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2018-12-31牛芳芳
牛芳芳
(安徽外国语学院,合肥 231201)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颇具热度的词语,并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习总书记曾高度地评价了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强盛的重要意义,对中华民族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大影响。其实不仅一个国家要弘扬自己的文化,具体到一个个微小的单位、企业也都需要自己的文化和理念,单位、企业是组成国家的细胞,只有这些细胞具有强大的文化因子,国家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繁荣。
民办高校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办学载体,目前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在民办高校迅猛发展的形势下,也逐渐由无到有,由原先的对国外进行模仿借鉴到今天的不断创新发展。一部分人开始关注民办高校的文化研究,希望发掘出符合民办高校自身特点的发展着力点,从而形成自身特有的品牌效应。国外私立大学在这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研究实践和经验,国内一些民办高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目前高校办学竞争越来越激烈,想要在众多同类院校和公办高校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打造自己的品牌,提炼自己的特色。打造校园文化作为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在国内民办高校提炼特色,打造品牌的过程中逐步引起关注。
校园文化建设内涵非常丰富,而在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因此,在民办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充分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增强民办高校的文化内涵,还可以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国外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概况
国外对校园文化的研究还是比较早的,美国社会学家华勒等人最早提出校园文化这一概念。国外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有一套相对稳定的模式,这种模式是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其中最有名的世界一流的高校,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他们都属于民办高校。而这些世界著名民办高校的成功,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具有独特的校园文化。大家所熟悉的哈佛大学特别崇尚“自由”,注重人文学科。可以说哈佛大学能够历久常新,持续发展,一定程度上是依赖于其革故鼎新、教研结合、质量并重、内外协作的校园文化。“教授治校”是耶鲁大学最重要的管理特色,在耶鲁大学的校园文化中,“耶鲁精神”一直被人们所称道,这种校园文化体现出来了耶鲁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崇尚独立人格、蔑视权威、追求自由的思想。这些高校正是在其独特的校园文化引领下而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由此可见打造富有特色校园文化对于民办高校发展的意义之重大[1]。
(二)国内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概况
中国高校首次提出校园文化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深入改革,许多国内学者看到了校园文化对于高校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逐渐成为高等教育者的共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也不断被提出。因此民办高校目前要更加积极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属于自己的校园文化品牌。
但是很多高校对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认识不清,特别是国内一些民办高校在公办院校资源优势的压力下,单方面强调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等能够快速直观显现效果的因素,而往往忽略发挥隐性效益的校园文化建设。有一些高校不注重学校的精神内涵提炼和培养,只是在表面上为道路楼宇取个名字,美化一下校园环境。还有的民办高校不考虑文化发展的规律性,抱着急功近利的思想在建设校园文化,如有的民办高校完全无视自身的现状,打出“打造中国的哈佛”“建设成为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等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口号;甚至有些民办高校认为校园文化就是一个大箩筐,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面装。众所周知,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会给民办高校带来众多发展机遇,更会对学生的精神与人格产生积极意义,所以目前国内的部分民办高校仍需要在这方面做出努力[2]。
三、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很丰富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在高等院校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着人们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3];广义的是指高等院校生活存在方式的总和,它有三个层次:即外层校园环境文化、中介层校园制度文化及核心层校园精神文化。也可以从结构上把校园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物质层、制度层、精神层。
(一)高校教育发展的需要
我国高等教育以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为目的,好的校园文化可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它能够潜移默化的,多方式、多途径的感染学生,正面引导学生,给学生释放一种积极的导向,从而使得学生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
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模式转换、体制深层次改革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加速转型期,影响社会管理的因素增加,管理风险和难度加大。在此情况下,社会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涌现,如境外势力、极端思想等因素就实实在在地威胁着高校的安全。另外,高校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确定时期,他们会受到当下信息时代的思想多元化和传播途径便捷化的冲击,一些消极的、负面的内容很容易在高校学生间传播,进而制造矛盾,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影响相关高校的进一步发展。
在这种大环境下,进一步培育学生高尚的品格,引导大学生不断实现人生价值,是每一所民办高校必须重视的问题。民办高校应该把校园文化建设与教学管理等工作看作同等重要,同等对待,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平台广泛开展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及文化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只有把校园文化建设好,以健康、科学、丰富的校园文化来引领大学生的成长,才能使民办高校在日趋激烈的高校竞争中占据有利的条件,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提炼特色,塑造品牌的需要
目前民办高校已经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民办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教育部已经引导民办高校的发展重点由规模建设转移到稳定规模、规范管理、提高质量的方向上[4]。在这种形势下,民办高校若想在同类院校和公办高校中生存、发展、壮大,就需要不断提炼特色,打造品牌。在品牌的塑造中,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越来越明显受到重视。
民办高校的品牌可以理解为一种社会认可,一种竞争资本,一种外在形象,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无形资产。在高校生源竞争和发展竞赛日益明显的今天,塑造高校品牌形象,可以吸引优质生源和优秀教师,可以为民办高校吸引更多的资本加盟。总而言之,民办高校提炼特色、塑造品牌是其自身发展的应有之义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校园文化对学校的发展方向有着直接影响,校园文化可以增强民办高校管理工作中的凝聚力,它会通过潜移默化的力量促使管理者、老师和学生将力量和注意力统一到学校既定的发展方向上,为学校的健康平稳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从而提升该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塑造教育文化品牌。大量的优秀毕业生、良好的校园文化成果又反过来能够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推动校园文化再升级,提升民办高校的社会影响力[5]。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和高校品牌建设两者之间,按照这种互为促进的方式推动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将是其平稳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四、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以儒家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和,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化的统领,其中的精华至今对我们仍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是关于对人、社会的认识,以及对社会行为规范的追求,可以说是一种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可以用来调整和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6]。所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只有和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才能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建立起自身的品牌影响力。
将校园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的做法在一些高校已经有了一定的尝试,传统文化所倡导“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忧国忧民”“厚德载物”等思想以及一些社会行为规范和弘扬的价值观也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当下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结合仍然不够深入,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之处。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物质文化建设缺乏实质性意义
现在的民办高校比较重视加大硬件方面的投入,新建扩建了一批实验实训大楼,体育馆、图书馆等基础设施,有的基础设施在建设之初也被赋予了一些文化内涵,由于对其认识不够深入,这种文化内涵大都是以“点”的形势存在,彼此之间缺少内在的联系,这就使得这种校园文化无法形成统一的文化精神,其引导和影响力也就受到了限制,难以形成特色品牌文化。如同所有人都穿着同样的衣服,无法体现自身独特的个人魅力;好比写作文,所有人都千篇一律,没有一点特色,这样的物质文化建设不够新颖,也无法充分体现民办学校校园文化的特色。
(二)制度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不够规范
一些民办高校管理者认为制度就是管理约束,往往只重视其管理约束性,而忽略其文化方面的功能。认为那是少数人的事,或者只是一些点缀,没有看到校园文化在学校发展中潜移默化的引领作用。部分管理者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学生组织的一些文化活动而已,殊不知这是个很广泛的话题,牵涉面很广。学校的制度非常重要,不只是少数人制定的一些简单规则,现行的很多制度文化都没有兼顾到教师和学生两大群里,缺乏系统的规划和各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精神文化建设差距较大
1.学生主体参与度不高
现在快餐化的文化和急功近利的社会思潮影响了很多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他们不愿参与各种集体活动,对校园文化不屑一顾,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或者一些大学生忙于社会实践,一心谋划毕业后找到好工作,对校园文化建设比较淡漠。一些民办高校管理者也奉行“只要把学生管理好,不出乱子就行”的信条,不能主动为学生活动和实践创造条件,搭建平台,这也就束缚了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路径。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学生多大程度地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去,正是衡量一所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效的基本标尺,如果学生参与度不高,或者是缺少基本的参与热情,会直接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的不全面,不深入。
2.教师群体缺乏积极性
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和引领,而教师的言传身教也是提升学生主体参与热情的关键。但有些民办高校中的教师缺乏归属感和获得感,老师的人生价值不能实现,这会导致教师的工作态度消极,岗位和人员流动性大。由于个人价值得不到实现等种种原因,部分教师把主要精力忙于写论文、评职称。另外由于现实问题,工资待遇不算很高,一些教师的生活压力也比较大,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往往很难很好地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五、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民办高校校园文化要突出自身的特色,与时俱进,不能因循守旧,不能流于形式,要有内涵有灵魂。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正好可以为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成为其发展过程中的灵魂和深刻内涵。但是这种灵魂和深刻内涵的输出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故而要建设一所高校的品牌校园文化需要较长时间的努力和积淀。
(一)加强具有特色的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基础设施是高校给别人最直接的印象,而民办高校大都具有一定的办学特色,要将这种特色通过外在的建筑、雕塑等载体体现出来。校园环境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通过提升校园环境,用传统文化构建显性校园文化,可以更直观的影响学生[7]。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主要可划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硬件文化环境建设,二是自然文化环境建设。硬件文化环境建设主要指整个校园的建筑形式、造型和风格,自然文化环境建设主要是指校园的风景、植被、绿化造型等。
物质文化建设就是要对现有的空间环境合理利用,如通过道路、楼宇造型和命名,绿植的修建和摆放,教室内、公共空间标语的悬挂等形式宣传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在校园内落地生根。例如,如果是民办外国语学院,我们的建筑可以采取欧式建筑风格,有一个总体的规划图,使整体校园环境互相呼应;有些自然文化环境可以赋予一些中西文化对比的故事在里面,配上合适的图形与文字介绍。这些特色建筑与用心的装饰作为校园的隐性课程,可以对广大师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大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学校的文化思想观念和文化精神内涵。
(二)加强民办高校的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建设是每一个社会团体的重要工作,也是稳定和发展的基础之一,高校的发展当然也不例外。作为民办高校制度建设的主体,学校的管理层在规章制度制定之前,应该首先了解本校的自身特点与要求,从而明确一个思想文化的目标和方向,在这个目标和方向的指引下,同时广泛征求教师员工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制度建设的重要参考,然后发挥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综合各方面的条件和意见,从而确保制定出的制度深入人心,具有较强的可执行性。在民办高校制度制定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避免出现一个制度,两套标准,不同部门,区别对待的特殊情况,这样才能制定出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大家乐意主动遵守的规章制度。
在制度层面,特别是涉及管理服务、人才培养方面的内容时,一定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理念融入民办高校的管理服务体系,通过管理服务工作展现优良作风,从而对广大师生产生示范和引导作用。在人才的引进培养制度制定方面,制定者一定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利用“人本”观念和“中庸”观念,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和用人制度,避免极端主义,多渠道宣传传统文化,让广大师生真正能愿意积极参与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活动中来,配合民办高校管理工作。
(三)重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1.建立积极的大学校园精神
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的核心文化,也是民办高校对外的标签。民办高校精神文化的宣传通常需要依赖大学的校训、校风等文化要素来实现[8]。校园精神是高校文化的灵魂,它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具有很强的导向力、凝聚力、向心力。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尤其需要建立大学的校园精神。校园精神的精髓应该包含优秀的传统文化,校训很能体现一个高校的校园文化和校园精神,很多高校的校训就取自传统文化。如西安欧亚学院的校训“和而不同”取义于常怀兼容精神,源自《论语·子路篇》;武汉文华学院校训“博学笃志、本立道生”两句分别语出《论语·子张篇》和《论语·学而篇》;西安外事学院的核心校园文化“鱼化龙”精神就是取材于我国传统的“鲤鱼跃龙门”之意。校园精神的建设大多需要吸收传统文化的营养。
2.培养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判断一所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高低,除了查看基础建设、师资队伍、教科研数量、毕业生素质等客观数据指标之外,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也是彰显一所学校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校风是一个学校各种风气的总和,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具有行为和道德意义的风气,是在校内乃至社会上具有极大影响并被普遍认可的思想和行为风尚[9]。 教风是指教育机构在教学精神、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形成的长期的、稳定的教育教学风气。学风则是指学校全体师生知、情、意、行在学习问题上的综合表现。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可以规范师生言行,提升培养质量,塑造良好形象,三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民办高校要把培养校风、学风、教风作为提升校园文化水平的重要手段,因为这是民办高校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
3.注重学生活动的人文性教育
民办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如何在千篇一律的学生活动中提高其实效性,融入传统文化就是一条有效途径。校园内开展的各种活动都要尽量体现传统文化,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学活动,学校要开展人文教育,要重建道德高地,弘扬民族精神,每位教师和学生管理人员都要认清自身使命,站在繁荣传统文化和加强大学生人文教育的高度重视传统文化。
民办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办学优势,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如开设曲艺、雕刻、绘画、书法、武术等课程弘扬传统文化。大学生可以通过组建学生社团如国学社、文学社、非遗学会等形式了解传统文化。这些形式不仅可以给学校注入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气息,也可以活跃学生学习氛围,提高学生涵养和品味,提升民办高校的品牌软实力。
六、结语
在民办高校稳定发展过程中,校园文化的思想引领作用极其重要,中国传统文化则在其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各民办高校管理者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引领作用,这在目前的大数据时代,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化给人们的观念带来冲击时更显得重要。民办高校要积极尝试利用网站、QQ、微信、微博等现代新媒体手段,多渠道、多方式在构建特色品牌校园文化进程中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另外还可以利用动漫、电影等形式,将传统文化寓教于乐,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形态呈现出来,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接触传统文化,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1] 王拴才.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精神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13):26.
[2] 赵建军.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J].石油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2):19.
[3] 章清,宋斌.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以浙江树人学院为视角[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3):79-80.
[4] 严晓蕾.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2:63.
[5] 孙旭.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4:23.
[6] 李博豪,孟秋莉.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5(8):43.
[7] 张伟华,吴华.以校园文化引领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探析[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4(1):32.
[8] 陈红梅,常万新.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校园文化的影响浅析[J].天津电视大学学报,2004(1):34.
[9] 李林.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思考[J].学理论,2016(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