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气象频道电视直播类节目的改进探讨

2018-12-31覃鑫裴顺强

关键词:频道气象天气

■ 覃鑫 裴顺强

电视直播类气象服务节目如何更好地利用最新的技术手段来让观众感受到更真实的灾害性天气现场,将成为未来探索的方向与突破口。

随着国民经济的日益发展,以防灾减灾为目的的气象服务所占据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以2015年为例,根据民政部发布的《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1.9亿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失踪967人,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704.1亿元。”因此,提高气象服务的水平、降低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成为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一环。

而提高气象服务尤其是公共气象服务的水平,要求的就是要将最新的气象信息最准确快速地传递到公众手里。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个要求呢?在这方面,中国气象频道已经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大力打造气象服务节目,特别是电视直播类节目。

1 直播类气象服务节目现状

电视直播是一种节目制作方式,它同时进行电视信号的采集、合成与播出。在电视转播中,现场直播是最具电视特性和魅力的报道与播出方式。而本文所要讨论的主要对象就是电视直播类节目中的气象服务节目。

1.1 节目体量

作为24小时播出的中国气象频道,目前日常的电视直播类气象服务节目为周一至周五每天5档首播,每档25分钟,周六和周日每天3档首播,每档25分钟,每周共计775分钟。此外还会根据突发的重大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和重大社会活动来增加节目的频次。

1.2 节目内容

中国气象频道的立台宗旨是“防灾减灾、服务大众”,所以其电视直播类气象服务节目也围绕这一中心思想展开:节目的主要内容为聚焦各种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为大众提供各类防灾减灾、气象服务和科普信息,其节目制作理念是把最新、最准确的防灾减灾信息最快速地传递到最需要的人手里。如果按照节目直播的频次来分,主要可分为两大类:日常直播和突发性直播。

日常直播的内容为最新的气象预警预报信息、当天或近期发生的重要天气气候事件、较大的自然灾害,以及出行、旅游、运动、健康等与公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气象服务。日常直播的特点是:节目的时长、结构、内容、形式以及人员构成等各方面都相对比较固定,而且因为直播时间长、节目体量大,所以承担了公众气象服务的绝大部分任务。

突发性直播的内容主要是聚焦重大、突发的灾害性天气,比如台风、强降雨等,关注这些灾害性天气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影响。所以它的特点也非常鲜明:直播目的明确,关注的多为单一的重大灾害性天气事件;直播的启动时间和持续时间不确定,要根据所关注的重大灾害性天气事件的发展进程来决定;另外,直播节目的结构、形式以及人员构成等也都根据内容需要进行调整。所以,重大灾害性天气直播是一种非常规的节目形式,它体现的是一种应急状态。

除了天气事件本身以外,突发性直播还会关注一些与气象息息相关的重大社会活动和社会热点,从而反映出气象与国计民生之间的深层关系,比如中国气象频道在2016年3月23日针对“世界气象日”启动的特别直播报道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这一类直播报道的特点与重大灾害性天气直播的特点存在很多相似之处:直播目的同样非常明确,关注的是单一的重大社会活动,以及其与气象之间的深层联系;直播的启动时间和持续时间也不确定,要根据所关注的重大社会活动的发展进程来决定;直播节目的结构、形式以及人员构成等方面同样也都会根据内容需要进行调整。而它与前两类直播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节目组对于直播内容的选择主动性更强、准备时间更长。

1.3 节目制作流程

目前中国气象频道的电视直播类气象服务节目主要制作流程可分为策划、筹备、直播三个阶段。

策划阶段时间跨度大,既有以年、月、周为单位的长期策划,也有以日、档(次)为单位的短期策划。之所以会有这样丰富的时间层次,是由气象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各类灾害性天气事件既具有气候上的必然性,又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不确定性,所以在年际上可预测,但面对具体的单次天气气候事件策划又必须更新。

因策划的周期不同,电视直播类气象服务节目的筹备阶段也各有长短。根据策划的内容,节目组会分别从内容和硬件支撑两方面进行筹备,参与筹备的人员通常有外采记者和摄像、后期编辑、节目责编(导播)及相关技术支撑人员。

直播阶段是所有前期工作和资源储备的集中体现:因为在直播过程中,既需要现场记者的实时报道,也需要后期编辑制作的新闻储备,同时还要依靠节目责编(导播)的实时调度,并且各个环节都需要技术支撑人员进行保障,每个环节丝丝入扣,形成合力才能顺利完成一档电视直播类气象服务节目。

1.4 技术支撑手段

中国气象频道现有的电视直播类气象服务节目,主要使用了以下几种技术支撑手段。

音视频制播设备:主要用于制作和播出电视节目所需的音频和视频信号。该大类设备与其他电视节目制播所需设备一样。

直播信号即时传送设备:主要用于将记者在各个新闻现场采集到的音视频信号即时回传并实现同步播出。该大类设备是实现电视直播的基础。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该大类设备也在迅速的升级换代,其便携性、稳定性和信号回传质量都有了大幅提升,目前已经具备了通过移动客户端实现直播的功能。

气象和地理信息图形制播设备:主要用于制作气象预报类信息、地理信息并播出。该大类设备的气象属性强,通常为有针对性开发的设备,其背后依靠的数据库为气象大数据资料库和地理信息资料库。

触摸屏:具有触摸感应功能的电视大屏幕。作为硬件支撑,适用范围广,目前主要应用于气象预报类信息、地理信息的发布。

虚拟植入技术:将现场的摄像机信号和制作的三维虚拟场景同步渲染并合成在一起,从视觉上呈现出无缝衔接的完美画面,适用范围广,目前主要应用于气象预报类信息、地理信息的发布。

2 目前存在的问题

虽然中国气象频道目前制作的电视直播类气象服务节目体量大、节目内容丰富、技术支撑手段先进,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内容过于专业,缺乏易受性

电视直播类气象服务节目关注的三大内容方向——日常直播、重大灾害性天气直播和重大社会活动直播——不论哪一种,其实最核心、最根本的内容都是气象。但气象领域的知识非常专业,社会普及率低,所以在传播过程中,稍不注意,就会导致节目内容中充斥着气象专业术语,给普通受众的接受造成一定障碍,从而减弱传播效果。

2)信息来源单一,局限性太大

由于目前电视直播类气象服务节目的最核心内容都是气象,导致节目内容的提供方绝大部分都是全国各级气象部门,信息来源单一,同时,这也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信息的局限性,让整个电视直播类气象服务节目的视野显得不够开阔,也降低了受众的收视兴趣。

3)缺乏创新

历经十余年的发展,中国气象频道的电视直播类气象服务节目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结构模式,这个结构模式包括记者的报道思路、节目的编排思路、节目包装风格等各个方面。应该说,这样相对固定的结构模式保证了整个节目在直播的巨大压力下还能够安全、有序的运行,但同时也显得缺乏变化、缺少惊喜,对受众的刺激也在日益降低。

3 发展方向探讨

在自媒体全面发起挑战的今天,依托着传统电视媒体的电视直播类气象服务节目,要如何发展才能激发更大的活力呢?大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改变表达方式,消除专业壁垒,提升传播效果

电视直播类气象服务节目在牢牢抓住“气象”这个根基的同时,应该将视野放得更开阔一些,关注的范围可以是“气象+”,也就是说跟气象直接间接相关的一切事情都可以进入到节目的视野范围中来。这样一来,关注的内容更接地气,自然也会改变目前这种非常“气象风格”的表达方式,转而采用更为生活、生动的语言,受众接受起来也会更加轻松,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2)各级多部门联动,扩大信息来源,增加播发渠道

① 建立共享融合的气象服务信息资讯平台

电视直播类气象服务节目一旦把视野打开,将需要更多、更丰富的内容来进行支持,而现在已经非常单一的信息来源必然无法满足这巨大的缺口。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中国气象频道可以联合中国天气网建立“多媒体采集、共平台生产、多渠道分发”的新型资讯采编播模式、业务流程及信息化平台,实现频道、网站、移动客户端的全媒体融合策划与播出。

② 加强跟省级气象部门的联动

对于立足基本公共气象服务、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重大灾害直播报道节目,要突出气象业务优势和专业频道特色,由频道联合省级气象部门集中力量做出品牌。

③ 建立新型中国气象频道本地插播模式

在加强联动的基础上,还要提升省级气象部门的参与主动性,发挥省级气象部门节目制作的积极性,可以在现有基础上,释放给省级更多的节目时段和自主权,提升本地化节目的针对性,特别是鼓励各省利用中国气象频道主干时段开展重大灾害、重大事件等直播。

④ 强化天气热点事件营销

酒香也怕巷子深,在信息时代,要通过更多的信息手段来扩大影响力。对于电视直播类气象服务节目来说,应当着力开展重大天气过程和重大社会热点事件的营销推广:当有台风、暴雨(雪)、雾和霾、沙尘等灾害性天气事件发生时,可以联合中国天气网和其他视频网站、新闻网站等主流网络媒体开展专题推广,实现电视直播类气象服务节目在多家网络平台的同步传播,扩大气象服务品牌的影响力。

3)多管齐下,鼓励创新

技术层面,电视直播类气象服务节目应当积极主动地尝试使用新的设备和技术手段,给观众提供全新的视听感受,甚至可能由此催生出新的节目形态。目前,视听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是浸入式,也就是通过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来让使用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而电视直播类气象服务节目强调现场的特点和受众需求正好与之契合,所以,如何更好地利用最新的技术手段来让观众感受到更真实的灾害性天气现场,将成为未来探索的方向与突破口。

内容层面,电视直播类气象服务节目可以尝试改变现在一成不变的新闻语态,转而使用更时尚更多元的表达方式,比如与自媒体语态的结合,与网络主播语态的结合等等,也许能碰撞出新的火花。

深入阅读

刘洪峰, 2016. 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及其构建. 新闻传播, (12): 97-98.

隋岩, 李悦, 2012. 电视直播在重大事件报道中建构软实力的优势.编辑学刊, (2): 34-37.

孙振虎, 李玉荻, 2016. 试论VR新闻的沉浸模式及未来趋势. 电视研究, (9) : 4-6.

于茜, 2016. 移动视频直播对传统电视产业的影响. 电视研究,(12): 78-80.

张洪生, 2016. 虚拟现实技术与文化产业的发展. 传媒, (24): 13-15.

猜你喜欢

频道气象天气
气象树
天气冷了,就容易抑郁吗?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谁是天气之子
盛暑天气,觅得书中一味凉
4K频道开播,你准备好了吗
Weather(天气)
大国气象
美丽的气象奇观
寒假快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