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的城镇特色拓展与规划策略
2018-12-31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福州350000
郭 磊 (福建农林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0)
0 前言
小城镇特色是指小城镇明显区别于其他城镇的个性特征。小城镇的重要特色的重要性在于,他为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感官意识上的识别性和视觉上的愉悦,其附着的多种经济、社会、文化价值,与城镇的发展与人类自身的存在价值都是息息相关的[1]。邵武市是闽北的一个普通小城镇,但它也有不平凡的一面。它的身上承载着地理与时空赋予它的多重特征,有其自身的优势与特色,值得大力的发掘与发扬。
1 邵武城镇概况与发展定位
邵武位于闽北地区北部,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由于丘陵众多,地形相对封闭,使得闽赣之间的交通被局限成为几个通道与关口,而邵武城正位于关口之一。由于这样的区位与地势原因,邵武在远或近的历史上都屡屡被赋予了边陲重镇、军事要塞、物资集散中心的重要地位,闽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然资源与多元的历史文化共同赋予其多重特色。
2 城镇特色发掘
就城镇特色的内容而言,可以体现在自然、历史、文化传统、社会、经济等的某一方面,也可是上述若干方面的整合体现[2]。邵武城镇的多重特色在上述方面均有所体现。
2.1 山水园林生态城市
邵武地处武夷山南麓、富屯溪畔,史称南武夷。其城市与交通的主要用地是由众多的丘陵与河道之间的狭小平地串联而成。城乡自然资源丰富——丹霞地貌、景色宜人;山涧溪流众多,存有温泉脉络;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高,物种、生态均存在多样性,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与生态基础。
2.2 历史文化名城
邵武历史悠久,明代福建八府之一,三省交接边陲重镇,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具有深远的文化底蕴:文物众多——宝严寺、中书第、樵溪楼、沧浪阁、行春门、李纲祠、清真寺;和平古镇300余座明清民居建筑群、大夫第、聚奎塔等。文人辈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袁崇焕授邵武知县;两宋之际抗金名臣李纲;南宋文人严羽;《邵武府志》记载道家张子冲(三丰)事迹;曾在和平学院讲学的朱熹等。历史文化价值突出,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2.3 工业基础与新兴的绿色加工业
计划经济时代,邵武因地理优势而成为入闽物资重要的调拨与集散地,更是鹰厦铁路入闽第一大站,具有强大的地理便利,并因此优势而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城市,成为闽北工业的基石。建有全省唯一的二级转运站、国家储备粮基地,数十余家化工和机械工厂,以及造纸厂、丝绸厂等上海内迁工厂。邵武晒口县拥有闽北唯一的煤矿。利用丰富而优质的的萤石(氟)矿资源,建有全省规模最大的氟化工基地。
时至今日,邵武的工业经过一番淘汰与优化,形成了新的格局。在大力发扬氟化产业的同时,建立起了新的绿色特色加工业。利用山区广泛生长的毛竹,建立竹艺制品与竹浆纸制品加工基地;利用适宜药材生产的气候与地理条件,建立药博园等。
2.4 丰富的旅游资源
邵武因秀丽的景色与丰富的人文素有南武夷之称。其城乡拥有众多的自然旅游资源——天成岩峡谷、野生兰花谷、云灵山山涧溪漂流、瀑布林温泉景区等。优美的武夷山脉造就了邵武城镇良好的自然景观资源,而悠久的文化更赋予邵武城镇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除了文物古迹以供游览之外,还产生了如桂林乡风景区写生基地,以保存完好的大规模乡土建筑为基础,开发出以美术写生为特色的文化专项旅游项目。绿色加工业更是以旅游工艺品和农业生态旅游为特色融入旅游业中。
2.5 红色文化
邵武曾是福建的中央苏区之一。1931年7月中央红军建立起邵武特区苏维埃政府,如今邵武市区内设立了中央苏区革命历史纪念馆。金坑乡的红军苏维埃政权旧址还保留有大量红色革命活动的历史痕迹,随处可开展革命活动的遗址,以及文革时期书写的毛主席语录和标语。见证了近代革命历史,具有浓郁的红色革命老区风情。1938年日本侵略,抗战爆发,福州即将沦陷,许多机关单位纷纷向内地迁移,军医和数所高等学校迁至邵武,使邵武成为一座文化之城。现邵武四中校址内还保存有两座协和大学内迁的旧楼,可看做抗战历史的见证。
3 城镇特色拓展路径
前期规划对树立城镇特色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城镇资源发掘,在梳理城镇特色的基础上寻找适合自身的特色拓展路径,形成工业与旅游业双重复合,共同带动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进程。
首先,城镇建设需坚定的走绿色山水园林生态城市道路,建设群山环抱、绿水长流的生态城市和乡村。使城在山中,水在城中,一河两岸,山水交融。城乡紧密联合,共同建立生态宜居的城镇。
其次,恢复其工业重镇的城市地位,重点建设具有优势的氟化产业与具有自身重要特色的绿色加工产业,提升城镇经济水平,重塑邵武工业城市形象。以期带动周边县市工业发展,重新引领闽北工业。
与此同时,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邵武,发展自然、人文、生态的多层次旅游业也是其城镇规划重要一笔,也是其城镇定位的另外一面。可将已经具有一定基础的天成岩自然景观,与充满历史文化的和平古镇二者为龙头,串联起其他历史文化景区和自然风貌景观,形成由点及面的旅游片区,更可使旅游含括自然与历史人文的双重内涵。此外,还需继续拓展现今尚未深度开发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资源,加入农业生态体验的新兴旅游方式。再加上对红色旅游以及专项旅游项目的深入发掘,构建邵武旅游业众多的发展方向与丰富的层次。最后,还可将民俗文化,如传统傩舞表演、太极文化,与饮食文化,如碎铜茶等,作为文化旅游的补充,丰富旅游的体验与深度。
趁着如今年轻劳动力集中返乡的热潮,工业与多种旅游业的共同兴起能提供众多的就业岗位,带动城市经济发展。这又是对建设山水生态园林城市有力的支持,成为城镇良性发展的循环动力。
4 城镇发展的规划策略
基于邵武城镇的多重复合特色,在城区发展上应分别设置新兴居住区、工业园区、古城旅游风貌区,但应将在山水园林生态城镇的发展前提与定位渗入城镇的各个功能区域。乡镇发展应紧随城市发展,加强城乡联系,保持原生态乡村特色,发掘特色旅游产业,走新型的城镇化的道路。生态人居、绿色工业、特色旅游三位一体,城乡结合发展。
4.1 生态宜居的城镇化道路
中国古自古的城镇建造讲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在今天,我们也依然要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深入城镇发展的过程中。城镇发展从规划起就应该尊重自然,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对于邵武的特色发展,应充分利用本地高度的森林覆盖率和丰沛的天然水源优势,保护生态系统,创造宜居城镇。在城市内,对原有的山体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植被优化,丰富植物种类;对水系进行水质监管,对水系形态与水量进行控制,改善城市生态气候,满足宜居条件。更可在城市景观上进行升级,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建设亲山滨水的景观节点,塑造原生态山水园林城市印象。另一方面,为平衡城乡发展,应保留乡村原有田园景观,在不破坏自然环境前提下大力改善交通,增加城乡连接方式,加入步行与骑行的交通方式,在交通沿线延展地域特色的生态景观,将城乡景观联系成一体。以期留住农村人口、分散城市压力、拉近城乡的距离。并由此带动农村发展,缩短城乡差距,改善原本单一的城镇化方式,使城乡结合成为绿水青山的生态共同体。
4.2 建设清洁健康的工业
工业奠定邵武城镇发展的经济基础。工业城市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便是环保和发展的兼顾。邵武在山水园林城市的定位的前提下,要大力发展工业更应该走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发展工业应有前瞻性考量,开辟工业用地应通过科学考核,统一规划,另僻集中园区,远离城市,工业应分类集中入园。在生产序列的源头环节——采集原料,应采取科学的方式和计划,尽量少破坏生态环境。在生产序列结尾的排放环节,应该严格遵守国家制定的排放标准。着重扶持污染小的绿色加工业,走特色工业道路。
4.3 旅游产业发展策略
放眼宏观,武夷山脉带来的丰富的旅游业,邵武在这其中占有独特的优势。沿着武夷山脉走向,位于武夷山与泰宁之间的邵武对这两者能起到联系与带动的作用。依托大武夷双遗旅游资源及自身地理区位优势,加强联系,增加接驳方式与线路,形成几点连一线的旅游带,成为大武夷旅游带上的重要一环,实现旅游事业的共同发展,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而审视自身,邵武的旅游业内化发展方向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城区扩展注重开设新区,旅游区规划上区别于新兴居住区与工业园区,控制旧城的建设密度与风貌,设立古城文化旅游示范区,在片区内加强城镇面貌管控和旅游风貌塑造。对文物古迹进行保护与修缮,增加其游览价值;设立历史文化名人相关景点;将古城文化与护城河文化进一步发掘与发扬,规划出古城文化游览线路,并以地域特色为主导塑造主题风情街。将街道线路串联各个文物景观节点,完善古城历史人文旅游的发展。另一方面,周边乡镇发扬自身特色旅游,将农业生态体验旅游与自然景观度假休闲旅游作为两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农业生态旅游以绿色旅游、农村度假、生态旅游为主体,借鉴婺源等成功案例,打造旅游品牌。并加入农业体验项目,乡镇特产的野生兰花、竹、中药材等作为实践的对象,发展参观、生产种植、采摘、加工等体验项目,丰富乡镇旅游的内容与方式。城乡着重发展不同特色的旅游项目,互为补充、互相扶持。
5 结语
数十年全球化与工业化的发展磨灭了大多数城镇的特色。在审视过往、放眼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文化传承、特色建设在今日已经被视为城镇建设的重要一环。在大力促进海西发展时代背景下,小城镇邵武应发掘自身特色、建设特色城乡,告别千城一面。以特色建设作为延续地域文明的载体,积极地发展城镇特色的规划与建设举措有利于增加城市魅力,既能促进城市发展,又可以恢复城镇居民对于家乡的记忆,增进自豪感与归属感,加强城镇活力与生命力。