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爱我们共同的家园
2018-12-31李红兵
◎文/李红兵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人类依赖着地球,又在不断改变和影响着地球。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建设更加繁荣、和谐、文明、美丽的家园,是生活在地球上每一个人的共同梦想。
生态可载文明之舟,亦可覆舟。人类已经意识到自身活动引起或者加剧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正联合起来共同应对已经到来的气候危机。气候文明作为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全球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国际社会自1988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成立,特别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订生效以来,国际谈判取得明显进展。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中华文明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孔子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都蕴含着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中华传统文明的滋养,为当代中国开启了尊重自然、面向未来的智慧之门。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党中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要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推动和引导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彰显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积极探索应对方案,以科技进步为工具着力改变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携手共建清洁美丽、绿色低碳的地球家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安徽人口密度大,人均环境容量小,单位国土面积工业污染负荷较高,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必须把建设生态文明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实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发展战略,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有效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推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梦想是人们希翼的目标,实现梦想需要智慧、勇气和脚踏实地的行动。当前,全省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和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正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更大力度,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徽样板,一定能够让江淮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