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现状及培育路径探析
2018-12-31许鹤
许 鹤
(安徽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如何科学客观地对待传统文化、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新的重要论述,形成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1]2014年4月,教育部专文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我国各级教育机构全学段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第一次以专文形式在国家层面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高校是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生力军和未来重要的主力军。高校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形成其良好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对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一、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的价值审视
(一)建设文化强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迫切需要
中华民族是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伟大民族,在五千年发展历史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优秀文化传统,并为世界文明作出杰出贡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重要法宝,是凝聚民族团结、汇聚中华力量的核心要素。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必须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沃土。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时代使命,承担着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责任,其价值取向直接引领着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其综合素养决定着未来国家发展的整体实力。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新定位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引导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历史,增加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整体提升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可以进一步坚定大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和信念,促进大学生形成对民族命运的深情关切,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责任心和国家责任感,使其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空前高涨的激情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业,勇于肩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努力实现个人价值与祖国民族发展的同呼吸、共命运,加快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征程。
(二)增强文化认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渊源有两个,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马克思主义早期理论和中国化理论[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论升华和生动表达,是传统价值取向的当代继承和创新发展,是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遵循和价值诉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内在的、本质的紧密联系,“离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3]大学生是时代的晴雨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和践行的重要力量,开展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能够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自强和自尊,强烈认同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使其在传统文化中“寻根”,在历史长河中探源,在时代需要和价值传承中主动养成、自觉遵守,实现对“三个倡导”的坚持、弘扬和践行,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效果,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三)实现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
“全面发展”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标准,凸显了时代对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整体要求,注重大学生知识、情感、意志和能力的协调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是实现大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的核心指标,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人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义利观,把好人生的“总开关”,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融洽的关系中参与和谐社会共建;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崇高的精神境界,形成对崇高理想、远大目标和坚定信念的执著追求,不断丰富生命的内涵、提高生命的质量、找准人生的价值、形成自身的定位,理顺个体与集体、“小我”与“大我”的关系,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社会需要的统一中实现自身价值;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更好地成才成长,完善自身修养,丰富精神世界,在传统认知中养成独立精神,在道德遵守中净化心灵世界,在参与实践中明辨善恶是非,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现状分析
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普遍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获得了当代大学生的高度认同。大学生普遍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积极传承,具有较强的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意愿。”[4]但在深化认知、形成意志、自主践行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传统文化认知的错位与空疏
当前,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错位与空疏现象。一是错将历史文化等同于传统文化,认为学习我国的历史文化即是学习传统文化。传统和历史两个概念具有不同的向度,传统具有承继和稳定的特性,历史指向的是已经发生或存在,并被记忆或记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统的必定是历史的,历史的未必是传统的。历史文化既包括传统文化,如仁、孝、礼、爱等,也包括非传统文化,如我国历史上出现的“性恶论”“唯心论”等。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概念认知的错位,是影响大学生优秀文化素养形成的重要原因。二是传统文化学习零碎化,对传统文化认知过于肤浅、空疏。有关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较大的差异,即对具象的东西认知较深,对抽象的东西认知较浅。”[5]这种现象在其他高校的调研中也有相似结论,如对福州大学城10所高校的一组调研数据显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认知,但对具有鲜活表现形式的传统文化兴趣程度更高。”[6]
(二)传统文化观念的浅表与从众
观念基于认知,深于认知。马克思认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传统文化观念是认知主体基于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并经主体改造过的对传统文化认知的综合,包括对传统文化知识、情感、态度以及价值理解等。传统文化观念的形成有两种方式,一是自在习得,即认知主体在社会环境和交往中自然形成传统文化观念,体现的是一种无意识的获取,主要受到公众交往和公众理解的影响,容易形成浅表性认知和大众化理解,甚至出现从众性认知。二是自为学得,即认知主体通过系统学习或在社会环境和交往中深刻反思内化形成传统文化观念,凸显的是学习主体的自为与主动,是一种更加有效的学习方式。然而当前高校传统文化课程体系设置并不健全,专门的传统文化必修课程开设较少,选修课程受众面小、课程内容窄化,使得大学生传统文化自为学得途径也存在欠缺。此外,电视剧、碎片化网络阅读以及西方强势文化对大学生认知传统文化的内涵产生的不良冲击,也造成部分大学生在传统文化观念上不同程度地存在浅表性和从众性。
(三)传统文化践行的失范与欠缺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养成同样也要达到“知行合一”,实现从“内化”到“外化”的转化。这既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整体了解和强烈认同上,也体现在个人的行为自觉和践行能力上。但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往往还出现一些行为和认知脱节的现象,一项关于“是否运用仁义礼信忠孝廉耻这样的传统道德观念约束自己品德和行为”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6.5%的大学生选择会严格要求自己,有53.1%的大学生选择会在一些特定环境下用传统道德约束自己,有18.4%的大学生选择偶尔,还有2.0%的学生选择基本不会。”[7]可见,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践行还缺乏自觉性,传统文化的践行能力还有待提升。此外,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以及对西方价值观念的绝对推崇,也导致了当前大学生行为的失范,突出表现在对西方节日形式的追逐与跟风,忽视了对中国传统节日内涵的关注与了解,忽略了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与践行,丢失了自身民族的特色,也体现了“知”与“行”的脱节。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归根到底还需要大学生在日常行为中主动养成。
三、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的现实路径
(一)需要更新学生观念形成主导
观念是行为的主导,对行为具有重要导向作用。素养培育是外在的环境客体和内在的学习主体双重作用的结果,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既需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合力,为创造大学生自在习得优秀传统文化创造良好环境,更加需要大学生强化自为学得的主体自觉。当前,需要更新大学生传统文化观念,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主体自觉,对价值观念的自觉认同。一是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阐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进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维系文明发展传承、维护民族团结统一、抵抗外族侵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强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历史价值的认同。二是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源,其所孕育的精神是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力量源泉,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终极文化基因,增强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认同。三是要增强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个体发展价值的认同,优秀传统文化是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是中华儿女的文化基因标识,要让大学生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个体成长的文化母体,也是促进其个人成长、发展、成才的文化本源。
(二)提升教师素养进行充分引导
教师是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力量,加强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提高教师的“传道”水平,对大学生进行及时引导,是提升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关键。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接受,是高校培育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观念的前提。只有教师形成了对传统文化的真热爱、真了解、真领悟,才能真正打动学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因此,“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8]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遴选、考核、聘用等方式,让真正热爱传统文化并具有良好文化素养的教师充实到传统文化教育队伍,优先选聘具有文、史、哲专业背景的教师,注重教师队伍建设的专业化、高素质,实现“经师”和“人师”的融合,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形成影响和熏陶。另一方面,可以制定严密的培训计划,组织传统文化专业教师定期参加学习、考察与交流,主动对接教育需要与社会需求,实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更新换代、常教常新,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高校辅导员培训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比重,整体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文化素养与水平。
(三)抓好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疏导
课堂是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大、针对性强、覆盖面广,再加上教师讲解的条理性、清晰性,使得其在培养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方面具有其他载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应紧抓课堂教学效果,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求与真实渴望。一方面,高校要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实现传统文化必修课在高校的全覆盖,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培育学生文化素养方面的独特效果与优势,通过系统的课堂学习、课后反思,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认知,整体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践行能力,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辩证分析传统文化热点问题,增强大学生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激发大学生转化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精神。另一方面,要在人文社会科学等相关学科课程中适当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尤其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的讲解,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紧密结合,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全方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以及人格修养教育,着力完善大学生的精神品格和道德品质,不断彰显课堂教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主渠道”作用与载体功能。
(四)创新活动形式进行有力倡导
习近平总书记曾谆谆告诫青年学子:“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9]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要求高校要创新活动形式,于实处着力,做到知行合一。高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搭建网格式教育平台。结合学生的活动方式和兴趣特点,拓展文化传播空间,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通过微信、微博、公众号等载体构建网格化教育平台,实现传统文化和网络技术的进一步结合,促进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形成浓郁的传统文化传承氛围,提升传统文化的教育效果。二是开展立体式校园活动。要以诗社、国学社、书法协会、戏曲协会等学生社团为载体和支撑,积极探索校园经典诵读、诗词朗诵大会、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名家论坛、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形式,创新性开展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传统节日习俗体验、传统技艺传承表演等活动,构建载体多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做结合的立体式校园活动,强化优秀传统文化践行。三是拓展体验式校外实践。发挥好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载体功能,开发好社会实践育人课程,依托专业实习、社会调研、民间采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各类公益活动等形式,增加对传统文化的近距离接触和直观了解,养成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浓烈兴趣和深厚情感,提升自身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坚定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和信念。
[1] 肖唤元,秦龙.论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2):114-118.
[2] 余福海,张晓芳.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谈起[J].思想教育研究,2014(12):77-7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4-04/01/content_2651154.htm.
[4] 沈壮海,肖洋.2016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108-113.
[5] 程为民,熊建生.当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状况分析——基于国内十余所高校7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6(4):68-71.
[6] 陈永福,陈少平,陈桂香.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状况调查研究——以福州大学城10所高校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6(1):120-123.
[7] 姜茹茹.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现状及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6.
[8]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01).
[9]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O5-O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