具备推动基础设施发展、促进人类文明和平等一系列好处。

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委员、海洋地球物理学家拉里·阿沃西卡表示,现阶段,非洲同世界各国一样,面临着气候变暖、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拿起科学的利器消灭重重阻碍。“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科学和科学家们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小的,尤其是在扶贫或者推动经济方面。这主要是因为人们的科学素养非常低,包括我们的管理层或者说学术界以及民众在这方面的素养都有待提高。”

科学素养对整个社会而言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在疾病预防、食品安全、水安全、农业等方面尤为显著。拉里·阿沃西卡说,在过去一段时间里面,非洲有很多污染物生成,在对此进行干预的过程中,科学家在价值链上起到了明显作用。他们能够提供一些科学研究结果的信息,通过知识的普及在污染源治理等方面不断提升民众的科学素养,让地区群众能够运用已了解的知识解决环境问题、保护传统文化,从而进一步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意义。

“科学素质提升应该确保能够以大众普遍接受的方式进行,使科学真正走进社区,满足人们的生产需求。”目前,非洲在科学及科学促进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尤其在社会、政治话题及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结合层面,仍需要几代科学家的努力。因此,科学家应该发现并提供一些可靠的信息,并且以一种能够被人理解而非充满术语、行话的方式传达,从而对经济、社会整体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邓武明:过去20年间,围绕科学素质提升工作收获经验

来自越南科学和技术联合会的邓武明认为,科学家的主要任务是进行一些科学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建议,同时把科学传达给公众,推动科学素质进一步发展。

总结20年间工作开展的经验,他在科学素质发展方面提出了几点思考:

应该鼓励科学家与公众进行有效沟通。这也就意味着,科学家们要花更多的时间,通过不同的方式和公众展开互动。不管是年轻人、老年人,不论是大城市还是不发达的地区,有效、频繁的沟通皆不可或缺。利用教育专家的影响力,通过广播、电视以及图书出版等渠道让科学知识能够被大众获取。

应该向公众传达什么样的科学内容,取决于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举例来说,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更关心环境问题,比如空气污染、塑料垃圾等;生活在农村的人更关注农业问题,比如新的种植技术、种子或者化肥。所以,科技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因地制宜”,找到并帮助对每个人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如何向公众宣传科学呢?科学的语言复杂、客观,对于某些人来说,甚至无聊,所以科学家的任务是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式向公众宣传科学。科学宣传在促进科学素质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这样的认识,越南每两年在各个省都会组织一些科技竞赛,吸引年轻的科学家、发明者和工程师参与,通过竞争的形式选择最好的科学家,让他们对科学技术创新做出贡献。

饶子和:新形势下,科研人员应该如何参与到科普工作中

近年来,中国公众在科学素质上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依旧存在挑战。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指出,从调研数据来看,我国公民的基本科学素质比例从2010年的3.27%提升到2015年的6.2%,提高了将近一倍,但是比“十三五”计划的目标10%还是差得比较远。

“我们可以感受到科学普及工作的迅速发展。一方面科技相关词汇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出现得越来越多,当一个关于科技进展的新闻曝光,人们便开始关注它、谈论它。比如接连击败人类围棋高手的AlphaGo,我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的量子通信技术,爱因斯坦很早就预言过的引力波,甚至还有科学界意义不大而公众与媒体争议很大的转基因。谈论这些高科技本身,便说明了公众科学素质的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科普工作的主体内容、形式越来越丰富,必然促进公众科学素质的提升。”饶子和指出,以前谈起科普感觉必然是两类主体的事情,一是各种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等专业科普场馆,二是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但两者的科技推广工作、对公众的吸引力明显不足。

如今科普形式多样化,除了传统机构外,专业从事科普相关工作的公司越来越多,比如果壳网、知乎网等科普网络公司成功地吸引了很多年轻人的注意力,并依靠强大的资金支持和传媒势力在社会热点问题出现后,立即跟进相关的科普、报道,为公众及时提供科学解读。此外,将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相结合,让科普走进中小学课堂,也是一种与国际接轨的科普形式。

那么,在当前科普工作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科研人员应该如何参与到科普工作中来呢?饶子和对此表达了几点看法:第一,利用机构优势让公众零距离接触科研;第二,发挥团队优势,建立优质科普媒体;第三,发挥知识优势,侧重高端科普。他表示,希望更多的科研工作者能够加入到科普工作的行列中来,切实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普及与科学创新同等重要的指示,履行自己义不容辞的科普责任,为公众科普素质的提高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与此同时,他也希望全国的科技机构更加重视科普工作,通过有效的帮扶和支持让有志于科普工作的科研人员不再有后顾之忧。

南希·舒特:肯定科学研究的付出,强化科学家的社会地位

作为美国科学新闻媒体集团主编,南希·舒特从媒体的角度阐述了科学传播中的问题。她表示,在全世界,科学家是最受尊重的一群人,“特别是在美国,科学家的信用已经持续了大约40年,受尊重的程度仅仅次于军人。40%的人认为科学家是高水准的”。

一直以来,科学家们有精准的数据信息可以和公众进行分享,但遗憾的是,这种传播并没有成为一种平等的、成功的科学宣传。公众看到的事实越多,越会对科学研究持有怀疑态度。他们会讨论气侯变化、生物多样性安全、转基因等,但也因为对专业性研究数据和事实真相的不了解提出质疑,进而给科学家工作的开展带来诸多问题。

南希·舒特说:“我们应该想办法,宣传科学家能做什么、成功做出了什么。”站在媒体科学传播层面,他们试图经过标题的浓缩、内容的提炼完成有效知识的传达。“科学知识对于一般人而言,可能完全是陌生的。不了解就会带来不信任,所以科学家也需要帮助,需要我们和其他机构进行宣传。”以杂志平台为例,南希·舒特表示会通过实时跟踪和图片说明进行报道。“在日本海啸之后,我们在日本东太平洋的洋流到美洲的洋流之间,观察到一些动物种群。于是,我们就仿照鱼类和一些其他动物制作成一系列图片,让大家看到海啸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同时,她还强调,希望在科学沟通、研究合作中,能够实现更多资源的分享。

猜你喜欢

科普公众科学家
袁方:让公众更早地用得起好药
假如我是科学家
古代诗人玩转公众号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追踪潮流前线,一定不能错过这几个公众号
魔镜告诉我,你缺少时髦的APP公众号
与科学家面对面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二)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