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县古树名木保护现状与保护对策
2018-12-31王克来
王克来
(太和县林业局,安徽 阜阳 236600)
古树名木是指在人类历史过程中保存下来年代久远或具有重要科研、历史文化价值的树木。其中古树是指树龄在一百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是指与那些在历史上或社会上有重大影响力的中外历代名人、领袖所植或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纪念意义的树木。古树是人类重要的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文化和社会价值,被誉为“活着的文物”。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古树名木有近300万株,大部分为珍稀树种[1]。
太和县位于安徽省阜阳市北部,是全国平原绿化模范县、安徽省森林城市。太和县在做好新造林工作的同时,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也非常重视。本文结合太和县古树名木保护现状谈谈古树鉴定和保护中的经验,探索古树名木保护对策。
1 太和县古树名木保护现状
自2000年《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颁布实施后,太和县不断加大对本地的古树名木保护的宣传力度,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古树名木的保护意识[2-3]。
太和县林业局对2012年前原已登记的71株古树名木进行了挂牌保护。这71株古树名木分属10科15属17种,主要树种有银杏、圆柏、榔榆、黄连木、柘树、桑树、皂荚、柿树、枣树、楸树等。其中一级古树7株、二级古树12株、三级古树52株。主要分布在城关、旧县、宫集、皮条孙、马集、坟台、肖口、桑营、倪邱等乡镇。
太和县诸多古树内涵丰富。它们或目睹了皮条孙镇由手工制作到绳网机械编织的今昔变迁史;或见证了明朝洪武年间刘氏祖先从山东兖州移民迁徙到当地后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历史。2015年以来,县林业局多次对域内的古树进行全面系统的普查,摸清全县古树名木资源总量,种类、分布状况,管护的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等[4-5]。对城、乡(镇)的每一株古树进行实地调查,建立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并纳入电子数据化管理。普查结果显示,太和县在原有71株古树的基础上又发现有209株古树,其中有古树群3个,分别是桑营镇徐营村29株、150年树龄古侧柏群,阮桥镇刘寨村24株、120年树龄古侧柏群,郭庙乡霸庄村4株、150年树龄古枣树群[6-7]。
2018年上半年,太和县林业局又对全县古树名木及后备资源进行了一次全面普查,以便制定出更好的古树保护措施。
2 古树名木保护存在的问题
2.1 配套法规不全
在实际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中,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以及人们认知的局限性,对于一些擅自砍伐和移植古树名木的现象,缺少统一的古树名木保护法律法规;不同地区存在古树名木保护规定差别较大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3]。
2.2 保护意识淡薄
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着老旧城区改造和公路、桥梁等工程建设。在此类工程施工改造的过程中,人们对古树名木保护意识不高,并未考虑到对古树进行保护,甚至在古树周围搭建棚屋、堆放杂物、铺设水泥地、倾倒垃圾、排放污水等,破坏了古树名木的生境,严重影响到古树名木的正常生长,甚至出现古树名木直接被砍掉的现象[2,4]。
2.3 保护措施单一
除对现有古树名木挂牌外,对于存在安全隐患、遭受破坏的古树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一方面当地政府在古树名木保护中投入的资金有限,造成了古树名木的抢救、保护设施建设以及后期的维护都存在较大局限性,遇到破坏古树名木问题时不能及时有效予以解决;另一方面古树大多存在病虫害危害问题,相关配套的病虫害保护工作不到位,致使古树病虫害问题急剧恶化,严重时导致古树名木的死亡[1-2]。
2.4 管理力度不强
人口较密集区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古树名木生长环境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生境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导致古树名木死亡。林业管理部门虽承担着古树名木监督管理责任,但受到人员、资金等限制,有时也会出现管理不到位现象,加之人们保护意识淡薄,有的古树甚至已经被破坏或者濒临死亡,管理措施不能及时跟踪到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3 古树名木保护对策
3.1 摸清家底,建立档案
为准确掌握太和县古树名木的详细资料,切实加强对古树名木的保护,有必要对全县范围的古树名木进行全面普查,以便摸清家底,采取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
通过系统普查,建立完整的古树名木档案,设置古树名木标志牌,对古树进行挂牌保护。标志牌主要包括该树种的名称、拉丁学名、树龄、管理单位、挂牌年份等内容。同时,林业管理部门对古树名木要进行不定期巡查监测,每两年进行全面巡查一次,及时了解古树名木生长状况,记录的各项因子变化情况,并输入信息库;充实完善古树名木的数据信息,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3.2 强化宣传,提高保护意识
大力宣传相关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及管理办法,提高广大人民群众保护古树名木、保护自然生态的意识。杜绝大树古树违法采挖、运输和经营,杜绝人为摧残、伤害古树名木。定期或不定期巡查古树生长的周边环境,对影响古树生长的违章搭建及树体上悬挂的物件等及时进行清理。在古树周边区域,防止污水管道、油烟管道等污染源对古树名木的侵害,改善古树名木的立地环境。
3.3 分析衰退原因,采取保护措施
3.3.1 改善光照
光合作用是自然界植物生长的重要因子之一,光照条件对树木冠幅的大小以及枝叶数量的影响显著,光照条件的不平衡直接影响古树树势的生长;加之古树多为生长势衰弱的树木,改善古树的光照势在必行。因此,应通过合理砍伐古树周边杂树植株等来改变古树的光照条件,增加古树名木的生长空间。对生长势较弱的古树,在夏季高温季节应搭建遮阳网,调控强光直射,减少树体的蒸腾压力。
3.3.2 修枝防腐
对古树名木的枯死枝条、枝梢,应由主管的技术人员事先制定好处理方案,并报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必要的修枝措施。修枝时期要避开树木生长旺盛的季节。小枯枝采用小手锯锯掉,剪截较粗大的枝条时应做到锯口保持平整、树皮不撕皮、不劈裂,对过粗过长的树枝应采取分段截枝。修枝操作时应注意安全,修枝完成后在树干锯口处涂抹防腐剂,防止水分蒸发及病虫害侵害。
3.3.3 追肥透气
土壤深厚肥厚,水分充足,有利于古树的正常生长;土层瘠薄,水肥亏缺对树木的生长不利。在城市中,古树较多被水泥地坪封闭,在保护工作中,必须拆除古树根茎部周边的水泥地坪,扩大土壤与空气接触的裸露面积,改善古树根系的透气条件;也可在根系分布范围内铺装透气砖。透气铺装应选用具有较好的透水、透气性并且抗压性强的材料。对于树龄较大、生长势差、衰老严重的古树,除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外,还要及时进行松土除草,可结合施肥对土壤进行换土,改善土壤养分,增施肥料。对于土壤肥力下降的趋势,可有针对性增施肥料,施肥方法可采用穴施、放射性沟施和叶面喷施。土壤密实、透水透气不良、含水量大,都影响古树根系正常的生命代谢活动,含水量过高的地方应开挖盲沟与窖井进行排水。
3.3.4 设置围栏
位于道路两侧的古树名木,须设置围护栏杆进行树体保护,避免车辆对树体造成伤害。对于人类活动较为频繁的风景名胜古迹内的古树名木,应设置围护栏杆,以减少人类活动影响。树身倾斜度大的古树,要及时采取支撑拉索等措施进行加固,保证其继续正常生长的同时,避免树木突然倒伏危及游客安全。目前太和县针对沙颍河湿地公园的古槐树等进行支撑拉杆、设置围护栏杆等保护加固措施;太和清真北寺的圆柏、宫集镇刘营村的“柘树王”等正在实施加固措施,以期进一步优化古树名木的安全生长环境。
3.3.5 仿真修复
全县大多古树都存在空洞现象,尤其在人为活动较为频繁的区域,因群众乱丢烟蒂杂物、燃炉焚香、雷电劈裂等现象的存在,易引起树干内部树心燃烧;加之古树主干易中空,从而发生腐烂。为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树木防腐技术,对古树中空部分进行清腐和防腐修复;也可采取仿真树皮装饰,以达到美观效果。
3.4 加强观测,防治病虫害
定期进行物候期观测,选择不同方位的枝条,记录当年梢长、直径、发叶数量等,为今后的生长分析、制定保护措施提供科学、客观的依据。古树衰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往往来自于病虫的危害,加强对病虫害的巡察力度,一旦发现病虫害发生应及时进行防治。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对食叶性、蛀干性害虫的危害及时进行观测记录。加大日常对蛀干害虫,如天牛、木蠹蛾、白蚁等的普查,及时了解枯叶病、木腐病等“病态”,制定切实有效的防治方法进行病虫害防治,可抑制古树名木生长态势的进一步衰弱。
3.5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充分认识古树名木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严格按照国家及安徽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进行规范化操作管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问责机制,各级乡镇林业站严格履职尽责,层层落实工作责任。逐步建立完善古树名木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古树名木保护理念。依法从严查办危害、损害古树名木的行为。
4 结语
古树名木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除了改善生态环境以外,还具备重要的经济、历史和文化价值,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是一项需要多部门联合配合开展的工作,在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古树名木保护任重而道远。为做好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应明确保护管理部门职责,做好古树名木的保护不仅是林业人的职责,更需要多部门联合行动,健全配套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促使保护工作高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